2019年4月15日,第123屆波士頓馬拉松落下帷幕。作為全世界最老的馬拉松賽事,波馬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報名的條件十分苛刻,80%取得參賽資格的跑者需要跑進一定的達標時間才被接受報名,俗稱BQ(Boston Qualified),因此是每一位長跑愛好者的終極夢想之賽。
隨著馬拉松在國內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波馬產生了興趣。我總結分析了波馬的歷史數據,幫大家對波馬有一個更全面鮮活的認識。這篇主要寫波馬的歷史演變,包括線路距離、參賽人數、性別比例、跑群背景的重大變遷。
從24.5到26.2
波士頓馬拉鬆起源於1897年,也就是第一屆現代奧運會舉行之後的一年,剛剛參加了雅典奧運會馬拉松的美國人意猶未盡,興緻勃勃地在本地組織起了馬拉松比賽。從那年以後,每年四月的愛國者節那一天,波士頓馬拉松如期舉行, 成為全世界最早且未曾間斷過的標誌性馬拉松賽事。
很多人不知道,波馬在100多年中,線路其實被改過幾次。距離由一開始的24.5英里(39.43公里)延長到現在的標準馬拉松距離26.2英里(42.2公里)。從1897年到1923年的起點是從西郊Ashland小鎮,當時觀眾需要坐火車去Ashland的起點觀戰,然後再坐火車回城終點助威。
1908年到1924年間標準奧林匹克馬拉松的距離被幾次修改,最終確定為26.2英里,因此波馬在1924年正式修改線路將起點改為Ashland的鄰居鎮Hopkinton,終點還是在市中心的Boylston大街。
最初兩屆的終點的位置Irvington Oval,據說是當時一長220戶外跑道,但在現代地圖上已經不復存在。具體位置有兩種猜測,一是現在Copley廣場的位置,二是在Boylston大街和Exeter街夾角處BAA俱樂部南邊的一塊場地,已經被後來的新建築淹沒。後來的終點被修改過幾次,但都在Boylston大街附近。
TAG:跑步 | 馬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