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焦慮:我的歷程和方法總結5(面對衰老、疾病或死亡)本系列完結

「聽著,你應該懂得一個哲理。所有年輕人都應該懂得這個哲理。如果你一直不願意變老,那你就永遠不會幸福,因為你終究是要變老的。」——《相約星期二》

前面說到了引起焦慮的困境,比如人類對於疾病和死亡的恐懼。但是後來我覺得,可能對於大部分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來講,疾病和死亡的威脅還很遙遠,更迫切的焦慮感是衰老,或者說年齡增長所帶來的威脅。

人類天生存在著樂觀主義偏見,內心總是傾向於認為不好的事情不太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雖然我們在生活中可以見到很多行動受限、病痛纏身的老人,我們仍然樂觀地覺得這不會是自己的未來。實際上,一個身體健康、沒有受過大的病痛折磨的年輕人,很少會去關注一個病人或者一個老年人的生存狀態:僅從生理學角度上來看,衰老意味著白髮、皺紋、容顏的衰敗;意味著身體機能的下降和失靈,比如視力、聽力、味覺;意味著肌肉萎縮、關節腫大、長期伴隨的慢性疾病;意味著日漸增加的心腦血管和癌症的風險;意味著逐漸喪失部分或全部的獨立行動能力;意味著記憶力減退和精力削弱;意味著可能不得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和照料;意味著在內心深處孤獨感越來越猛烈的侵襲;而最恐怖的一點是,衰老也意味著死亡的臨近——它提醒你時日無多。

我前面提到過,長達幾年的時間裡我虛度時光,以至於臨近29歲的時候我曾焦慮無比,似乎30歲來臨時我就瞬間老了,40、50甚至60歲會在我還沒意識到的時候接踵而來,人生一眼望得到底,卻看不到方向和希望,而沒有希望的生活對我來講類似於死亡。

所以在我所有經歷過的焦慮感里,年齡的增長所帶來的焦慮非常難以克服,不只因為我將要面臨那些生理和精神上的衰敗和限制,更多的來源於失去希望的恐慌——你會害怕你再也沒有時間或機會體驗你所沒有體驗過的事物,20歲時想學沒有學的滑板,30歲時想愛不敢愛的人,40歲時想去沒有去的環球旅行,所有一切你從未體驗過只是幻想過的人生。

疾病、衰老、死亡,這些人生中的重要概念,當它們離我們還很遙遠的時候,被隱藏在生活的重重背景之下,像是玻璃角落裡一塊模糊的印記;而當突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不得不去面對它們的時候,模糊的概念就變成了具體的實踐,具有了生物學和哲學上的雙重意義。

年輕究竟意味著什麼?不僅僅是更健康的身體、更充足的體力,它最美好的意義在於,你放眼望去,未來充斥著無限可能,你有無數的想法可以去實現,無數種生活可以去體驗,似乎時間和精力永遠揮霍不完。對於一個十幾二十歲的人來講,三十歲看起來都無比遙遠,衰老和死亡作為一個理性概念更像是天方夜譚。實際上,年輕、健康、生存似乎就是希望的代名詞,而疾病、衰老、死亡則具有完全相反的含義——它們在不同程度上意味著告別,意味著希望的終止。

前面我講過自己對抗各種焦慮的方式。一切的區別在於,不管是由於拖延、物質還是社交引起的焦慮,我們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而這個世界上必然有很多事情我們是無法改變的,就如疾病、衰老和死亡。人類是生命體,遵循自然法則,在物理學角度上,熵總是在增大的,從生到死就是一個從熵減到熵增的過程;在生物學角度上,生命的基本要求是新陳代謝,而自然的新陳代謝總有終止的一天。

所以,想要走出這些概念引起的焦慮是最困難的,如果一個人說他完全不害怕疾病、衰老或死亡,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從來沒有真切感受過它們所帶來的巨大陰影和威脅。面對一個你基本完全無法控制的概念,你能做的只有三點:認知、行動和接納。也就是說,先去了解它對於你本身而言的含義,了解在這個命運的大框架下,什麼事情是你能夠做的,什麼事情是你無法改變的;對於可以做的事,努力去尋找改變的方法;對於無法改變的事物,努力去理解、包容和接納。

拿衰老來講,如何走出年齡的增長帶來的焦慮?首先去理解衰老於我而言的含義,明白它是我終將踏上的人生旅程;然後立刻去行動,把自己對於未來的幻想變成現實——既然我的焦慮來自於對虛度時光的後悔、對未來生活的渴求,那麼就去充分利用好自己年輕、健康時的每一天,去做自己想做和應該做的事,然後坦然地迎接衰老的來臨——我一直沒有注意的是,衰老也有其本身的價值。

就像《相約星期二》里,作者曾經和他身患重病時日無多的老教授討論關於衰老的問題。

「這很簡單。隨著年齡的增加,你的閱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並不就是衰敗。它是成熟。接近死亡並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後,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得更好。」

是啊,我說,可如果變老是那麼有價值的話,為什麼人們總說,「啊,但願我變得年輕。」你從來沒有聽人這麼說過,「但願我已經六十五歲了。」

他笑了。「你知道這反映了什麼?生活的不滿足,生活的不充實,生活的無意義。因為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你就不會想回到從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體驗六十五歲的那份經歷。」

幾天前,我平平常常甚至略帶興奮地一步跨過了30歲的門檻。現在回想曾經對於30歲的恐慌和焦慮,我才明白,我一直為自己設置了錯誤的敵人:年齡原來只是屬於我的一個部分,它客觀地見證著我一切的頹廢、停留或是努力向前的過程。

那麼,一個人該如何面對疾病或死亡所帶來的焦慮呢?

《眾病之王:癌症傳》的開頭引用了蘇珊·桑塔格的一段話。

疾病是生命的陰暗面,是一重更麻煩的公民身份。每個降臨世間的人,都有雙重公民身份,其一屬於健康王國,另一則屬於疾病王國。儘管我們都只樂於使用健康王國的護照,但或遲或早,至少會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每個人都要不得不承認——我們也是另一王國的公民。

人生在世,我們總是把樂看做理所當然,苦是不正常、需要竭力避免的;總是把健康看做理所當然,疾病降臨於我是老天不開眼;總是把生看做理所當然,不願意相信死亡終究會降臨——即使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是會死的。

過去的幾年裡,我經歷過自己最低谷的時期;陪伴親近的人經歷過漫長的手術、化療和恢復的過程;經歷過突如其來的死亡衝擊。我用了很久很久的時間尋找答案,嘗試了各種各樣自我開解的方法,才逐漸明白和接受,痛苦、疾病和死亡其實都是生活再正常不過的一個部分,這也是上天最公平的一點。

那麼,反正人都是會老會死的,了解和接納這一切的意義是什麼呢?正因為我知道苦也是人生常態,才會更珍惜歡樂;知道總有衰敗的那天,所以珍惜健康;知道總有面對死亡的那天,所以不敢再去浪費生命。面對命運,我只希望自己最終能夠做到尼布爾愛之禱告的大師所說的那樣,「上帝賦予了我接受所不能接受的事情的平靜;改變所能夠改變的事情的勇氣和知曉差別的智慧。」


推薦閱讀:

TAG:焦慮 | 衰老 | 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