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育孩子難道就要打孩子嗎?各位爸爸媽媽進來說說吧。?


孩子3歲,從來沒打過,她很調皮,也不聽話,可是她很獨立,也很聰明,唯一缺點和目前讓我擔憂的就是沒有防人之心,太勇敢。但硬去教育沒用,反思自己做到位了嗎?平日思考問題全面了嗎?我不認為應該打孩子,因為他們每個都是獨立體,如我們一樣,打只是堵,以身作則才是真正的疏導。現在的感嘆是,做父母真累,累的不是身體(當然也很累,),而是時刻要提高自己,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教育孩子和打孩子有本質的區別。

有些人會用打這個方法來教育孩子一些事情,但,讓孩子學到的是,用暴力的方法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有些人會說打了以後孩子真的不再犯了

那麼,如果在不會被大人發現的情況下,孩子會不會犯呢?

不讓他做什麼,直接告訴他原因就好了,他會慢慢理解的,打確實是一個省事的方法,但你失去了跟孩子溝通的機會。


上個星期帶果果去博物館,走累了在文化公園休息,旁邊的長椅上坐著一位三四歲的寶寶和他的媽媽,不知道因為什麼,孩子突然哇哇大哭,媽媽剛開始輕輕的哄著,可是孩子非但不領情,反而直接邊哭邊跳,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這時媽媽發飆了,直接站起來對著孩子怒吼,「 你怎麼個回事,哭,就知道哭,嘴巴給我閉起來!再哭我就直接走了,以後再也不帶你出來玩啦!」

被媽媽罵完,孩子哭的聲音更大了,上氣不接下氣,兩隻小手張開著想要去抱媽媽,媽媽甩開了他的手,拖著孩子往前走....

果果看著這一幕,嚇壞了,小手緊緊地拽著我,瞪著圓圓的大眼睛追隨著那對母子,很久很久...

說實話,我可以理解那位媽媽的情緒失控。或許,她忙碌了一整個禮拜才換來了一天的休息,早上5點就起床準備,和孩子鬥志斗勇了一上午,還沒走到博物館,孩子就因為一丁點的事情大哭大鬧,壓抑的情緒,瞬間爆發...

我知道,作為父母,我們的初心肯定是對孩子溫柔以待,可是,面對孩子的磨嘰磨嘰,面對說了無數遍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屢教不改,面對精力和情緒的雙重挑戰,我們的著急和焦慮,會在一瞬間爆發, 繼而情緒失控。

可是,在養兒路上,我們真的不能憤怒,不能情緒失控嗎?

不,我們有權表達自己的憤怒,有權不壓抑情緒,因為任何情緒也不可能被壓制,它總是會找到一個出口發泄出去的。

只不過,我們在朝向孩子大吼大叫發脾氣的時候,要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很重要,發脾氣不是要傷害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而是要把發脾氣,變為有效的管教。

2.

國外曾經做個一個實驗,關於媽媽的表情和孩子的反應。

實驗剛開始,母親對孩子微笑,孩子也很開心。

當母親不再笑,板著臉時,孩子開始意識到不對勁了。

當孩子嘗試著用不同行為讓母親重新再笑,而母親依舊板著臉時,孩子有不知所措了。

最後,孩子開始哇哇大哭。

3.

對我影響最深的兩本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和《一分鐘父親》,兩書中的觀念驚人的一致,讓我印象深刻:

如果孩子不聽話,發火其實是最無用的方式。我們朝孩子發火時,不是在糾正孩子的行為,而是在攻擊孩子本身。人在受到攻擊的時候,會本能地保護自己,同時捍衛自己的行為(即使是錯誤的行為)

兩本書中都給出了具體的實操方案,結合自身的實際,總結下來為:

1. 憤怒來了,是的,我很憤怒!

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接受我生氣的事實,不必自責或者內疚。我們有權利讓孩子知道,我對她此時此刻的行為是怎麼樣的一個反應。

2. 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表達自己情緒時,我們可以說,你這樣做,讓我很生氣!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去表達自身情緒的時候,儘可能用主語」我「 代替」你「, 這樣,不僅能更好釋放我們的情緒,還能讓孩子直觀的明白我們的意思。

我們說「我很生氣」時,孩子馬上就能知道奧,媽媽生氣了。 我們說「你是個壞孩子」時,孩子卻陷入到自我意識中,在想自己做錯了什麼,反而會激起自我防衛和反抗。

3.堅定而詳細地告訴孩子什麼行為讓你生氣。

想要糾正孩子的行為,必須要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錯的,是讓父母生氣的。

你可以說,「我已經很多次地提醒你,把吃進嘴裡的飯吐出來非常不文明,會影響到別人吃飯,可你這是第三次把飯吐出來了」。

你也可以說,「媽媽說過,不能光腳走在很濕的地板上,因為會摔跤,可是你還是這樣光腳走!」

4. 告訴孩子解決方案,孩子如何做會更好。

明確的給孩子指出一條解決方案,是糾正孩子行為相當有效的方法。

孩子把口裡的飯吐出來時,你可以告訴孩子說,「如果你吃飽了 ,你可以自己去玩玩具,如果沒吃飽,安安靜靜地認真吃飯,可以把不想吃的東西放在桌子上..

光腳踩在濕的地面上,你可以說,」你可以光腳在客廳的其他地方,如果想要來濕漉漉的洗漱間,可以穿上你的小魚拖鞋,又漂亮魚兒還能游泳...

5. 如果像上述媽媽一樣情緒失控,及時修補關係,讓孩子知道你愛她。

如果上述4步沒能做到,最後還是忍不住罵了孩子,一定要同一天內,在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去和孩子進行交流,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她你愛她,為自己的情緒失控說聲對不起,並且再一次討論為什麼你會情緒失控

4.

昨天放學接果果回來,我們倆一起表演繪本five little monkeys 系列,到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 的時候,果果直接穿著鞋子跳到我剛剛換的純白色的沙發上,邊跳邊唱,「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 nancy is a little monkey, jumping on the sofa"..

我喊,」Nancy, take off your shoes! (脫掉鞋子!)

果果跳的反而更起勁了,搖頭晃腦的,」No, mommy, No. Nancy monkey has a lot of fun!"

這個時候,我看著我白色沙發上的黑腳印,心中有一萬頭野馬咆哮而過。

數了無數遍「親生的,親生的」,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後,開始在心中默念發脾氣的四部曲。

我先關掉音樂,把果果抱下來,盯著她的眼睛嚴肅地告訴她說,媽媽非常生氣,因為果果穿著臟髒的鞋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我提醒了果果,果果還是穿著鞋子在上面跳,沙發現在變成黑色的,我又要重新去洗! 我很難過!

果果看著我,一動不動,有點想哭。

我接著說,「我知道果果是忘記了脫鞋,媽媽提醒的時候果果正玩的高興,不想去脫。但下次我們可以一回到家中就把鞋子換掉,或者光著腳也行」

果果一聽,馬上說,「那我以後一回家就光腳!」

我去掉沙發套拿去洗,過來一會,果果跟來了,她輕輕的對我說,「媽媽,我記住不穿著鞋子往沙發上跳了,現在,我能穿上小魚鞋子,和你一起洗嗎? 」

那一瞬間,所有的憤怒都轉為了感動,我給了果果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一起開心的洗衣服了(當然,我在洗衣服,她在玩水...)

寫在最後:

其實,理論是理論,實際是實際,憤怒來了,我們哪還想得了那麼多,往往都是先吼了再說。

想要發的脾氣越來越少,需要我們刻意練習,改變,才能一點點發生。

但是,如果是隨意發泄生氣,憤怒等情緒,辱罵孩子變成一種常態的時候,上述方法也許就沒什麼用了,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

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我們在反思,改進的同時,也變成了一個更好的自己。我的寶寶,她是一個四歲的孩子,她的媽媽,也是一個四歲的媽媽。我們一起努力,讓親子關係,變得簡單而溫馨。


哇額,有人邀請我誒!謝謝!

我小時候很少挨打,但是很不幸遭受了十餘年的語言暴力,造成我現在非常容易焦慮和暴怒。

易怒的壞毛病導致我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常常口不擇言,一大通脾氣和不理智的話瞬間炸開的那種~之後再道歉再發脾氣~我發現當我炸開一次之後的一段時間就會很難再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必須是我自己拿出一段很長的時間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分散注意力才能再次控制住。

我覺得打孩子也是一樣的,不要有第一次,一旦開始了很容易進入一個日常的狀態,一段時間就很難控制住打孩子帶給自己宣洩的快感(別不承認這個帶給你很爽的感覺),所以永遠不要開始。

孩子真的是很可憐的,他們要是有選擇的權利肯定不會選暴力父母啊……


難道我被邀請了嗎?真神奇這樣就被邀請了,那我一定要回答一下了。

簡短版的答案:

如果思路是,教育的時候,可以用打這個方法。

那麼不但父母教育可以打,老師教育也可以打。

校長也可以打,村長也可以打,警察也可以打,路邊老奶奶也可以在教育你孩子的時候也可以打。

說不定他們還會更科學的打。

如果思路是誰生的誰說了算

那......

就只有自己可以打,老奶奶不能打了 。

這種思路下

別說打了,就是把腎割了,把手砍了,簽份協議送給別人打,也都是可以的。


我自己的孩子還小,談談我的表侄吧。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打過他一下,但在所有的親屬(包括他自己的父母)中,這個小傢伙最尊重我的意見:

我表哥的兒子小時候很調皮,每天吃飯,爺爺奶奶都要滿屋子追著他喂。

有一天我帶著小傢伙,當時也就四五歲吧,去吃早餐。我問他:「你會用勺子嗎?」小朋友很興奮的點點頭,然後我接著問:「你真的會用勺子嗎?」小朋友再一次表示真的會用,然後我就給他一個勺子,他就自己把整碗豆腐腦都吃完了,一下子都沒讓我喂。吃完豆腐腦之後,還主動要求吃一個茶葉蛋

後來他上小學3、4年級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學會了向人吐吐沫。有一次春節回家,我和他聊天兒,言語上有些辯論。小傢伙辯不過我,情急之下,向我臉上吐了一口吐沫。

我很生氣,用手把吐沫擦乾淨。小傢伙很害怕,看著我不敢說話,以為我要揍他。

我想了一下,說:「一口吐沫一百塊,今年的壓歲錢就不給你了。」

小傢伙馬上向我認慫,提出的建議:「叔叔,要不你也吐我一下?」

我慎重考慮了一下,說:「一口吐沫一百塊,實在太貴了,我就不吐你了」。

小傢伙追悔莫及,反覆強烈要求我吐他一口吐沫,但都被我婉言謝絕了。

那一年春節,我確實沒有給他壓歲錢。

小傢伙到了十七八歲,學習成績很不好,性格上也有些偏執。他父母就把他送到我家裡住了半個月。

一個十七八歲的男孩,晚上睡覺還不敢關燈。我和他說:「我就睡在你的隔壁,有什麼事兒就叫我。你就試一下,關燈能睡著就睡;關燈睡不著就再打開唄。」

然後他就學會了,晚上關燈睡覺。

十幾年下來,我的體會是:

把孩子當做一個人,一個有思想、有獨立人格的人——因此,尊重他自己的思考和決定權,給他迎接挑戰獲得成長的機會,也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此而已。


剛剛和數學老師的對話,d(`?ω?′)b「我只是個單純的高中生啊」??????(為什麼和他聊的這麼嗨),還是養孩子這事。。。。。?(? ?? ??)?(′? ? ?`)*


謝邀

言傳身教最重要啊!

先問問你有沒有教好孩子,有沒有以身作則!

孩子有撒謊的行為,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經常撒謊,自己經常撒謊原因是什麼?在想想孩子撒謊為什麼?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盡到義務,是不是以為把孩子扔給老師就不管了!你都沒施過肥,憑什麼會認為該有好收成!

孩子有暴力傾向,反省一下夫妻兩是不是經常打架!

孩子挑食不好好吃飯,

你真的不覺得你做的飯很難吃嗎?

自己都能以身作則教孩子了,在提動手的事兒吧!


謝邀。

這個因人而異吧。昨天剛揍了我家姑娘,原因,晚上9點,準備睡,正常就洗漱,看書,睡覺。

拚命掙扎不洗漱。ok

要畫畫,ok,溝通畫完睡

畫完要玩積木,ok,玩會要玩托馬斯,ok玩完要玩一按就說話唱歌的小桌子,

告她最後一次玩完必須洗漱。玩完不去強行洗漱。大哭。奶奶出來哄,打開電視,看完一集帶回去睡。

熄燈,躺下,忽然大喊,我要去小屋睡覺,

啪啪,屁股兩下。

肯定疼,但不是特疼。

大哭,沒哄。哭完給她講道理。然後睡了。

我覺得當時如果沒打,真不知道怎麼教育,水平有限,已經是最大耐心了。

打完後,哭完講道理是很有必要的。讓她知道為什麼挨揍。

孩都相當聰明,通過哭鬧來爭取自己的權利,個人認為,得管教,要不然得寸進尺。

也努力盡量少打,爭取不打


其實打不打都不重要。

重點在於:

1 你有沒有在糾纏個沒完沒了。

2 是不是在發泄你自己的怒氣,而且歇斯底里完全失控。

3 是不是誤會和冤枉。

說到底打跟罵都是一種手段而已,並無高下之分,道理是對的的話,就沒有問題。這也就是為啥有很多人完全不在意小時候被打,而有些人完全沒有被打還是恨得慌。


打孩子和打老婆一樣,只有一次和無數次。不論出於怎樣的目的,其方式都是罪惡的。而且隨著家暴次數的增長,這種罪惡感會逐步削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為什麼會被邀請回答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

單身狗強行充當媽媽角色好了:

打不打孩子這件事個人覺得沒有標準的,雖然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挨過打,但是有的熊孩子就是欠打,比如說在電梯里摔打嬰兒或者是把小妹妹關進電梯導致墜樓身亡的這倆熊孩子,我覺得不止要打,能弄死最好了,不要告訴我什麼小孩子要靠教育這種話,從小就本性這麼壞的小孩是教育不好的,長大了只會更壞


呃,我還是未婚的女大學生,不知道為啥邀請我。這麼說,我就是從小被家裡人打大的,要說後遺症還是有的,內心深處自卑,總是覺得自己樣樣都不好,比較沒有安全感。好處就是比較孝順?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印證那句話:棒槌底下出孝子?但是總的來說,為了孩子好,盡量還是採取溫和的教育方式,暴力能不使用最好不要使用。


PTSD,真的會有。


打孩子不是在教育孩子。

很多父母打孩子其實是在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一方面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教導孩子,另一方面他們可能自己沒有掌握多少教養知識,或者沒有耐心對孩子進行循序漸進地教導。

總而言之,打孩子沒有多少教育意義。


凡事有度,行事有理。要打也可以,力度輕點,知道疼就行了,打完了記得講道理,能把孩子講到懺悔道歉就成功了。做不到這點,別打了,講道理。


謝邀,不過我還是個孩子,我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一直記著一句話,打孩子是因為大人的無能。你沒有其他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了,你只能選擇武力,而孩子只是因為他們現在太弱小,才不得不屈服與你的武力。


應該教育為主,動手為輔。畢竟太小的孩子聽不懂你的苦口婆心


一直相信幸福的環境才能教育出好孩子,父母都對你拳腳相加了你怎麼對這個世界懷有善意。


推薦閱讀: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