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從屌絲到聖賢(七):離經叛道的創新者
文/疆又予 校對/吳嘉杭
六月江南,漫天飛雨。湘江上除了零星的幾艘船隻外,大都靠在碼頭。只見風浪中一艘白帆白篷的小船上,坐著幾個滿身白衣孝服的人,打頭一人正是準備去江西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曾國藩。
曾國藩因為上書得罪了北京官場和咸豐皇帝,所以被下詔打發到江西當主考。沒想到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仕途不如意之時,自己的母親又去世了。根據大清律例,在籍官員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於是只好回湖南湘鄉老家守孝。
在家邊處理家庭事物,邊讀書的兩個月里,曾國藩不僅在修身、學業上有了進步,而且遠離了渾噩的官場,心情也好了很多。於是決定守孝期滿後,若家裡經濟條件允許,便辭官回家研究學問,了此一生。
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在家不到四個月,咸豐讓他出山辦民兵團練的詔書就送到了湖南湘鄉。
原來由於人口壓力、官場腐敗和專制主義,老百姓不僅失業率逐年攀升,而且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為了填報肚子,在乾隆和嘉慶時代已經爆發過「白蓮教」、「天理教」運動,不過都被鎮壓下去。
以史為鑒,咸豐覺得這一次太平天國的暴亂也會和以前一樣不久會被鎮壓下去。可是,他沒想到,這些拿著斧頭、擀麵杖的太平軍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席捲大江南北,眼看南京就要被攻打下來,而清朝的正規部隊綠營兵卻節節敗退。
為了平叛,咸豐不得不把各省的精英部隊集中到江南前線,這樣各省的防禦及維護治安的力量變弱。一些不法之徒看到這個機會,便集結成土匪肆虐村鎮、搶劫財物。
對於各地蜂擁而起的匪患,朝廷無力征討,無奈之下只得下詔各地舉辦民兵團練以維持治安、維持滿清統治。起初由於咸豐小心眼,團練大臣里並沒有曾國藩。不過,曾國藩的恩師唐鑒向咸豐大力保舉他。
唐鑒指出,曾國藩雖沒有什麼軍事才幹,但是善於識才,能綜合眾人之長。如果他願意,便可以帶出一隻戰鬥力強的隊伍。咸丰采納了這個建議,於是讓曾國藩辦民兵團練以維持湖南當地的治安,並在必要時配合正規軍攻擊太平軍。
起初曾國藩並不願意出山。除了對官場的厭惡,更主要的是自己沒有軍事經驗,不知道能不能辦好團練,而且團練是國家體制外臨時的一種軍事補充組織。朝廷不給軍餉,他只能求助於只顧自己死活的地方官和湖南本地的鄉紳,但是他們是否支持尚未可知。
於是曾國藩想以守孝的名義推辭,但家人和好友不僅從立功、立德、立言的傳統儒家哲學入手再次激起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同時告訴他,他們的家族和好友是如何深受匪患之苦,以及太平軍燒「孔廟」的惡行。
這些內容從現實和精神上深深的刺激了曾國藩,於是咸豐三年二月(1853年2月)曾國藩在湖南巡撫的衙門旁邊設立「審案局」,以個人名義通告湖南全省,凡是抓到土匪、流氓,擾亂社會治安者,不必經過州縣府省,可直接送到他這裡辦案。
在辦案過程中,曾國藩大大簡化了辦案流程,只要證據確鑿便當天辦理,之後立即執行,而且對於犯事人員全部罪加一等。這種亂世重典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只4個月時間,曾國藩殺了137人,他指示的民兵殺的人更是不計其數。這一下霹靂手段震懾了很多邪惡勢力,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湖南的治安一下子變好了,老百姓都覺得他很有本事,不過他的反對者也給他取了「曾剃頭」的諢名。
除了老百姓的稱讚外,朝廷的嘉獎也不期而至。曾國藩是四十三位守孝大臣中唯一一位獲得嘉獎的團練大臣,湖南也是唯一一個民兵團練維持治安取得成績的省份。
為什麼這麼多團練大臣只有曾國藩做出了成績,而其他四十二位團練大臣卻默默無聞!
同曾國藩相比,其他的四十二位團練大臣主要分三類來落實皇帝的旨意。第一類嫌麻煩、怕惹事,於是找個空辦公室,在裡面整天喝茶看報來敷衍。第二類是和當地的勢力一起辦民兵團練,但這個團練主要是保護創辦人自己的財產安全,萬一太平軍打來,這些人就是搬運工,馬上溜之大吉。
最後一類是和地方勢力勾結,用皇帝的旗號炮製各種苛捐雜稅來敲詐百姓,要是不交就是通匪,就濫用私刑。這三種方式都行得通,而且符合當時的官場潛規則,那就是一個人不做事或做壞事都可以,甚至受到歡迎,因為又給大家提供了撈錢的機會。
這些墨守成規,遵循官場潛規則的官員門當然不會做出什麼成績,只有曾國藩敢於離經叛道,所以也只有他取得了成績。
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發現,小到家庭、企業,大到國家、民族,之所以能不斷進步,就是因為有離經叛道的人在不斷的推動世界去變革。
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寫到,人類的文明為什麼會停滯或衰落,那是因為當時的人沒有向前看,他們模仿學習長輩們已經過時的,不能再控制世界的方法,而長輩們的背後,是已經死去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祖先。時過境遷,祖先的方法已經失靈,而後輩們卻墨守陳規,文明只能停滯或衰落。
人類的文明為什麼會進步?因為有創造力的群體,他們離經叛道,他們不再模仿祖先,而嘗試用新的方法去控制世界,過程是很慘烈,但是最終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到了新的方法,新的文明誕生了。
除了人類文明的變遷與墨守成規和創新有這種關係外。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也發現了,墨守成規和創新對於個人的成功也有著微妙的關係。
他們發現有兩種方式可以通向「成功」,一種是墨守成規,一種是創新。墨守成規的人遵循大多數人的傳統之路並維持現狀,而創新的人走少數人走的路,堅信違反常規的舉動可以使結果變得更完美。
當然這兩種「成功」都是有風險的,墨守成規的風險在於當一個社會處於停滯階段,或者黑暗的衰落階段,這些人往往是不會真正的「成功」,而且往往還會成為受害者。
比如,晚清的時候,科舉考試已經非常的落後了,但是仍有千百萬的士子前赴後繼,考不上的落地秀才,大多淪落為孔乙己式的悲慘人物,而考上的人,在滿清倒台之後,由於沒什麼生活技能,也大多過著悲慘的生活。
此外,社會學家還發現越是墨守成規,越容易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因為這些人接受這個世界上已有的規則,包括損害自己利益的規則,他們認為自己無力改變只能接受,越接受越弱勢,久而久之,惡性循環,變成了弱勢群體。
綜上所訴,社會學家和心裡學家認為墨守陳規的「成功」,只有在發展的社會中,在條件相對公平的時候才會有世俗的「成功」(有錢有地位),但卻很難獲得推動事物變得更美好,讓社會徹底變革的「成功」。
創新者的成功則不同,他們敢於挑戰已有的權威,敢於把條件變得有利於自己,所以在任何時代他們都可以成為真正的「成功者」,但是他們的風險在於挑戰已有規則失敗,則會受到已有規則的猛烈打擊,這是很多人不敢創新的原因,也是創新的風險。
社會學家的最新研究卻否定了這一點,失敗的創新者,多是不計後果的盲目去創新,但真正創新的成功者,卻是把風險降到最低後才去創新的,這樣創新者只需要全力以赴面對一個,最多幾個困難或敵人,而不是處處碰壁。
在曾國藩開始改革之初,就知道,如果真出事,在京城的唐鑒之流定會保他,而且咸豐雖然小心眼,但是在對太平軍和匪患的問題上都是支持的。再者他是副部長,在湖南,除了巡撫與他同級,其餘都比他官小,這些人除了打小報告也不能幹什麼。於是,在風險最低的情況下,曾國藩開始了自己的創新。
創新總讓人覺得是個大工程,其實創新很簡單,就是先熟悉一套流程或做事方法。然後問為什麼這樣做,它的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用,什麼情況下不可以用,用了之後好的效果是什麼,不好的效果是什麼。
當回答完上述問題後,將優點、可以用和好的效果保留,將缺點、不可以用和不好的效果改進就好了。曾國藩就是長期研究官場,看到官場潛規則的弊病之後,在這些問題上改進,最後取得了成績。
雖然取得了成績,朝廷嘉獎了他,但是湖南的官場卻恨透他了,因為他擋了別人的財路,襯託了別人的無能。
權利是什麼,是官員的眼珠子、命根子,是灰色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受人尊敬的唯一資本,沒有權利他們什麼也不是,所以絕不能讓他人染指。他們自己可以占著茅坑不拉屎,但不許別人有所作為。
案子是什麼,是錢,不是錢也是人情!辦案本是先州再縣後府,最後省里定案執行。在這過程中,每一個級別都要盤剝涉案人員的錢財,直到榨乾後再辦事。
現在曾國藩一個退職守孝官員,本沒有實權,卻把辦案的權利都收到自己手裡,小案自己辦,大案請示皇上。這不光是擋了湖南官員的財路,那一道道奏摺皇上看了怎麼想。曾國藩4個月幹了湖南全體官員幾年都干不完的活,難道湖南官員都是酒囊飯袋。
你曾國藩要當好官往上爬沒問題,但不能踩我們,萬一皇上不高興拿湖南官場開刀怎麼辦。
其實,曾國藩為官十幾年,在京城也受到過官場的圍攻,所以不是他不懂潛規則,而是得罪人他認了,而且這樣的風險他承受的住。他一直以做官發財為恥辱,以改革風尚為榮,所以想以身作則來破除官場的舊習氣。
在治安變好之後,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練兵來對付太平軍,既然練兵。練一支是練,練兩支也是練,不如就多練幾支。曾國藩慢慢有了想改造國家正規軍綠營兵的想法,這一次他的再次創新會有效過嗎?恨透他的湖南官場又會作何反映呢?
首發同名微信公眾號:讀史銘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