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畫好「話」比畫好「畫」更有意義!

孩子的畫,情感和思維表達才最重要

每一個孩子的童年都是從聽故事開始的,

聽著爸爸媽媽講的故事進入甜蜜的夢裡,是孩子最幸福的時刻。

故事開啟了孩子了解陌生世界的窗口,

故事滋潤了孩子稚嫩的心靈,

故事 啟發了孩子對生活道理的認識,

故事陪伴了孩子的童年的成長。

每一個孩子心裡都裝滿了各種各樣的故事,

故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孩子不僅渴求聽故事,也渴求讀故事,從兩三歲開始喜歡看繪本故事,到七八歲以後開始讀文字故事,孩子們從未停止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正是在故事中,孩子們獲得了成長過程中知識與經驗的積累。

聽故事和看故事,這是信息輸入的過程,對孩子來說,光聽和看還不夠,他們同時也渴望把這些故事和感受抒發表達出來,而對於語言和文字能力尚不完善的他們,通過畫畫把故事表達出來則是非常好的輸出釋放方式。

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喜歡畫畫,為什麼?

當然不是因為他們掌握了繪畫技術而享受到了繪畫成果帶來的快感,也不是因為他們覺得什麼形象好看而要把它畫出來。這與成人喜歡畫畫的原因是不一樣的,成人喜歡畫畫往往更多源自於技術性的表現帶來的快感,他們更關注所畫的每個物體,每個細節呈現的效果。一個蘋果,一粒葡萄、一片葉子都可以仔細刻畫,形成一幅單獨的畫面,這是以技術手段做為前提的。

而孩子顯然不可能、也沒能力去仔細深入描繪一個單個的物象,他們更多是通過畫畫的行為去說話,去講述,物體的形象在他們的畫中更多是符號化或象徵性的存在。

他們並不關心具體的形象是否準確或好看,也不關心畫面呈現的效果是否好看(當然他們也還沒有這方面的意識),他們關注的只是是否把他們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出來了。

他們渴望把自己的情緒、感知以及對事物的初步理解表達出,但他們還做不到通過邏輯性的文字語言來恰當表達,而繪畫這種直觀、形象同時具有敘事屬性的形式特點就自然成為孩子完成表達願望的最佳選擇。這個行為幫助他們實現了用其他方式無法完成的情感和思維活動的表達。

孩子喜歡聽故事讀故事,他們也喜歡講故事,對他們來說,畫畫是幫助他們講故事的一種手段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一邊在紙上隨意畫著,一邊嘴裡嘟嘟囔囔說個不停。與其說他們在畫畫,不如說他們是在畫話、畫故事。

張譯中 5歲半 《寒假作業》

事實上,孩子正是在這種畫故事或者借畫說話的過程中完成了他們童年對世界的認知探索和想像,實現了他們情感的抒發與釋放,同時積累了初步的繪畫經驗與感受。

這種以畫代話的敘事表達中充滿了孩子的童趣和智慧。

在這個過程中,繪畫是途徑,是手段,是載體,通過畫面,通過形象去表達敘事,是它的主要意義。我們把兒童這個時期更注重「說話」的繪畫姑且定義為」兒童敘事性繪畫」。

敘事是兒童時期繪畫的本質特徵之一

因此,充分利用好這些特徵規律,引導孩子更好更寬泛自由地表達和敘事,會對他們的綜合成長有積極意義。這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這種敘事性的故事繪畫更側重敘述,是一種開放式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給了孩子很大自我表述和想像的空間,允許他們儘可能豐富自由地表達,這就使他們的思維得到充分的活躍,情感得到更好的釋放。

2 這種敘事性的繪畫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表達邏輯和對主要內容的提煉能力,對於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很大幫助。

3 敘事性繪畫可以更好地培養畫面的構圖能 力 ,形象的提煉與歸納能力,也可以更好培養孩子對世界的形象感知。

4 可以使孩子形成善於 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記錄生活的良好習慣, 使得他們更加能夠熱愛生活,更富有情感。

5 這種繪畫內容里涉及到很多的人文自然地理歷史的知識,對於孩子綜合知識的獲得與擴展很有意義。

因此,我們經常強調:對孩子來說,沒有會不會畫的,也沒有畫的好不好這一說,就是因為孩子的繪畫無關技術,它更多是孩子感情和思維的表達媒介,是他們獲得對世界認知的重要途徑。

小九 5歲半 《九色鹿的傳說》

孟伽逸 6歲半 《白雪公主和小矮人》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

本質上看,兒童時期的繪畫學習的意義更多是繪畫行為過程帶來的對孩子思維、想像、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影響,其過程的意義遠比結果重要。

很多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去美術培訓班學習就可以培養孩子的美術素養了,但事實上,完全指望培訓班的學習真正解決這些能力素養的問題是不現實的。

大多兒童美術培訓機構更多還是著眼於教孩子一些技法知識和繪畫的表面效果,對於孩子內在能力和素養方面的開發上還遠未重視。這主要是由於兒童美術培訓大多都是一周一次課,每次時間也很短,做為機構不得不把著眼點放在如何出效果上,而內在能力素養又不是能夠立桿見影看到成效的。

所以,若想通過畫畫真正培養孩子的內在能力和素養,就需要把培訓班的學習和家庭互動結合起來。

上面我們說了孩子喜歡畫故事是發自內心的本能需求,引導他們多畫故事,多通過繪畫行為敘事講述,對他們的思維表達情感想像等心智的成長極有好處,但這種行為必須能形成一種習慣性的日常行為,孩子才會通過這種持續的繪畫表達活動獲得真正的長久的綜合素養和能力。

做到這些,家庭的引導和陪伴就必不可少。

楊天然 5歲半 《西遊記-火焰山》

家長可能會因為自己不懂美術不敢輕易指導和干預孩子。的確,我們不建議家長隨意指導孩子畫的形象、色彩、構圖等,但是,有些方面,尤其不涉及技法和繪畫知識的方面家長是可以也是有必要大膽參與其中的。

那麼,具體來說,沒有繪畫基礎的家長如何引導呢?

首先不用擔心自己不會畫畫就無法引導,這個活動的重點是在於思路和過程,孩子能夠在這過程中畫的效果很好當然很好,畫的效果不好也沒關係,最主要的是是否把他們要敘述表達的事情、感受表達出來了?

徐復軒 11歲 《自相矛盾》

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

1 給孩子講故事或描述情境,引導孩子進入一個具體的情境或故事情境的入口。

具體內容最好選擇適合孩子的故事、繪本、動畫片以及孩子感興趣和熟悉的場景比如動物園、遊樂場、家庭學校等。講完故事後引導孩子嘗試用自己的理解把故事或情境畫出來。這個過程中只要孩子積極地去思考去畫了就很好,先不用管畫的好不好、對不對、像不像。

2 情境內容的引導:

這個故事情境里出現哪些內容?

哪些人物、動物?他們有什麼特點?故事發生在是室內還是戶外?室內有什麼道具?室外是什麼環境特點?

故事表現的是冬天還是夏天、古代還是現代的事?

在什麼環境下?海洋陸地還是森林?城市還是農村?

主要表達的人物或動物發生了什麼事?通過什麼動作或特徵表達?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3 完成這一主題需要什麼形式的畫面?單幅的還是連續的幾幅的?

具體方法上,可以培養孩子們分別進行單幅的「情節性繪畫」和多幅的「敘事連環繪畫」的訓練。

這種「情節性繪畫」與一般繪畫的區別,就是畫面有主題、有環境的表現,有情節的呈現。多幅的「」敘事連環繪畫」,對情節的安排,敘事的邏輯,故事的連貫,內容的提煉取捨,以及畫幅之間的銜接和文字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有明確的表達主題,像寫作文一樣,通過幾幅畫面表現出故事的開始、發展、高潮、結尾。

其次,根據故事的情節發展提煉取捨安排不同畫面的內容然後,制定相應的構圖、形式、表現手法。

最後還要考慮提煉出簡要的文字與畫面形成有效的配合

曹天潤 10歲 《寒假作業》

王梓衡 7歲 《東郭先生與狼》

4 適當給孩子看參考圖片:

畫故事過程其實包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涉及到自然、歷史、建築、人物動物、細節道具等,需要根據故事和情節內容給孩子看一些圖片或視頻,比如房子,樹木、動物、交通工具等,使孩子有感性的認識。

事實上,在這個過程中,無論孩子畫的好壞與否都收穫了很多的知識,並形成了思考和表達的過程。這是我們讓孩子畫故事情節畫的初衷。

這些過程中,家長不需要對孩子畫的具體形象過多干預,但要儘可能讓他們把畫面里需要的內容按自己的理解畫出來,儘可能要情節和內容豐富。在孩子畫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根據他畫面過程的發展和他交流,讓他們一邊畫一邊描述,同時見機順勢引導他們表達的豐富起來。

經過一段時間這種有意識的訓練,孩子的思維會逐漸活躍起來,腦子裡的形象素材也會逐漸豐富起來,表達起來就會更加順暢自由,也會更願意用畫筆記錄和表達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和對世界的探知,這些對他們成長的幫助無疑是巨大的。

看看下面這些不同年齡孩子自由表達的故事畫,是不是有時候我們低估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邵思微 5歲 《九色鹿的傳說》

張文奕 5歲 《西遊記火焰山》

董睿婧 6歲 《東郭先生和狼》

孩子時期的繪畫學習,更重要的也更需要的是情感的注入和思維活動的表達,技術是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生成的副產品,這一點上一定要和成人型的專業學習區分開來,只有在孩子時期培養了豐富的情感和自由想像力,才會今後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相信孩子、鼓勵孩子大膽自由地快樂表達吧,他們一定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老潘(潘利國),中央美院碩士畢業,

中央美院的任課教師,

一個非著名畫家,

一個十一歲孩子的父親,

一個教了二十多年繪畫的美術教師,

願意把他多年的心得體會和思考與大家分享,

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我們一起藝術!

作者微信lgpan1970

一起藝術

fineart2017


推薦閱讀:

TAG:孩子 | 繪畫 |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