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與順正理論之爭(1)說一切有部
說一切有部,古音譯薩婆多部,梵語sarvāstivāda,逐字直譯是,sarva(一切)asti(有)vada(說)。
說一切有部,其發展的歷史,即可以說是其所載部派論書不斷豐富的歷史,
一身六足論時期
按照傳說,起初只有三論:集異門論、法蘊論、施設論,這三論雖然各方典籍所載作者不一,但均說是佛在世時的大阿羅漢。
後來又有三論:識身論、品類論、界身論,這三論雖也論主身份眾說紛紜,但也有個共同之處,都是佛滅幾百年後的僧人所著。(這三論先於發智論是傳說如此,有人曾就考據說這三論或許是晚於發智論的)
然後可說是說一切有部發展過程中堪稱里程碑的一部論書問世了,發智論,它這一出世,其餘六論便都黯然失色,紛紛成了「足論」,而發智論則是「身論」,一身六足的結構這便形成。
發智論被推崇到什麼地步呢?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後來者甚至把它奉為佛說,所以有些文獻里,它乾脆不叫發智論了,叫「發智經」,其在有部地位之崇高,可見一斑。
大毗婆沙論時期
既然發智論這麼精深博大,那麼有部的後來者的研究顯然都是圍繞它而起,這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大毗婆沙論,全名《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毗婆沙,意為廣說,對誰的廣說?阿毗達磨(論藏)的廣說。阿毗達磨指的是哪部?就是發智論了。順道一提,上面提到將發智論奉為佛說的,也正是它,而理由嘛,「這麼甚深微妙的法義,除了佛說的,還能是誰說的?」
問誰造此論。答佛世尊。所以者何。以一切種所知法性甚深微妙。非佛世尊一切智者。誰能究竟等覺開示。(大毗婆沙論卷1)
這部大毗婆沙論,正如它這標題「廣說」那樣,是相當的廣博,漢譯足足二百卷,傳說正是迦濕彌羅結集所集出的,這部論不但是對發智論的進一步闡發,也可說是有部學說登峰造極之作。下面要提到的世親(俱舍論的作者)的傳說里,還提到,這部論被有部奉為珍寶,在國王的配合下有意識的禁止它流通於外國,世親聽了這部論的大名,只好隱姓埋名改換身份親身跑到犍陀羅去學這部大毗婆沙論。
但縱觀有部的發展,可說是成也婆沙,敗也婆沙,大毗婆沙論對發智論精細入微的廣說,確實令有部的學術成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論中,它也表現出了獨斷專橫的一面,凡是不合它意的,都要立為反面教材,批判一番,這挨批的不僅僅是有部傳統的論敵分別論者等,有部自己歷史上的幾位論師,但凡有不和毗婆沙論主旨的,也要毫不容情的批判。這個行為,促成了經部從有部的分出與二者的對立。
大毗婆沙論出現之後,正如上面說的,興盛一時,甚至出現了專門憶持它,講解它的僧人團體,即「毗婆沙師」,這實質上在舊有部之上又分出了一個新的分支「毗婆沙宗」。
而因為這部論實在太長了,後來者又起了「擇其精要,簡明釋之」的心思。分別是甘露味論、心論、雜心論。大概發展歷程是,瞿沙(妙音)擇婆沙論要義,造了《阿毗曇甘露味論》來注釋婆沙論;後來的法勝覺得還不夠簡明扼要,又造了《阿毗曇心論》;心論也確實因為其簡明扼要易誦易讀流行一時,但法救又覺得心論還是有些太過簡略了,於是又有了擴充注釋心論的《雜阿毗曇心論》。即便是接下來要談的俱舍論,也能看到一些雜心論的影響,注釋-注釋的注釋-注釋的注釋的注釋這樣的循環,婆沙論的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俱舍論與順正理論
於是終於到了本系列文章要提的重點之一,《阿毗達摩俱舍論》世親造,上面說到,有部的學說自從大毗婆沙論出現之後,達到頂峰,但也正因為如此,後來者全都圍繞著婆沙論打轉了,再加上婆沙宗一家獨大貶斥它宗的作派,有部的學術氛圍,可說是一潭死水。於是世親的俱舍論便在此時應運出世,世親這部論,名義上也是對大毗婆沙論的解說與註解,但實則不然,世親在論中大量引用經部學說評破有部,尤其是對有部的核心法義「三世實有法體恆有」進行了徹底的破斥,思路之縝密,令人叫絕,堪稱是對有部學說的重重一擊!
世親在辨析法義的時候,一環扣一環,毫無遺漏,甚至有時候還揣測有部會以什麼方式辯解,然後又主動預先寫下回應「如果你這麼反駁的話,那我就這麼回應,所以你的見解還是不成立的」……實在是窮追猛打。(即是古人所說的敘宗、正破、通難,三部分)
在辨析法義之餘,世親在論中表現出的彷彿還是一副低姿態,處處說「其實我也有部的」,甚至在俱舍論的第八品最後說「我這部論多是對大毗婆沙論的解說,其中稍有貶抑的地方,這是我的過失」,彷彿預料到了俱舍論一出,自己要挨噴了,趕緊主動先道個歉。
迦濕彌羅議理成,我多依彼釋對法,
少有貶量為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俱舍論卷29)
但,世親的這個「低姿態」之下,也是有他的堅持和自信的,這偈頌最後一句「判法正理在牟尼」,潛台詞即是說,如果我的主張惹你們不高興了,我道歉,是我的過失,但我說的對不對,終究還是要佛陀來判定的。
類似的行為還有不少,比如卷4里,他先是引經部的觀點,批判了一番有部,結果最後又說「如是二途皆為善說。所以者何?不違理故,我所宗故」,這句話就頗值得玩味了,世親說:「上面被我認可的經部觀點,以及被我批判的有部觀點,這兩個我認為都是善說,為什麼呢?因為一個是符合法理的,一個是我所依止的。」
這裡就明顯有些似恭實倨了,表面上彷彿一碗水端平,但僅僅因為「我所宗故」就去支持一個已經被駁倒的觀點,看似給足了有部面子,實則頗有些嘲弄反諷的意味。
古往今來,對於世親是抱著什麼態度去看待經部和有部之爭的,有不同猜測,有人說他不拘泥一家一派,以理為宗,沒有門戶之見;有人說他表面尊重有部,實際立場卻偏向經部;也有人說他只是想引入經部學說來斧正有部法義。印順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一書中,稱世親對有部是「假擁護真反對」,接近第二種;我倒覺得,第三種也有一定道理,世親或許也存了一點期望,俱舍論能夠成為一隻攪活有部這譚死水的「鯰魚」吧,但從這方面來說,俱舍論反而起了反作用,有部盛極而衰的轉折點,當屬俱舍論的出世。
就如世親預料的,他受到了堅守有部傳統之人的反擊,其中的代表,就是眾賢與他的《阿毗達磨順正理論》,也是本文的另一重點。
據說眾賢抱著俱舍論足足研究了十二年,終於寫下順正理論,俱舍論凡是哪裡批判了有部的學說,順正理論就在哪裡一一進行反駁,堅決維護有部正統。
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曾提到,這部論本來叫俱舍雹論,意為要像冰雹一樣毫不留情的摧殘俱舍論的觀點,而世親反而大度的認為,這部論反而可以開顯自己的觀點,建議改名為順正理論。雖然說,這個傳說僅僅是個傳說,據印順考證,順正理論很可能本來就叫順正理論,俱舍雹論應是後人的附會,不過,說到順正理論對於俱舍論可以「發明我宗」這一點,卻是對的。順正理論在行文當中,大段大段的引用俱舍論的原文,一一進行評析,碰到符合有部觀點的,加以詳釋;碰到不符合有部觀點,則進行破斥;碰到責難有部的,則進行辯解;甚至世親所引的經部觀點,也一一指出「你說的這是經部的」,可以說是一個另類的針對俱舍論的註解了,確實可以籍此來理解世親在俱舍論里想要表達的觀點。
這之後,還有阿毗達磨顯宗論(順正理論的略本),阿毗達磨明燈論(傳說是眾賢的弟子所造),以及漢地、藏地所保留的俱舍論的種種註疏,但都沒什麼必要詳細再提了。
參考文獻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印順法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