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收藏藝術刀具的七個原則(長文預警,想看結論請跳到末尾思維導圖)

重要聲明:這裡說的藝術刀具是廣義的概念。泛指一切不以實用為目的,純屬於收藏欣賞性質的,甚至沒有開鋒,不可能外帶出公共場合,不具備殺傷力的絕對安全的刀具。(你們懂的)這樣算起來手工戰術刀,ABS和狹義的藝術刀都屬於這個範疇。


4月10日修改:這篇文章非常長,懶得看的話可以直接翻到最末的歸納部分。但這篇文章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它奠定了我藝術刀欣賞收藏觀念的整體框架,今後我專欄裡面的任何一篇欣賞類文章,都會在本篇框架下展開,就類似總綱。自上而下、高屋建瓴也是我做事行文的偏好。

混跡刀圈多年,我有一種感受,雖然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國人的消費能力極大程度上有所增長,但是審美眼光相對而言比較落後,跟不上錢包膨脹的速度。很多時候看到喜歡的東西,腦子一發熱就買買買,到手之發現不適合或並非那麼喜歡,很快就又退燒了。其實。我認為收藏刀其中的樂趣,大概30%在於一眼相中的緣分,20%在於花錢購物的快感。有50%是在於你對它的研究和知識積累越來越深厚之後所產生的感悟。所以我認為要玩好一樣東西,最好要有足夠的鑽研精神,這樣獲得的精神愉悅,才能夠強烈而持久。

我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用心回答了幾個刀具問題,都獲得了相當高的贊同。點擊數量遠遠超過了我之前在微信公眾號發表的文章。很開心能夠在知乎這樣的社區找到那麼多志同道合的人,也收到了一些朋友的私信諮詢,有心入門,但不得其法。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普及一下怎麼欣賞藝術刀具的方法,有閒情逸緻的可以在看到我的文章之後參考這裡面的一些標準,挑選自己喜歡的作品上手感受一下。實話說和繪畫,珠寶,玉石等等品類相比,藝術刀具在金錢方面其實門檻和天花板都遠遠低於前者,但是所耗費的工時,以及藝術價值並不低,算是一種高性價比的收藏愛好。那麼應該如何欣賞一把藝術刀呢?竊以為按照從淺入深的遞進順序,有以下幾條原則:


第一,喜不喜歡。

原則千萬條,喜歡第一條。一件物品不管再怎麼出色,如果不合眼緣、沒有感覺也是白搭。這實際上是欣賞一把刀最最重要的因素,這第一條如果不過關,後面所有的原則都不用再看。然而,人的偏好是會隨著認識、閱歷、年齡、心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的,現在棄之敝屣的東西,說不準改天就會愛上,反之亦然。因此,喜不喜歡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主觀的因素,說不定當你看完我寫的這篇東西之後,對刀子的偏好或許就會發生變化。不信?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做得怎麼樣。

當你手頭上有一把合眼緣的刀,你對它的作者、來歷、製作手法基本一無所知的時候,你首先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看看它做得怎麼樣,這個基本不需要很多知識積累。對於單一鋼材作品來說,主要就是看看完工度如何,包括:

1)刀子的對稱性怎麼樣。比如刃線是否齊,正反兩面是否一致等等。

2)刀子的表面處理是否工整。比如鏡面是否足夠光潔無痕,拉絲是否均勻一致等等。

3)不同材料、不同部件之間的銜接是否緊密平整、難見縫隙。

4)不同平面、曲面之間的交接處是否清晰銳利。這個考驗研磨功力,控制不夠精準的話,交接線會比較模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很肉」的感覺。

5)各種小部位細節的處理是否到位。比如清根、護手、尾鐵、目釘等相對於刀身和刀柄而言面積較小的部件的打磨處理有沒有瑕疵。

單一鋼材的作品是非常容易看出完工度水平的,即使對刀子沒有什麼了解的人,上手之後細細端詳,是好是壞一目了然。

loveless的首席弟子-江森以高完工度著稱

框架折刀之父-雷克,看看框架貝母鑲嵌和金釘的工整

對於大馬士革花紋鋼作品來說,就有一定的欣賞門檻了。完工度的標準仍然相同,但是由於大馬士革花紋的干擾,表面處理這一項就很難看出差異來,只要不是太差都能過關。另外,大馬士革刀更重要的一個欣賞點,就是花紋的鍛造水平,這個需要一點基礎,入門的新人不是那麼容易看明白,簡要說明如下:

1)手工鍛造的大馬一般優於機器鍛造的大馬

收藏品不管什麼門類,手工製作一向要優於機器製作,這個是多年來形成的鄙視鏈關係,難以破除。我雖然並不完全贊同,但能夠充分理解。手工鍛造勝在獨一性和變化多樣性,機器製造則失之於呆板單調。拿同樣是北歐鍛造的兩種大馬士革花紋來比較便知:

瑞典粉末鋼機制大馬

北歐年輕刀匠光頭安的手鍛馬賽克大馬

相信不用我多說,呆板之於靈動,兩者高下一目了然。那麼怎麼判斷機制大馬和手工鍛造大馬呢?要多看,看多了就有感覺了,畢竟機制大馬千篇一律,來來去去套路就那些。一般來說,圖樣單一且重複程度高的大馬屬於機制的可能性較大。

2)紋理複雜,密度高的大馬一般優於紋理比較簡單,稀疏的大馬。

我們知道大馬士革花紋是不同類型的金屬摺疊鍛打形成的,複雜而高密度的大馬意味著摺疊次數和製造工序更多,在保證一定性能的前提下就意味著控制能力更強。

羅耶的大馬水平還是很高的,兩種不同設計的圖案拼接。

這個……勉強能算是羽毛紋吧。

3)樣式有創新的大馬一般優於樣式傳統的大馬。

這一點就考較刀匠的創新能力。像一些傳統的,比如說隨機紋,天梯紋,羽毛紋這類大馬花紋,相對來說就遜色於刀匠自己創作的特殊花紋,有的甚至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想複製都很難。

克里斯騰森的招牌——樹葉大馬士革就比那些隨處可見的大路貨高不知道哪裡去了。

小結:「做得怎麼樣」事實上不僅僅是刀,而是所有的手工藝品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標準。不需要太多知識的積累,只需要把握好是否公整,是否細膩,是否複雜,是否創新這幾個要點。另外手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評價因素。就是握在手裡,看看是否舒服。當然對於純藝術派刀具而言,這一點並不那麼重要。掌握了這一點,我相信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把刀是好是壞,只要能拿在手上仔細觀察,基本上可以說出個八九不離十。

第三,怎麼樣做。

到了這一步,我們就要開始研究刀具製作的工藝了。擺在你前面的這把刀美則美矣,但是它是怎麼製作出來的?花的時間多不多?製作難度大不大?搞清楚這些問題,對一把刀真正價值的欣賞就有了莫大的幫助,甚至有發燒友玩著玩著自己也嘗試做一回刀匠,這樣就更加能夠感同身受。簡單來說,一把刀製作難度越大、耗時越多,那麼越有可能是好刀。怎麼判斷?主要有幾點:

1)表面處理難度:高目數縱向拉絲>鏡面>大馬士革處理>機器拉絲=噴砂

先從簡單的說起,噴砂,很成熟的工藝了,有專門的設備,在工業界使用廣泛,不僅僅在手工刀領域。

熊頭常用的表面處理方式就是噴砂,但是他家不愧量產戰術的扛把子,噴砂也比一般的要更加細膩

機器拉絲,用砂帶機等設備在刀身的橫向上磨出平行的線紋,也是工業界不鏽鋼處理的一種常見方式,非常凸顯鋼材的質感。

大名鼎鼎的ST夜魔刃,多段打磨,對於初入刀圈的玩家已經算是非常出色的收藏了

大馬士革表面處理,由於花紋的遮掩,表面打磨保證有一定的光潔度即可,表面處理的瑕疵容忍度較高,不過追求完美的可以上更高目數甚至按鏡面的標準,這樣酸洗後的大馬花紋會更加突出亮眼。

威廉亨利的刀很喜歡用大馬,圈外人看來很炫,還是蠻會做生意的

鏡面,高級的表面處理工藝,通過由粗到細的拋光工序,使得刀具表面呈現鏡面一般平整的視覺效果。全程可以由機器設備輔助+手工精修的方式完成。鏡面的平整度要求其實很高,絕大部分的所謂鏡面都不是肉眼分辨能力範圍內的完美鏡面,細看都容易發現劃痕或者不平整的坑洞等諸如此類的瑕疵,真正的完美鏡面是肉眼下完全無暇的,我上手過的只有花田洋的DLC鍍膜鏡面,據說MT劍標後期用M390打磨的液態鏡面也能達到完美的水準。完美鏡面的打磨難度其實不亞於最高級別的高目數縱向拉絲,因為實在是太嬌貴了,拿布擦都有可能形成劃痕。

還是江森的作品,我覺得他的鏡面還是非常有水準的

最後一個,個人認為的最高難度——高目數縱向拉絲,為啥?首先,這種處理方式的手工參與程度最高,由於清根、護手阻擋,還有拉絲距離較長等因素,砂帶機等自動化輔助工具很難拉出與刀身同方向的拉絲;其次,高目數拉絲必須從低目數往高目數循序漸進操作,如果在某個目數拉絲環節發生差錯,又必須回退到至少上一個環節重新開始,容錯率極低;再次,在拉絲過程中力度不均勻、走線不筆直,或者有中斷,很容易就能看出來。還是拿熊頭舉例子,幾千塊的量產和萬把快的CD級別的熊頭上面是從來不會見到縱向拉絲的表面處理的,只有幾萬十幾萬的謝爾蓋級熊頭上才能見到。

謝爾蓋級熊頭,熊頭中的頂級作品

2)刀具研磨面數量。研磨面數量越多,難度越大。因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一個面的處理都需要經過完整的由低到高目數的打磨工序。而且不同研磨面的交接稜線是否清晰銳利,很考究研磨功力,稍有不慎比如一面磨好了,另外一面失誤了,兩面都得返工。也正因為耗時耗力,所以多面打磨的作品還是比較少見的,比如戰術刀,哪怕熊頭這種級別,研磨面也比較簡單,稍微複雜多一點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夜魔刃,單側有四個面,已經屬於戰術刀裡面的頂級打磨了。不過在藝術刀領域總是有一些愛炫技的刀匠,單側研磨面可以有十幾個甚至更多!

人稱「背花之王」的史蒂夫里卡瑞奇,研磨功力一流,稜線銳利

3)刀型設計的復用程度。復用程度越低,製作難度越高。稍微琢磨琢磨就能理解這一點,每開發出一種全新的刀型設計,在製作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全新的問題,沒有之前的經驗可以借鑒,有的時候由於尺寸的變化,甚至連工具台、夾具等製作設備都要更換升級。如果刀匠來來去去就是做少數幾種刀型,久而久之熟練了之後,製作難度和耗時其實是降低了的,極端情況下,一個模板定下來之後,可以用CNC進行批量加工處理,攤分到每把刀的工時更是少得可憐。馬克思說過,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上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我們欣賞收藏藝術刀具,不也是希望藏品是真正有價值的嗎?

折刀之王,阿普,每一把刀都大不相同,制刀的模板用過一次就扔掉不再復用,而且不僅僅是外型不同,連鎖定機制都有變化

小結:但凡手工藝品,要深入研究肯定會涉及它的製造工藝環節。比如機械錶,廠家的宣傳片裡面一般都有製表流程的展示,怎麼設計、打磨、裝配、調試,極盡複雜之能事,目的是讓消費者充分體會到自己掏錢買的東西是值得的,要是製造過程太簡單,難免會讓人有被忽悠的感覺。不過刀具製造工藝其實涉及方面太多,包括我自己現在也在不斷摸索學習中,總結的這幾點主要還是偏向於研磨工藝,後續再不斷完善補充一些鍛打工藝的內容。到這裡為止,一把刀最直觀的欣賞要點就到此結束了,對於初階乃至中階玩家而言也基本足夠了,再往後,那就是高階收藏者要考慮的範疇了。

第四,是誰做的。

大凡收藏藝術品,作者是誰非常重要。水平差不多的東西出自名家之手,身價會有數量級的差異。刀界也同樣遵循這一規律。對於一個涉足刀具收藏領域並有意深入的玩家而言,怎麼判斷一個刀匠是否名家,何種水平的名家呢?目前網上沒有關於刀匠排位相關的資料,有個比較簡單的方式,看是否協會的成員:ABS和AKI。

ABS:美國鍛造刀協會。是傳說級大師、美國現代刀鍛造之父莫蘭一手創立的協會。協會分學徒級、JS(中級)和MS(大師級)三個級別,並制定了嚴格的分級測試標準。一般而言,級別越高的刀匠水平也越高,名氣越大。MS大約有一百人,JS大約有兩百人,其實人數還是蠻多的,真正在國內外都有比較大名氣的,可能只有寥寥二三十人。比如福根、漢考克、費斯克、牛頓、迪安、布魯斯、羅耶、羅德里格、霍里根、佛樓、懷特等等。

AKI:藝術刀協會。這可以說是水平最高的刀匠協會。全球只有25個席位,一個蘿蔔一個坑,退一增一,新加入的成員由協會成員投票共同決策。圈內人如雷貫耳的幾位傳說級刀匠,比如loveless,莫蘭,巴斯特等,無一不是AKI的成員。當然,並非AKI內所有成員水平都高於協會外人士,成員吸納時也會考慮派系名額等政治因素,但無論如何,能進入協會,本身就是刀圈頂層對刀匠的一種認可,含金量還是非常高的。

有沒有低級吊打高級的例子?有沒有遊離於協會外的頂尖高手?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凱文凱西,羽毛大馬士革獨步天下,鍛造功力不亞於MS,但他連abs的JS都沒有考,仍屬於學徒級成員。又比如義大利的希爾維斯特,設計獨創性和完工度都非常出色,上手來看個人認為超過很多AKI成員。

義大利藝術刀大師希爾維斯特,由於護手和尾鐵的特殊設計,國內被稱為」曲奇哥「,個人認為完工度和研磨功力屬於世界頂尖一線水平

關於刀匠我打算以後另外再寫一篇文章,限於篇幅這裡就不再詳細闡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我知乎上一個過2K贊的回答:

有哪些漂亮的冷兵器??

www.zhihu.com圖標

,裡面已經有很多刀匠的相關介紹。

第五,做了多少。

物以稀為貴,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收藏刀子的一大樂趣,就是人無我有。在刀匠長達數十年的職業生涯中究竟做了多少作品,其實也是收藏考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般來說,產量低的要優於產量高的,或者更準確一些,與該作品級別相當或更高級的同作者作品存世量越小越好。舉個例子,loveless的作品存世量就很大,超過1萬把(非常驚人),但是雙護手大熊產量就很低,滿打滿算也就60來把,其中紅色鹿角雙護手大熊是經典中的經典,總共只有五、六把左右,由於其中一些作品的型制和鹿角顏色等多少有點不盡人意,這五、六把裡面大概只有兩把左右是優中選優,讓人真正滿意的,可謂是萬里挑一。當然,在這個級別的刀匠裡面,loveless的產量是極其驚人的了,一些傳奇藝術刀匠比如克隆克、施密特等人,一輩子也就200來把作品,能夠在市面上出現一把已經是難之又難。尚在世的藝術刀四絕(沃夫岡、尤爾根、阿普、沃克)這些人也是產量很低,每年產量多則十來把,少則一兩把。

第六,為什麼要這麼做?

恭喜你,當你看到這裡的時候,就意味著你從普通的欣賞領域進入到真正的刀具鑒賞領域了,所謂」工夫在詩外「,到了這個階段,更多的是需要跳出刀子本身,關聯許多其他領域的知識,比如人體工學、歷史文化、藝術設計等,充分開啟腦洞。由於這一點涉及的內容太過深刻,其實可以單獨開篇專門闡述,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將通過舉例子的方式來說明:

案例一:ABS大師noren的Scagel風格作品

先來一張完整的圖。

最愛把玩的一把,手工刀收藏的起點,也是終點

問題1:為什麼刀身整體要設計成這樣帶弧度上揚的曲線?

答:先解釋弧度。這種屬於小獵刀,設計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實用,主要應用場景是獵物剝皮,骨肉分解等,弧度可以在刀身長度一定的情況下,儘可能地延長切割線。那麼切割線長有啥用呢?提高效率。如果切割線太短,則明明劃拉一下就可以分離的肉塊就要多劃一次。

既然可以提高效率,那麼弧度能不能再大一點,再往上翹一點,切割線豈不是更長?不能。因為還要考慮穿刺功能,剝皮的第一步首先要刺進去啊。現在的弧度是剛剛好的,從上圖可以看到,刀身、刀柄、護手的中心點基本在一條直線上,這樣便於穿刺的發力。

然後解釋一下上揚:為什麼是上揚而不是下彎?還是穿刺功能的要求。試想想上揚的設計,如果穿刺時候由於太硬之類的原因脫手了,刀身會往上,進而往後反過來,但接觸到身體的是刀背,不容易造成傷害。但如果是下彎的設計,直接就是刀刃往回切了,甚是危險。

問題2:為什麼刀刃與護手的接觸部位要做無縫處理?

noren的粗中有細就體現在這裡了,小小部位頗見匠心

答:為了防鏽。切割的汁液很容易沿著刀身留進與護手相接的縫隙中,藏污納垢造成鏽蝕。

問題3:為什麼手柄要用多層皮革墊圈+鹿角的方式進行處理?

答:實用和個人風格兼具。天然材料取材便利,採用鹿角這種材料,性質穩定,且握感上佳。但是用整根鹿角做柄就好了,為何還要結合多層皮革+金屬墊圈呢?個人理解首先是為了握感更出色,鹿角的表面畢竟凹凸不平,不如多層皮革舒服。其次是為了增加辨識度,這種處理成為了scagel獨有的風格,在noren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另外,我總覺得這種多層墊圈處理和北歐傳統獵刀刀柄多層材料組合的處理有一定類似之處,不知道是否有所借鑒。

問題4:刀柄尾部的鹿角為啥是偏的?

答:為了手感,這是充分考慮到人體工學的結果,也是我覺得這把刀最妙的一個地方。看下面這張圖就知道了。人手在握持刀的時候,手指部位與刀柄接觸的面積不如手心部位,看這把刀刀柄的左側短,右側長,與握持時人手的姿態完美貼合,這樣握感更紮實、舒服。當然,這把刀顯然是為右撇子考慮的,否則應該是左長右短。

偏心鹿角更有利於握持

小小一把入門級的手工刀,認真琢磨其中的細節,你就會發現非常多的看點。

案例二:AKI大師沃夫岡的經典折刀——wing。

同樣也是先來一張完整的圖。

沃夫岡最經典的一把折刀-wing

問題1:為什麼刀刃尖端要往下彎?

答:非常有意思的,前面那把noren的獵刀刀尖上揚,這一把卻截然相反。根本原因是一個從實用性出發,一個從藝術欣賞性出發。這把刀整體的形狀像什麼?一隻飛鳥。刀尖下彎,更接近鳥嘴的形態,和刀整體的藝術主題相吻合。

問題2:為什麼刀柄靠近刀刃的部位有一個明顯的凹陷設計?

答:首先是為了握持方便,食指正好放在這個凹陷的位置。其次是為了模擬鳥脖子那一段優美的弧線。尤其是折刀閉合的時候,像極了一隻埋頭整理自己羽毛的天鵝。

閉合的姿態竊以為比打開更加優美

這就是天鵝常見的整理羽毛的姿勢,其實個人覺得還不如wing的形態漂亮,畢竟藝術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

問題3:為什麼刀柄的部位要勾勒出幾道流線型的輪廓?

答:作者掌握了羽毛形態的精髓,寥寥幾筆勾勒出的輪廓就將鳥羽毛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首先,刀柄上的曲線到了末端位置,一部分向下彎曲,另外一部分向上翹起,兩邊形成的夾角漸次增大,這和鳥類尾巴羽毛其一向下,另一上翹的特點是高度吻合的。

看尾部的羽毛上下形成了夾角

其次,刀柄上面的輪廓有什麼特點——複數+併疊+根部聚攏末端舒展,這三個也正是翅膀的核心特徵。看下圖就可以知道,翅膀由複數的羽毛併疊組成,每條羽毛從根部到末梢呈現由細到粗、由聚攏到舒展的變化。

這個是真wing,沃夫岡的wing基本都掌握了所有精髓

作為藝術刀領域最頂級的大師,沃夫岡對自然界線條的超強捕捉能力可見一斑。不僅僅是鳥,沃夫岡在「花」、「魚」、「蟲」等幾個自然界意向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我之前寫過兩篇介紹沃夫岡藝術意向的文章,將陸續在專欄裡面發表。

小結:一把優秀的、值得收藏的作品,它的設計、處理、裝飾必然有其背後的原因,如果能夠讀懂它,對理解作品的藝術價值幫助巨大。而且每次欣賞把玩,可能又會發現新的亮點,增加耐玩性的同時又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當然,也有作品只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採用了一些毫無道理和章法的設計,藝術價值將會大打折扣。

第七,看是否和諧統一。

這是最後一條原則,也是最難把握的一條原則,包括我自己,一直處於摸索的階段。在這一小節里,我嘗試著說說自己關於這一點的粗淺理解,與前面所言不太一樣的是本小節內容帶有我個人強烈的主觀色彩,如有不當或冒犯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和諧統一,我認為是判斷藝術刀其藝術價值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沒有之一),它分為五個不同的方面:工藝和主題的和諧統一;主體和修飾的和諧統一;色彩搭配的和諧統一;刀匠職業生涯作品藝術主題的和諧統一;大時代趨勢與藝術家個人風格的和諧統一。

1)工藝和主題的和諧統一。

簡單來說,就是一把刀做的怎麼樣、怎麼樣做,要服務於刀的主題,與刀子製作出來的目的相匹配,也就是前面的第二、第三和第六條之間的和諧統一。有些人可能以為,一把刀肯定是做工越細、材料越名貴越好,其實不然。舉個例子,一把刀設計出來如果是用于軍事對抗實戰的,那麼它的做工和表面處理精細度夠用就行,假設用上金銀、寶石等貴重材料,加上鏡面打磨等高級表面處理技術,美則美矣,但是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起到一些負面影響(鏡面反光不利於暗處刺殺,不如黑色啞光塗層)。

為什麼說這和諧統一這個原則是最難把握的呢?因為就連這條原則的第一小點——工藝和主題要和諧統一,都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我再舉一個例子,放張圖:

自從大師溫克勒自立品牌忙著賺錢去了之後,印第安風格就看科赫的了

這把作品如果用前面的「做的怎麼樣」和「怎麼樣做」這兩條評判標準來看,實在是糟透了。你看表面處理根本就是個渣嘛!別說什麼鏡面啊、拉絲啊,就連鍛打過程中鋼鐵表面產生的氧化層(又稱鍛皮)都沒有磨乾淨。大馬花紋就那麼稀稀拉拉的幾條,一點也不風騷。纏著刀柄的那一圈銅絲還是什麼的,感覺甚是隨意,表面好像做了一些挫花,也是粗糙得很。還有那個刀鞘,感覺臟髒的、舊舊的,像一隻干皺的動物胃囊。這樣的破玩意兒,感覺太不上心了,和羅耶、牛頓之類的精緻工整的作品根本沒法比嘛!

很多人相信都有這樣的誤解,偏好於高完工度、高耗時的東西,對一些古拙風格的作品嗤之以鼻。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意識到完工度啊、工藝啊這類的東西,其實要和作品的藝術主題相匹配。上圖那把刀為啥要這麼做?是為了向印第安原住民文化致敬,鍛造工藝儘可能地模仿印第安人狂野粗糙的風格。印第安文明和古希臘文明在藝術美學發展上走的路子完全不一樣,如果這種作品還要鑲金嵌銀、珠光寶氣,再加上精細的打磨,這就完全偏離了主題。

那是不是任何一件粗製濫造、完工度極低的作品,也可以扣上「模仿原住民粗糙風格」的帽子而免於苛責呢?顯然不是。為啥溫克勒、科赫這些印第安風格刀具大師們如此受追捧,人家是有真材實料的。印第安原住民的刀具首要是什麼?實用。所以這些大師的刀子在手感、熱處理方面是極佳的,容不得絲毫偷懶。另外,印第安風格刀具的一些元素,大師們都要想方設法地從設計和工藝上儘可能地展現出來:鍛皮要保留、裝飾銅絲銅片要做舊、骨柄要保留一些天然的形狀不可打磨太過、要用生牛皮不能用硝化處理過的熟牛皮、刀鞘的縫合要用牛筋或牛皮不能用普通的絲線等等。工藝看似簡單、處理看似隨便,但是將這些所有的細節考慮周全,並恰到好處地運用搭配以符合藝術主題,那便是真正的匠心所在。

2)主體和修飾的和諧統一

近年來,為了提高單品的附加值,刀具和雕刻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哪怕是以實用為初心的ABS協會,也越來越多地引入雕刻,逐漸向華麗風格轉變。對於藝術刀而言,刀子本身是主體,雕刻是修飾。那麼所謂主體和修飾的和諧統一,要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就是主體和修飾的風格必須一致,不能相衝突。現代配現代,古典配古典。舉個反例:

俄羅斯火爆戰術刀品牌的限量唯一款

這把刀有什麼問題呢?它是俄羅斯著名的戰術品牌cultrotech的限量唯一款,類似熊頭的謝爾蓋級作品。由於是戰術刀,線條比較硬朗,從血槽、強壯的主軸螺絲、刀柄的切割開槽等可見一斑。然而偏偏貼片上採用了古典的美式卷線雕刻,主體硬朗,雕刻古典,兩者搭配在一起,就如同北歐簡約風的房子里放上一套中式紅木傢具,怎麼看怎麼彆扭。

那是不是戰術刀就天生不適合用雕刻修飾呢?非也,看看這一把:

很少見巴瑞李這樣簡約的雕刻,大師就是不凡,不拘泥

主體是微技術魔符的原型刀,戰術刀大師戴瑞克門羅的作品,雕刻師是世界鋼雕界首屈一指的大師巴瑞李。熟悉巴瑞李的刀友們應該知道,他擅長極致華麗的風格,常常喜歡滿滿地雕刻上一整面的24K金葉子,再鑲嵌上幾百顆鑽石,亮瞎觀眾的雙眼。而在這把刀上面他竟然一反常態,僅僅用若干條黃金線段交錯組合了事。是他在敷衍嗎?NO,他顯然是深刻理解了主體與雕刻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特意採用了與戰術刀載體一致的簡約風格。真正顛頂大師的不凡之處可知一二。

第二重是修飾不能喧賓奪主。要搞清楚刀子始終才是主體,雕刻起到點綴的作用。如果刀子本身素質太差,承托不起雕刻的精彩,那麼這件作品的主體就應該是雕刻,刀子和鐵牌、打火機、鋼筆之類的東西並無二致,只是作為雕刻的載體。當然這不一定意味著就不好,只不過本文講的主體還是刀,自然要以刀為先。一般情況下,刀匠自己不具備雕刻技能,需要尋求雕刻師,這個雕刻師的水平最好和刀匠本人相匹配,太低了是糟蹋,太高了就有喧賓奪主的可能。

第三重是修飾要能起到襯托乃至拔高主體的作用,而非為了修飾而修飾。這一條非常難。在我看來,大部分的藝術刀作品最多能夠滿足前兩重要求,主體和修飾風格匹配,強弱得當,達到1+1=2的效果,但離相互滋長,風助火勢,起到1+1>2的效果尚有一段距離。因為很多刀匠自己不具備雕刻的能力,他們將自己的作品寄給雕刻師雕刻,往往是出於客戶的要求,或者自身想增加刀子附加值,提高出售的市場價格,雕刻師和刀匠本人的藝術構思很難做到協調一致,往往就是各干各的,雕刻師不管三七二十一,雕些花花草草、動物、美女之類眾人喜聞樂見的主題,只要技術過關,風格得當,效果總不會差。但是真要較起真來,你說一把博伊的護手上雕幾朵美輪美奐的花,除了好看、顯得奢華點,有什麼藝術內涵嗎?NO。

那麼什麼是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修飾呢?當一位刀匠自己掌握修飾的技能而非依靠合作夥伴,一般來說他們的作品上的修飾就有那麼一點內涵在裡面了,全部都是自己一手創作的,怎麼配合得當自己最清楚。比如前面說的沃夫岡的折刀wing。刀柄的那些流暢的線條都是刀匠本人用銼刀一點點銼出來的,顯然不僅是為了裝飾,而是蘊含了鳥類羽翼曲線的精髓,與整把作品的藝術主題契合。

3)色彩搭配的和諧統一。

知乎上有一類熱門問題:你見過的最low的家裝/商標/廣告招牌/門店設計是什麼樣的?答案很精彩,基本暴露出咱們國家60後及以上年齡段人的審美水平。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那些東西看起來顯得那麼low、那麼土鱉、那麼辣眼睛呢?一個很關鍵的點:它們很喜歡用高飽和、高對比度的顏色,不加以緩衝調和地直接呈現出來。就拿刀子舉例吧:

陽江出品,狂霸酷炫叼炸天的折刀

對於這把刀我不想說什麼了,非得要說骷髏雙眼那炫目的血紅彷彿昭示著地獄輪迴的狠辣無情也可以。再看看另外一把:

尤爾根最近一把大精品

拿尤爾根和陽江叼炸天的東西比似乎有點欺負人。關於尤爾根,我在另外一篇回答中有簡單闡述。後續還會專門開篇詳細講講。

有哪些逼格較高的刀??

www.zhihu.com圖標

這裡不展開說,單單說一下色彩的和諧搭配,尤爾根在配色方面也是頗有造詣的,為什麼他的作品色彩搭配看起來有一種高級感?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人家確實有講究。第一是講究主從搭配,刀柄的這些色塊,大多數是藍色色系的,是為基準色;而紅色色系的色塊佔比較少,則為點綴色。第二是講究漸變層次,紅色色系裡面有深紅、紫紅、粉紅、淺紅,藍色色系也有深藍、天藍、淺藍等多個漸變層次,豐富而又統一。第三是色相變化連續,不突兀。整個刀柄鑲嵌的主要色塊,在色相環上面基本都是相鄰的顏色,這樣過渡自然,整體的視覺效果就顯得和諧。

色相環左半邊的顏色基本就是尤爾根那把作品手柄鑲嵌的顏色,沒有出現右半邊的色彩,確實講究

4)刀匠職業生涯作品藝術主題的和諧統一

我以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最高等級的藝術刀大師,是作品大不相同又歸攏於統一的藝術主題之下的,所謂「形散而神不散」。這也就是本小節所指的和諧統一。這裡似乎有點玄學的意味,說清楚並不容易,本文寫到這裡已經過萬字了,就放到下一篇文章裡面再說說吧。大家只要在心中想想哪些人能夠符合這樣的要求,請按如下順序搜索:

首先看看作者作品有沒有藝術主題,這裡篩選掉一大部分人,大部分刀匠就是參考參考已有的模板做把工具,無創新無變化,能有自己想法創作不一樣的東西的刀匠少之又少。

其次看看作者作品雷同程度高不高,這裡篩選掉剩下的絕大部分刀匠,很多人是一旦有了創新突破,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之後就一招鮮吃遍天,模板都不帶換的批量生產。

最後看看作者的藝術主題是否統一,這裡再篩選掉一部分人。因為有一些刀匠還沒有自己明確的藝術道路,今天做做這個,明天做做那個,做得還都不錯,但是作品之間看不到什麼關聯。

5)大時代趨勢與藝術家個人風格的和諧統一

終於寫到最後了,這一點是我最近讀藝術史的感悟。看過我幾篇回答或者關注我的刀友們也許知道,我對現代風格的藝術刀匠尤其偏愛,比如我在「有哪些漂亮的冷兵器」回答裡面說到的藝術刀四絕:沃夫岡、尤爾根、阿普、沃克。有時候我也在自省自問:為啥我看好的這幾個藝術刀匠都是現代派風格,沒有古典風格的呢?會不會我是受了圈內一些大拿的影響,失去了自己應有的判斷力了呢?我自己也答不上來,直到有一天在讀藝術史的時候想通了這個道理:因為我們玩的是現代刀,刀匠正生活在現代啊,每個時代的人就應該做屬於這個時代的事情。

藝術史上的那些名家之所以名留青史,是因為他們在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背景下做出了前人未有的突破,從而引領了藝術潮流。達芬奇、莫奈、畢加索這些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學習模仿前人的風格,永遠也到不了今天他們在藝術史上的高度。

藝術刀也是這樣,作為藝術的一種載體,它的變化發展其實和藝術史同頻共振,可能會稍微滯後一點點。現在藝術刀領域那些真正頂尖的大師,都活躍於20世紀下半葉,在藝術史上屬於現代及後現代藝術的時期,出現了包豪斯、art deco、波普藝術等等諸多的流派,相對於古典藝術而言,更加地抽象、簡約、形式獨立而內容脫離,我們在沃夫岡、尤爾根、阿普等人的作品上面,容易就能感受到現代藝術的印記,例如沃夫岡的一些作品,名字就叫做「Art Deco」,尤爾根的作品更是可以看作將蒙德里安風格以刀的形式在三維世界中塑造表現。這些大師將刀具設計和當時的主流藝術打通了,創造出在刀這一領域前無古人的東西,才奠定了今日之地位。

講到這裡似乎有點過於發散了,讓我們理一理思路,本小節的中心觀點是:刀具的風格最好和製作者同時代的藝術風格相匹配。那麼問題就來了,作為一個現代刀匠,難道不能夠走古典路線嗎?回答完這個問題,本小節也就到此結束。

能,當然能走復古路線。只是想要在刀這個領域有藝術上的真正的突破創新,難度會很大。道理很簡單,拼不過古人。畢竟所謂的古典風格對於古代的那些刀匠來說,是他們身處時代隨處可見的,今日藝術刀雕刻裡面很多鑲金嵌銀的製作工藝,還是來自於古人的創造發明。接觸過古刀的朋友們知道,古刀流傳下來的精品,韻味方面不必比較了,就從技法和精細程度而言,很多也遠遠超過現代刀所謂大師的作品!看幾張博物館的古刀圖片:

好像是大英博物館的,華麗至極

也是博物館藏品,當時的禮器

如果對日本刀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就更清楚了,雖然日本現在也有數百名在冊的刀工仍然按照古法在鍛造日本刀,但即使是其中最頂尖的人間國寶或者無監察級別刀匠,離古代名家在地鐵和刃紋甚至刀姿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以至於真正的嚴肅日本刀藏家是從來不碰現代刀匠作品的。

既然有古代那些不可逾越的高峰在前面,為何不另闢蹊徑呢?現代藝術家們就是看透了古典藝術在具象和寫實方面幾乎無法逾越,所以才走上了抽象的道路,刀具領域也是如此,應該和大時代脈搏一起律動,和主流現代藝術家們共同地探尋新的出路。


關於藝術刀欣賞的個人粗淺認識就到此為止了。這麼一套下來,我相信各位看官對藝術刀的欣賞定有所啟發。當然,千言萬語不及第一點:喜歡就好。另外如果覺得文章還有那麼一點意思,麻煩點個贊加個關注吧。後續還有好幾篇東西,絮絮叨叨地將我自己在這個圈子裡面的所見所思所想和大家分享。最後附上一張思維導圖,方便大家閱讀。


推薦閱讀:

TAG:冷兵器 |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