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下午,武漢大學教五教學樓旁,校方保衛人員與兩名賞櫻花的青年男子發生肢體衝突。目前此事正在調查之中。網路一時間炸了鍋。但大家的爭議都沒在點子上。
爭論一,該男子是不是穿漢服被當做和服的烏龍。爭論二,學校是不是可以禁止和服入內。就此引出日本侵華和種族歧視的各種爭吵。還有說因為沒有預約所以不能進入。那是事後岔開話題,衝突的當時保安跟當事人就是以和服不能進入為爭論點。然而武大禁止和服入內跟這些原因都沒關係。我們一步步來說明,想看答案的直接跳最後。
首先校方有規定和服不能進入,那就是不能進入。對規定有意見可以提出,但是規定修改之前,就要遵守。即便不合理,也不是違反規定的原因,要合理反饋。保安制止學生進入是按照規定,但是沒有執法權只能制止。保安的語言和行為有待商榷。具體的隱情我簡單的說下大家就明白了。
爭議一,當事人說穿的是唐裝吳服不是和服。
漢服有哪個畫像是大街上的人穿成這樣的。有也不是典型漢服,不是能走到聚會上去的。他辯解是唐裝的吳服,其實也是不對的。吳服穿著左衽、袖口窄小的緊身短衣,下身穿著短小的緊身褲或作裙,赤足或穿著用稻草、蒲草等製成的草鞋。吳服不是三國的東吳,而是吳地。考古發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跟中原地區有明顯的區別。中原從周代就已經有了清晰的等級,到了秦代已經非常完備。春秋戰國時期,吳地盛行養蠶,絲綢衣服配文身非常流行。後面逐漸中原互相吸收與發展。而日本的衣服本來就是著物。學習漢服是始於漢,盛於唐。
在日語里,吳服有詞語的解釋。
1,和服所用面料的總稱(反物);
2,與棉麻類織物(太物)相對的概念,即絲織物(絹織物);
3,從古代中國的吳傳入的技術織的綾織物(吳織)。
我查詢這個日語詞的起源,找到了故事記,日本書紀的記載。來源於中國三國時期的吳地。指的是手藝和技術。後來發展成和服的面料。和服店一度都叫吳服店。意思就是用中國先進技術做的時髦衣服。這時候日本的吳服就不是三國東吳,而是指代中國。和服有一些分支跟三國吳服有沿襲關係,但是和服本身是大量吸收中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漢服。日本書紀記載了東吳來的女工通過高麗,到了日本。還有晉朝的女工,留在日本。吳服這個詞的含義存在不同的分支。
卅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於吳、令求縫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麗國、欲達於吳。則至高麗、更不知道路、乞知道者於高麗。高麗王、乃副久禮波?久禮志二人爲導者、由是得通吳。吳王於是、與工女兄媛?弟媛?吳織?穴織四婦女。——《日本書紀·應神天皇紀》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戊寅、身狹村主靑等、共吳國使、將吳所獻手末才伎?漢織?吳織及衣縫兄媛?弟媛等、泊於住吉津。是月、爲吳客道通磯齒津路、名吳坂。三月、命臣連迎吳使、卽安置吳人於檜隈野、因名吳原。以衣縫兄媛奉大三輪神、以弟媛爲漢衣縫部也。漢織?吳織衣縫、是飛鳥衣縫部?伊勢衣縫之先也。——《日本書紀·雄略天皇紀》
卅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於吳、令求縫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麗國、欲達於吳。則至高麗、更不知道路、乞知道者於高麗。高麗王、乃副久禮波?久禮志二人爲導者、由是得通吳。吳王於是、與工女兄媛?弟媛?吳織?穴織四婦女。——《日本書紀·應神天皇紀》
不過字不同,日本用的不是「吳」或「吳」,而是「呉」。較真的話,和服的元素大量來自漢服。尤其男士浴衣。沒有和服標誌性的家紋和形制,說是漢服都行得通。日本二齒木屐也起源於中國,小學生都會背的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就是木屐。
當事人這套衣服每一個部分都能找到漢服出處,但是湊在一起,仿日本現代和服的成分太重,別說保安了,漢服愛好者也會拿不準吧。
爭議二,和服不能進入校園是否合理
如果管理更細緻,可以只剔除這些不當行為,其他遊客能夠自由的遊覽。而考慮人太多太亂,不容易管理,禁止也就無可厚非了。也希望武大的管理可以更加高效吧。
TAG:武漢大學 | 漢服 | 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