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弄清楚矯情與真的孤獨之間的真正區別?

真的渴望人理解,行為很幼稚,所以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能說出口的孤獨,都不叫孤獨。


你已經說了

渴望人理解,行為很幼稚,這就是矯情

真的孤獨,是高傲,是不害怕孤獨本身,是沒有焦慮的


矯情是巴不得全世界以為自己孤獨,孤獨是恨不得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矯情


謝邀。

所以我是否可以理解為,題主這句話的意思是因為渴望被理解,所以行為舉動頗為幼稚,並且,曾被人詬病過或傷害過,因此覺得想要區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究竟是因為孤獨所以渴望溫暖,還是只是因為矯情所以渴望被理解?

那其實兩者之間,我個人認為是個漸變的過程,又是個反覆的過程。人在一生中,尤其是青春期會遇到很多很多渴望被理解的時候。當然,成年人也是一樣的。我在青春期的時候,我常常覺得這個世界都不能理解我的孤獨,我那麼恐懼、那麼孤獨又無人陪伴。但是當我長大後,我才發現,原來,其實你再長大一點點,你就會知道,其實以前的那些真矯情、真孤獨也好,都是人生的必經之路。

儘管到現在我都還總是覺得這個世界不能理解我,我是真孤獨,但仍然會有人覺得我是真矯情。那又怎樣呢?人活一世,須盡歡。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我不清楚你的定義是什麼,我有時很喜歡我的孤獨,它能讓我安靜的看書學習不被打擾,有時我很討厭我的孤獨,而我討厭孤獨的時候,我會需要別人,表現在 需要的不是我喜歡的人而是一個能讓我開心的人。

總之呢我到現在還是很喜歡我的孤獨。


矯情是起碼有人在傾聽你,而真的孤獨是根本都沒有人聽你說


矯情一種是刻意而為之的行為,巴不得給全世界都去在意他喜歡他,用孤獨的外表去欺騙別人來得到別人的同情。真正的孤獨是不易表現在外部,一個人專註於眼前要做的事情。不想刻意做些什麼去吸引別人


矯情需要表達出來,孤獨不需要,一個人在那兒,就是孤獨。

有時候人們在一個圈子中總會一個人特立獨行,融不進去圈子,這,也叫矯情。

孤獨不是一種狀態,是一種心態。當你哪天無聊至極,打開你上百個聯繫人卻找不到一個人聊天的時候,當你和某人打了一大段話,最後卻默默刪的一乾二淨,那就是孤獨。

當你好像能很好的和別人互動,好像自己真的融進這個圈子,臉上掛著假笑,心裡卻是波瀾不驚,這也是孤獨。

矯情是一種動態,一種要展示給別人的動態,因為你的獨特,哪怕是高冷,那在別人眼中也是矯情。

孤獨和矯情沒必要分的那麼清,你孤獨,你矯情和別人有什麼關係,當你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應該知道,你開始矯情了。


孤獨沒必要讓人知道,矯情要讓別人知道


矯情的孤獨是心裡一直想著別人的想法。而一個孤獨的人也不會來問這問題,你可能只是想有一些獨處空間。


突然有一天被同學開玩笑的說出,xx你不要再裝做合群的樣子,才知道我其實是真的孤獨,在人群中,卻獨一人


矯情是給別人看的

孤獨是自己慢慢消化的

突然發現我是和矯情人 哈哈


瀉藥。

這裡不就是個好平台嗎?你孤獨來找知乎的朋友們談談心唄,這麼多人回答你問題。(哈哈哈玩笑)

你孤獨到底是什麼孤獨?身體孤獨(別想歪)還是精神空虛?身體孤獨的話就隨便拉一個同學自習唄,稍微拉下一點面子求他,沒啥大不了的。精神空虛就逛逛知乎,和網友們交流一下唄。


謝邀。

能與人說的,都不叫孤獨。

——摘自喬一《我不喜歡全世界,我只喜歡你》

真正的孤獨是說不出口的,只有你自己知道,只有你自己能理解,久而久之你甚至會開始享受這種孤獨,當然,有時你也會渴望關心與呵護,而當你開始渴望這些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有一些與平時不同的行為。

而矯情則是時時掛在嘴邊,可以和任何人說,甚至還叫囂著要求關愛的,你可以稱之為無病呻吟,也可稱之為矯情,但都只渴望關心而已,只是方式不同。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多關心自己,多愛自己,多對自己微笑,給自己一個擁抱,告訴自己,總有那個能體諒你,理解你的人在等你,不要過於在意這些。

希望有用。


矯情無病呻吟

孤獨是寂靜的 說不出的


矯情是你有很多話跟別人說,說得天花亂墜,說得感情炙熱。假裝自己文藝又感傷。

而真正的孤獨,是你坐在鬧市卻心如止水,是你身處人潮卻還如感覺一個人。你心裡想著跟別人說很多很多話,真正到嘴邊的時候就一句都說不出來了。安靜的坐著,腦子裡都是亂碼。


謝邀…

矯情,是有對象存在的

孤獨,是自己的,你說得出,但是說不明

(我現在在國外讀書,我總說,能玩的人不少,朋友沒有。


豐富自己,享受一個人。

孤獨不一定是痛苦的,學會品嘗其中的甜。


謝腰

很簡單啊,矯情的人你不想靠近他,孤獨的人你不想打擾他。

矯情的人的孤獨叫孤單,孤獨的人的孤獨叫孤獨。

為什麼?看第二句話


矯情是你覺得你對於你的狀態你還有話可說,並且還能發個朋友圈引起一些人的點贊共鳴。孤獨是你已經意識到這個狀態了,但你想說卻無話可說。孤獨是一個人的修行,有些人熬過去了,就有一個質的提升,熬不過就漸漸活成了芸芸眾生里的一員。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心理學 | 心理 | 行為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