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去往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安全都是首當其衝被抬上桌面的話題。
據統計去年赴日中國人數高達800萬,這一數字足以說明日本的安全性。即使這樣,江湖中仍然存在著「日本人變態,日本人極端」等說法;其實,這種說法對,也不對,因為日本原本就是一個很矛盾的國家。
每當跟朋友飯後閑談聊到日本,總有人搬出《菊與刀》這本書以來表達日本這個民族的矛盾性,並引用書中作者的觀點突出一個重點:日本人相當極端,並且介紹這本書由美國人類學專家對日本國民性的深刻解讀,而如書名所述那般,一手持菊,一手抗刀的形象更得到國人的喜歡與關注。
對於在日本生活工作過或者研究日本的人而言,這本書並不是江湖中所言般真實權威,甚至會對文中揭露日本國民性的語句抱有懷疑態度。
本書作者是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並沒有在日經歷,甚至作為人類學家的她從未研究過日本,而這本書的觀點分析均來自於俘虜的交談和參考些日本文獻而創作出來的報告!為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調查分析報告,旨在指導美國如何管制戰敗後的日本。而本尼迪克特的學術觀點認為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是因為各種文化都有著不同的的民族精神,換言之,民族精神具有不變性,甚至不妨說,日本民族精神從古至今一成不變,將書中的「極端」傳承至今。戰爭年代,好戰狂熱的日本人與現在缺乏野心、侵略性的日本人形成鮮明對比,民族性本身就是不穩定的存在。
既然如此,為什麼《菊與刀》在美國中國被譽為了解日本的聖經呢?很簡單,書中所描寫的日本人呈現出非常極端的民族性格,全民都是「要面子不要命的人,把對於自尊的追求擺到比生命都珍貴的位置。再加上我國曾經受到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而作者的觀點間接地告訴我們,日本人就是變態,侵略我國正是因為民族變態性。不斷貶低日本民族性後,讓身為受害者的我國國民得到了某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快感。
在美國的流行是因為兩點,一是軍方的任務圓滿完成,二是書中通過貶低日本民族性格和解讀亞洲文化透露出一種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者的騷味。得到精神快感的美國政府將《菊與刀》推到風口浪尖。
將《菊與刀》歸於了解日本的教科書這一行為很容易讓我們有產生錯覺:時至今日,日本人仍然是極端的。凡是想要了解日本的朋友,由於知名度都會選擇《菊與刀》,而後果便是不能讓我們清楚的認識到現在的日本,也就無法從日本歷史中吸取到種種教訓。
當然,在戰爭年代無法赴日的魯思·本尼迪克能憑藉交流和文獻研究,就能將日本民族性分析到書面上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個人而言很欽佩這位作家。
極端兩字並不屬於日本,任何國家都會由於各方面因素誕生出許多極端的人,只是由於自然因素、歷史淵源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日本人中出現極端、變態的例子確實也不少。
究其原因該從何說起,就從日本美學四大要素說起吧
物哀、幽玄、侘寂、意氣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 留學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