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二三十歲的人了,還對童年的遭遇念念不忘,其實是種挺普遍的現象。這種「童年創傷」最大的危害,就是會給年幼的我們帶來難以擺脫的「羞恥感」,並讓人在其負面影響下繼續煎熬,直至成人都無法消解。童年羞恥感會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多麼嚴重的影響?我們打算在下面跟各位分享一些簡單心理用戶的故事。 就像格森·考夫曼在他的經典著作《羞恥:關懷的力量》中所說:羞恥感是一種尊嚴被傷害、覺得自己被擊垮、有罪過、不如人、與人疏離的感覺。這是一種遠遠比內疚更加負面且具有殺傷力的情緒。多數人成年後忽然意識到自己有著「遇到困難想逃避」、「對感情極度敏感」、「愛討好別人」、「對未知事物感到恐懼」等心理問題,大多是童年羞恥感累積的結果。當羞恥感產生時,我們往往第一時間深陷其中無法辨別,集中於當時的情緒體驗,並漸漸產生一種自我厭棄,卻忽略真正引起它的原因,尤其在三觀尚未成型的童年。所以,當我們成年後陷入心理障礙時,不妨先去自己的童年找找原因。找到源頭後你便會發現,當時經歷羞恥的場景,往往不是自己造成的,做錯的人,也往往不是我們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也有一些公司,利用員工的「羞恥感」來刺激他們努力工作,比如有的公司會讓本月業績最差的員工在全體大會上扇自己耳光,或者讓績效最差的人給績效最好的人當眾鞠躬敬茶……這無疑是一種厲害的刺激機制,畢竟當人們經歷羞恥時,只會集中在如何擺脫羞恥,而不關注這種刺激本身是否有問題。面對大多數職場羞恥,天性溫和的人往往會用更多的工作衝散羞恥帶來的自我否定。但你也要清楚,這種羞恥感只是「好像」消失了——它們本質和童年時期受到的羞恥體驗並無區別,都會對人的身心留下傷害痕迹。我們依然會在某些時間承擔這些羞恥感帶來的痛苦,逼迫自己產生更多心理問題。即使日後「懂得了」這些道理,曾經的創傷體驗(Traumatic Experience)帶來的傷害也很難消弭。至少,第一步我們可以正視自己的羞恥感——已經歷過他人的傷害,就不要再繼續用他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酒鬼+瑾 撰文 野生好人 插圖 那麼我們要怎樣自愈童年創傷呢?推薦閱讀我們之前的一篇回答,↓↓↓怎麼自愈童年創傷?感覺好像得了抑鬱症了。。??www.zhihu.com以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吧~ 最後,動動手指點個讚唄,一門學了就能用的心理諮詢實操應用課程免費贈送給你~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uni(ID:jdxl-uni),回復「365」即可獲得《每天學點心理諮詢》課程。課程學習你將收穫: 掌握理解情緒,識別自我情緒、正確對待情緒甚至「雙向情感障礙」的方法 了解人格障礙、抑鬱症、進食障礙等常見心理疾病的識別與治療 學習團體諮詢、藝術治療、曼陀羅彩繪心理治療等心理技術的實操和應用 懂得像諮詢師一樣建立關係、理解情緒、打開胸懷接納更美好的世界 …… 尋求心理幫助請直接添加簡單心理諮詢助理微信:jdxlzxzl,給你最溫暖的心理支持。 小時候,我比較安靜,過年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鄰居串門的時候要問好。我做了無數次心裡準備,終於鼓起勇氣說「阿姨好」,家裡的大人嘲笑我且略帶歉意的說:「這個女孩跟個木頭似的,沒見過這麼沒禮貌的小孩,」可我明明說了阿姨好啊,而且為什麼又要說我像個木頭。聽我媽說,小時候用筷子,我用左手,我媽狠狠地給我糾正了過來。我想自己學著穿襪子,姥姥看不下去一邊嘆氣一邊給我穿上了襪子。我問奶奶這是小狗為什麼會伸舌頭,奶奶說你管這麼多幹嘛。我意識到,原來使筷子要用右手,我不會穿襪子真的太笨了,我不該問這種問題給大人添麻煩的。我很自卑,很懦弱,很羞愧。我不敢跟大人們有交流,害怕他們看向我時無奈的目光,害怕他們當眾半開玩笑半責備的嘲笑我。我開始想要討好大人們,他們說別人家的小姑娘都特別靈動,我就模仿那些靈動的小姑娘。她們喜歡在大人聊天的時候嘰嘰喳喳的說話,我就記下了心裡。那天跟著媽媽去她工作的單位吃午飯,餐廳有位老廚師很慈祥,媽媽和他聊天的時候,我決定說一些俏皮話討他們開心,廚師看起來很喜歡聽我說話,我開心極了,那我要成為一個靈動的人,我跟自己說。回家的路上,媽媽牽著我的手,她看起來很生氣,她說:「張爺爺問你問題你就老老實實的回答就好了,說一些沒有用的話顯得你很瘋癲,你看那個劉姐姐人家多麼端莊安靜啊,你怎麼總是跟別的小孩不一樣啊。」我又做錯了對吧,真的太羞愧了,讓媽媽丟臉了,張爺爺那時候在笑,原來不是被我逗笑的,而是在嘲笑我啊。那時候我在想,什麼叫做瘋癲,什麼叫做靈動,什麼叫做木訥,什麼叫做安靜。為什麼我做的全是錯的,為什麼他們表現出來的就是好的。 童年時期直到現在,我一直處在懷疑自我的階段中,我渴望成為任何人,卻討厭自己。我猶豫怯懦,我總是不知道我該不該去做,我極度敏感,別人的一點心情轉變在我心裡就演變成一場大風暴,我甚至因此連呼吸都是小心翼翼。我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不敢把真實的自己顯示出來,因為真實的自己得不到大人們的喜歡,他們會把我貶低的一文不值,把我踩進泥土裡,讓我羞愧的想哭。討厭大家聚在一起過生日,過年,即使長大了我也害怕,害怕被大人說沒有眼力見,害怕聽見姥爺看見我嘆氣無奈的呼吸聲,害怕舅媽姨夫也會覺得我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孩子。大人聚會的時候,我掃地的時候,拿著笤帚的手都是顫抖的,因為他們會冷不丁的說一句,「你看她多大了,連個地都不會掃」,他們指指點點,說我沒掃乾淨,我媽會一把從我手裡把笤帚奪過去,煩躁的說「我來吧」。我儘可能的去幫忙,他們說不用了,我坐在那裡,他們說你這麼大了,能不能幫大人干點事兒。我不敢跟家裡的小孩子在一起玩,雖然我是最大的姐姐,還是會怕,怕他們也會嘲笑我,怕他們也覺得我不夠有趣。表弟跟我打鬧,我得以暫時解脫這焦慮的心情,大人又會說,你多大了還鬧,別丟人現眼了。人生啊,為什麼從小就要這麼累呢?老師總是說,家庭是避風港,為什麼我總感覺那麼冷呢。我媽是個強勢的女人,從小我每天要背一首唐詩宋詞,寫一篇日記,寫不好要挨揍的。鄰居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我聲嘶力竭的哭喊,我盡全力的想做好每一件事,卻發現我越來越焦慮。一直延續到現在,每一件小事都會讓我焦慮的睡不好覺,而內心的掙扎卻指示我做不好那又能怎麼樣呢,我的人生已經太不快樂了,一件事沒做好那又能增加多少的負擔呢。沒有人去關心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沒有人去尊重一個孩子的想法感受。我曾經給媽媽寫過一封信,我坐在床邊,拿一張大白紙,一筆一划的給媽媽寫一封信。老師說,小朋友要跟家長多交流呢。 在信里,我告訴媽媽我很愛她,她和爸爸做生意很晚回家,我都在被窩裡哭一直到他們回家。我和爸爸媽媽一年到頭在一起吃不了幾頓飯,可以不可以多在家吃幾頓飯呢。還有啊,媽媽好不容易跟我在一起去姥姥家,不要抱著表弟不撒手好不好,我也想跟媽媽待在一起,跟媽媽說說話。我在白紙邊角用彩筆畫了很多花花草草,貼上了我最喜歡的美少女戰士的貼紙。晚上,我讓奶奶給了媽媽。那天晚上,我內心感覺有一股氣終於吐了出去,我做了一個好夢,明天媽媽會做出什麼樣的改變呢。不得不說,那封信毀了我對媽媽最美好的期待,也使我們的關係變得無法修復。幾天之後,媽媽好像又因為什麼事情罵我,我委屈的提到了那封信,媽媽大吼,「你不說那封信我還不生氣,你寫的什麼玩意啊,我抱你表弟怎麼了,你怎麼那麼自私啊,你心裡陰暗啊。還有,我不在家吃飯你就不能吃飯了嗎,你對我的意見就這麼大嗎,你該睡覺睡覺,等我幹嘛,有空亂想不如多學會兒習」。大體的意思應該是這樣,我只記得我是個自私鬼,我心理陰暗,我不應該寫這封信。寫封信撕碎了我的幻想,讓我暴露無遺卻遭人辱罵。愛這個詞,對我來說,是被恥笑的源頭。每當有人讓我跟我媽好好聊聊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寫封信,它讓10歲的我體驗了生理性心疼的難受,精神上恍惚是怎麼一種感受,讓我知道了我和我媽之間隔著一條鴻溝,我們跨不進彼此的心裡。那時候我給自己的標籤是,自私鬼,不愛表弟的混蛋,不配得到愛的人。從童年起,我便獨自一人,不敢去愛,不敢提及愛,不敢被愛。人家對你好,你會逃避,也想加倍對人家好。你很矛盾,不知所措,直到人家離開,你才長舒一口氣,這樣總算安全了。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被幸福所傷。 現在我二十多歲了,聽到我媽稍微大一點聲音打電話我都會頭疼,聽到父母吵架我都會反胃嘔吐,我擺脫不了我媽尖銳的聲音,就像我擺脫不了童年的指責給我留下的陰影。童年楓林漫漫,沙沙作響,傍晚追逐的時光美好而易碎,回家的路上心情複雜,每逢春節生日,都是我難熬的時光,那時候小小的夢想是希望媽媽可以鼓勵我一下,安慰我一下,我就可以像火箭一樣毫無顧慮的努力向前沖,可惜到現在還沒有實現。沒有可以信任的家人,沒有可以做自己的家,沒有可以避風躲雨的港灣。我儘力自持只不過是害怕,我表現良好是想不被厭惡,我不需要美好的人的靠近,就像我很難鼓起勇氣去表達愛。說來簡單,沒有遭受過狂風暴雨,童年日子過得平淡無奇,可對於小孩子來說,童年就是一切。所有的不幸從那時埋下了伏筆,我所有尖酸刻薄在那時已經被引燃。 按蓋洛普的說法,在出生的前60天,神經元開始通過突觸相互溝通,每個神經元都向外伸展,力圖建立一個連接。出生的前三年,神經元建立了大量這樣的連接,人腦被編織成了一個廣博、精細和獨特的神經網路。但是從3歲以後,人開始對某些連接視而不見,只關注其中的部分連接。因此,幾十億精心建立的突觸連接開始在3至15歲之間丟失。到16歲左右,網路的一半已經完全消失,只留下你精心照看和發展的連接——這些留下的連接,你自動編織的獨一無二的突觸連接決定了你的天賦。弗洛伊德也認為童年對人格發展有重要影響。(1)口腔期(0~1 歲),嬰兒的快樂多來自口腔活動。若母親對嬰兒的口腔活動不加限制,兒童長大後的性格將傾向於開放、慷慨及樂觀;口腔需要若受挫,兒童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發展不順利所致。在行為上表現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甚至性格上的悲觀、依賴、退縮、潔癖者,都被認為是口腔性格的特徵。 (2)肛門期(1~3歲),按自己的意志大小便是滿足嬰兒性本能的最主要的方式。母親在訓練嬰兒大小便時的情緒氣氛對其未來人格發展影響重大。管制過嚴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易形成冷酷、剛愎、頑固、吝嗇的所謂肛門性格;而過於寬鬆又可能形成浪費的習性。(3)性器期(3~6歲),這一時期的兒童開始對自己的性器官產生興趣。出現了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在正常發展的情況下,會通過兒童對同性父母的認同,吸取他們的行為、態度和特質進而發展出相應的性別角色而獲得解決。如果沒有更好的通過這個時期,很有可能就會表現出過度的戀父或者戀母,他的社會性別也會被干擾,專家研究很多同性戀,大多數同性戀在這個時期都沒有很好的度過。阿德勒也認同兒童期的重要,但他不是決定論,他認為父母對兒童情境的不同解釋影響兒童的認知,比如,有的孩子並不將自己的不快樂視為痛苦經歷,而是看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於是努力擺脫這個困境,為自己營造更好的未來。由此,他會這麼想 :「我一定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讓我的孩子像我一樣經歷這種痛苦。」面對同樣的情境,有的人則會這麼想 :「上天太不公平了,其他人總是好運連連。既然上天待我這麼薄,我憑什麼還要善意地對待他人和世界?」這些思想都會反映在他們的行為里。如果思想得不到改變,行為自然無法被改變。還有其他方面的解釋,比如許宜銘《擁舞生命》里說的12個禁止令、5個驅迫令以及小時喜歡玩的心理遊戲,都說明了童年對人性格的影響。 影響一生。同樣的痛苦的模式。不知你是否為人父母了呢? 謝謝邀請可故事太長 推薦閱讀:
一群二三十歲的人了,還對童年的遭遇念念不忘,其實是種挺普遍的現象。這種「童年創傷」最大的危害,就是會給年幼的我們帶來難以擺脫的「羞恥感」,並讓人在其負面影響下繼續煎熬,直至成人都無法消解。
童年羞恥感會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多麼嚴重的影響?我們打算在下面跟各位分享一些簡單心理用戶的故事。
就像格森·考夫曼在他的經典著作《羞恥:關懷的力量》中所說:羞恥感是一種尊嚴被傷害、覺得自己被擊垮、有罪過、不如人、與人疏離的感覺。這是一種遠遠比內疚更加負面且具有殺傷力的情緒。
多數人成年後忽然意識到自己有著「遇到困難想逃避」、「對感情極度敏感」、「愛討好別人」、「對未知事物感到恐懼」等心理問題,大多是童年羞恥感累積的結果。
當羞恥感產生時,我們往往第一時間深陷其中無法辨別,集中於當時的情緒體驗,並漸漸產生一種自我厭棄,卻忽略真正引起它的原因,尤其在三觀尚未成型的童年。
所以,當我們成年後陷入心理障礙時,不妨先去自己的童年找找原因。找到源頭後你便會發現,當時經歷羞恥的場景,往往不是自己造成的,做錯的人,也往往不是我們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也有一些公司,利用員工的「羞恥感」來刺激他們努力工作,比如有的公司會讓本月業績最差的員工在全體大會上扇自己耳光,或者讓績效最差的人給績效最好的人當眾鞠躬敬茶……
這無疑是一種厲害的刺激機制,畢竟當人們經歷羞恥時,只會集中在如何擺脫羞恥,而不關注這種刺激本身是否有問題。面對大多數職場羞恥,天性溫和的人往往會用更多的工作衝散羞恥帶來的自我否定。
但你也要清楚,這種羞恥感只是「好像」消失了——它們本質和童年時期受到的羞恥體驗並無區別,都會對人的身心留下傷害痕迹。我們依然會在某些時間承擔這些羞恥感帶來的痛苦,逼迫自己產生更多心理問題。
即使日後「懂得了」這些道理,曾經的創傷體驗(Traumatic Experience)帶來的傷害也很難消弭。
至少,第一步我們可以正視自己的羞恥感——已經歷過他人的傷害,就不要再繼續用他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酒鬼+瑾 撰文 野生好人 插圖
那麼我們要怎樣自愈童年創傷呢?推薦閱讀我們之前的一篇回答,↓↓↓
以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吧~
最後,動動手指點個讚唄,一門學了就能用的心理諮詢實操應用課程免費贈送給你~
尋求心理幫助請直接添加簡單心理諮詢助理微信:jdxlzxzl,給你最溫暖的心理支持。
小時候,我比較安靜,過年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鄰居串門的時候要問好。
我做了無數次心裡準備,終於鼓起勇氣說「阿姨好」,家裡的大人嘲笑我且略帶歉意的說:「這個女孩跟個木頭似的,沒見過這麼沒禮貌的小孩,」可我明明說了阿姨好啊,而且為什麼又要說我像個木頭。
聽我媽說,小時候用筷子,我用左手,我媽狠狠地給我糾正了過來。我想自己學著穿襪子,姥姥看不下去一邊嘆氣一邊給我穿上了襪子。我問奶奶這是小狗為什麼會伸舌頭,奶奶說你管這麼多幹嘛。
我意識到,原來使筷子要用右手,我不會穿襪子真的太笨了,我不該問這種問題給大人添麻煩的。
我很自卑,很懦弱,很羞愧。我不敢跟大人們有交流,害怕他們看向我時無奈的目光,害怕他們當眾半開玩笑半責備的嘲笑我。
我開始想要討好大人們,他們說別人家的小姑娘都特別靈動,我就模仿那些靈動的小姑娘。她們喜歡在大人聊天的時候嘰嘰喳喳的說話,我就記下了心裡。
那天跟著媽媽去她工作的單位吃午飯,餐廳有位老廚師很慈祥,媽媽和他聊天的時候,我決定說一些俏皮話討他們開心,廚師看起來很喜歡聽我說話,我開心極了,那我要成為一個靈動的人,我跟自己說。
回家的路上,媽媽牽著我的手,她看起來很生氣,她說:「張爺爺問你問題你就老老實實的回答就好了,說一些沒有用的話顯得你很瘋癲,你看那個劉姐姐人家多麼端莊安靜啊,你怎麼總是跟別的小孩不一樣啊。」我又做錯了對吧,真的太羞愧了,讓媽媽丟臉了,張爺爺那時候在笑,原來不是被我逗笑的,而是在嘲笑我啊。
那時候我在想,什麼叫做瘋癲,什麼叫做靈動,什麼叫做木訥,什麼叫做安靜。為什麼我做的全是錯的,為什麼他們表現出來的就是好的。
童年時期直到現在,我一直處在懷疑自我的階段中,我渴望成為任何人,卻討厭自己。我猶豫怯懦,我總是不知道我該不該去做,我極度敏感,別人的一點心情轉變在我心裡就演變成一場大風暴,我甚至因此連呼吸都是小心翼翼。
我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不敢把真實的自己顯示出來,因為真實的自己得不到大人們的喜歡,他們會把我貶低的一文不值,把我踩進泥土裡,讓我羞愧的想哭。
討厭大家聚在一起過生日,過年,即使長大了我也害怕,害怕被大人說沒有眼力見,害怕聽見姥爺看見我嘆氣無奈的呼吸聲,害怕舅媽姨夫也會覺得我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孩子。
大人聚會的時候,我掃地的時候,拿著笤帚的手都是顫抖的,因為他們會冷不丁的說一句,「你看她多大了,連個地都不會掃」,他們指指點點,說我沒掃乾淨,我媽會一把從我手裡把笤帚奪過去,煩躁的說「我來吧」。
我儘可能的去幫忙,他們說不用了,我坐在那裡,他們說你這麼大了,能不能幫大人干點事兒。
我不敢跟家裡的小孩子在一起玩,雖然我是最大的姐姐,還是會怕,怕他們也會嘲笑我,怕他們也覺得我不夠有趣。表弟跟我打鬧,我得以暫時解脫這焦慮的心情,大人又會說,你多大了還鬧,別丟人現眼了。
人生啊,為什麼從小就要這麼累呢?老師總是說,家庭是避風港,為什麼我總感覺那麼冷呢。
我媽是個強勢的女人,從小我每天要背一首唐詩宋詞,寫一篇日記,寫不好要挨揍的。鄰居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我聲嘶力竭的哭喊,我盡全力的想做好每一件事,卻發現我越來越焦慮。一直延續到現在,每一件小事都會讓我焦慮的睡不好覺,而內心的掙扎卻指示我做不好那又能怎麼樣呢,我的人生已經太不快樂了,一件事沒做好那又能增加多少的負擔呢。
沒有人去關心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沒有人去尊重一個孩子的想法感受。
我曾經給媽媽寫過一封信,我坐在床邊,拿一張大白紙,一筆一划的給媽媽寫一封信。老師說,小朋友要跟家長多交流呢。
在信里,我告訴媽媽我很愛她,她和爸爸做生意很晚回家,我都在被窩裡哭一直到他們回家。我和爸爸媽媽一年到頭在一起吃不了幾頓飯,可以不可以多在家吃幾頓飯呢。還有啊,媽媽好不容易跟我在一起去姥姥家,不要抱著表弟不撒手好不好,我也想跟媽媽待在一起,跟媽媽說說話。我在白紙邊角用彩筆畫了很多花花草草,貼上了我最喜歡的美少女戰士的貼紙。晚上,我讓奶奶給了媽媽。
那天晚上,我內心感覺有一股氣終於吐了出去,我做了一個好夢,明天媽媽會做出什麼樣的改變呢。
不得不說,那封信毀了我對媽媽最美好的期待,也使我們的關係變得無法修復。
幾天之後,媽媽好像又因為什麼事情罵我,我委屈的提到了那封信,媽媽大吼,「你不說那封信我還不生氣,你寫的什麼玩意啊,我抱你表弟怎麼了,你怎麼那麼自私啊,你心裡陰暗啊。還有,我不在家吃飯你就不能吃飯了嗎,你對我的意見就這麼大嗎,你該睡覺睡覺,等我幹嘛,有空亂想不如多學會兒習」。
大體的意思應該是這樣,我只記得我是個自私鬼,我心理陰暗,我不應該寫這封信。寫封信撕碎了我的幻想,讓我暴露無遺卻遭人辱罵。愛這個詞,對我來說,是被恥笑的源頭。
每當有人讓我跟我媽好好聊聊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寫封信,它讓10歲的我體驗了生理性心疼的難受,精神上恍惚是怎麼一種感受,讓我知道了我和我媽之間隔著一條鴻溝,我們跨不進彼此的心裡。
那時候我給自己的標籤是,自私鬼,不愛表弟的混蛋,不配得到愛的人。
從童年起,我便獨自一人,不敢去愛,不敢提及愛,不敢被愛。
人家對你好,你會逃避,也想加倍對人家好。你很矛盾,不知所措,直到人家離開,你才長舒一口氣,這樣總算安全了。
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被幸福所傷。
現在我二十多歲了,聽到我媽稍微大一點聲音打電話我都會頭疼,聽到父母吵架我都會反胃嘔吐,我擺脫不了我媽尖銳的聲音,就像我擺脫不了童年的指責給我留下的陰影。
童年楓林漫漫,沙沙作響,傍晚追逐的時光美好而易碎,回家的路上心情複雜,每逢春節生日,都是我難熬的時光,那時候小小的夢想是希望媽媽可以鼓勵我一下,安慰我一下,我就可以像火箭一樣毫無顧慮的努力向前沖,可惜到現在還沒有實現。
沒有可以信任的家人,沒有可以做自己的家,沒有可以避風躲雨的港灣。我儘力自持只不過是害怕,我表現良好是想不被厭惡,我不需要美好的人的靠近,就像我很難鼓起勇氣去表達愛。
說來簡單,沒有遭受過狂風暴雨,童年日子過得平淡無奇,可對於小孩子來說,童年就是一切。所有的不幸從那時埋下了伏筆,我所有尖酸刻薄在那時已經被引燃。
按蓋洛普的說法,在出生的前60天,神經元開始通過突觸相互溝通,每個神經元都向外伸展,力圖建立一個連接。出生的前三年,神經元建立了大量這樣的連接,人腦被編織成了一個廣博、精細和獨特的神經網路。但是從3歲以後,人開始對某些連接視而不見,只關注其中的部分連接。因此,幾十億精心建立的突觸連接開始在3至15歲之間丟失。到16歲左右,網路的一半已經完全消失,只留下你精心照看和發展的連接——這些留下的連接,你自動編織的獨一無二的突觸連接決定了你的天賦。
弗洛伊德也認為童年對人格發展有重要影響。(1)口腔期(0~1 歲),嬰兒的快樂多來自口腔活動。若母親對嬰兒的口腔活動不加限制,兒童長大後的性格將傾向於開放、慷慨及樂觀;口腔需要若受挫,兒童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發展不順利所致。在行為上表現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甚至性格上的悲觀、依賴、退縮、潔癖者,都被認為是口腔性格的特徵。 (2)肛門期(1~3歲),按自己的意志大小便是滿足嬰兒性本能的最主要的方式。母親在訓練嬰兒大小便時的情緒氣氛對其未來人格發展影響重大。管制過嚴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易形成冷酷、剛愎、頑固、吝嗇的所謂肛門性格;而過於寬鬆又可能形成浪費的習性。(3)性器期(3~6歲),這一時期的兒童開始對自己的性器官產生興趣。出現了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在正常發展的情況下,會通過兒童對同性父母的認同,吸取他們的行為、態度和特質進而發展出相應的性別角色而獲得解決。如果沒有更好的通過這個時期,很有可能就會表現出過度的戀父或者戀母,他的社會性別也會被干擾,專家研究很多同性戀,大多數同性戀在這個時期都沒有很好的度過。
阿德勒也認同兒童期的重要,但他不是決定論,他認為父母對兒童情境的不同解釋影響兒童的認知,比如,有的孩子並不將自己的不快樂視為痛苦經歷,而是看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於是努力擺脫這個困境,為自己營造更好的未來。由此,他會這麼想 :「我一定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讓我的孩子像我一樣經歷這種痛苦。」面對同樣的情境,有的人則會這麼想 :「上天太不公平了,其他人總是好運連連。既然上天待我這麼薄,我憑什麼還要善意地對待他人和世界?」這些思想都會反映在他們的行為里。如果思想得不到改變,行為自然無法被改變。
還有其他方面的解釋,比如許宜銘《擁舞生命》里說的12個禁止令、5個驅迫令以及小時喜歡玩的心理遊戲,都說明了童年對人性格的影響。
影響一生。同樣的痛苦的模式。不知你是否為人父母了呢?
謝謝邀請可故事太長
TAG:心理學 | 童年 | 心理諮詢 | 性格 | 童年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