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多萬條自殺新聞」、「跟疾病搏鬥5年」「長期服用抗抑鬱藥物」......
曾經,這些傳言,全是針對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沉寂多年後,前段時間,他首度正面回應了「抑鬱自殺」一事。
在年度演講《對白》中,被一名95後女大學生提問,你抑鬱過嗎?是通過讀書來解決的嗎?
白岩松回應,曾經抑鬱過,天天睡不著覺,後來發現自己後腦勺有塊斑禿,去問家人,家人才告訴他其實他們早看見了,只是不敢告訴他。
而讀書幫了自己很大的忙,提升了自己,想明白許多事情之後,整個狀態就好很多。
畢淑敏曾說過:「讀書是一種更廣義的傾聽,你藉助文字,傾聽已逝哲人的教誨,你藉助翻譯,得知遠方異族的靈慧。」
白岩松採訪過無數人,有行業大牛,也有尋常百姓,卻發現每個人都有內在焦慮和各種各樣的問題,外在的財富、名利、權利等,都無法跟快樂幸福劃等號。
而面對人生的種種坎坷不順,是讀書,讓我們靜下心來,在字裡行間里,傾聽他人的經驗、吸收寶貴的智慧、體會別樣的人生。
也是讀書,使我們精神豐盈,心智成熟,由此反省、更新、超越從前的自我,從容不迫地去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泥沙俱下,同時,也多一些力量去擁抱生命的燦爛繁華。
讀書,是一種自我療愈
在電影《奧斯汀書會》里,作家簡·奧斯汀的6位書迷聚集在一起,成立了奧斯汀書會,每人負責分享奧斯汀的一部作品,彼此交流感想心得。
在這些人中,有離過6次婚的50歲中年單身女性,有喜歡追求新鮮刺激陪母親來讀書會的同性戀女兒,有愛上自己學生無法自拔的法語老師......
總之,他們都在生活中各有各的一地雞毛。
電影里的喬斯林,40多歲單身主義,她並不反對戀愛婚姻,但卻懼怕自己走進親密關係。
一次,她被帥氣的格瑞格搭訕,男人把喜歡的科幻書籍分享給她,還邀請她一起去挑選沙發、共進晚餐。
但喬斯林對這份熱情顯得非常拘束為難,一心把格瑞格往閨蜜身邊推,兩人關係越來越尷尬。
有趣的是,隨著時間推移,多次參加讀書會的格瑞格,逐漸與其他書友熱絡起來,喬斯林反而心生嫉妒了。
逐漸,她從奧斯汀的書中了解到,這是內心對親密關係的一種恐懼和不信任,才使她總是用逃避來壓抑自己。
在閱讀分享的過程中,她發現了自己對愛情的渴望和期盼。
她試著去讀格瑞格曾推薦給她的科幻書籍,結果驚奇地發現,原來自己是如此喜歡那些光怪陸離的世界,由此她開始直面自己的內心,主動去找格瑞格,開始了第一次戀愛。
她通過讀書,看見了真實的自我,也從書中找到勇氣,開啟了另一種全新的生命之旅。
影片尾聲,其他幾位書友也都通過讀書,完成了自我救贖。影視作品雖是戲劇化的,但讀書帶給我們的美好轉變卻是實實在在的。
高爾基曾說:「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
讀書,是一種精神富足
現代人的焦慮浮躁是社會通病,每個人都為各自的煩惱在陣痛。
想起楊絳先生曾說的一句話:「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深以為然。
有句話說得好——
「你站在二樓往樓下看,四周都是垃圾;你站在八樓往樓下看,到處都是美麗的風景。」
環境是同一個環境,但由於大家站的高度不同,所看、所想則大相徑庭。
讀書,就如同登高望遠這過程一樣,我們在書中獲取的知識越多,看到的世界便越廣闊,從書中感受到的喜怒哀樂越深刻,在生活中體驗的各種情感便越珍貴。
如是,我們的靈魂精神才會真的富足起來,足以用內在的力量去對抗現實歲月的兵荒馬亂。
在問答論壇上看過一位叫女巫迪迪(以下簡稱迪迪)的作者講的事。
她先生老高是做生意的,因工作原因能接觸到不少有錢人。
其中有一對年輕小夫妻,男生是富二代,女孩是白富美,兩人住在市區最好的樓盤裡,吃飯只在酒店,隨手買雙鞋就是輕奢級別。
他們物質條件固然好,但就是太空虛無聊,而這又使得他們在生活中,產生許多麻煩困擾。
——他倆成績都不好,去國外讀書回來,除了自己的家族企業,其他地方都容不下他們。
——高不成低不就,兩人決定創業,女孩接連盤下幾個店面,美甲、花店、咖啡廳,做一個黃一個,兩年花光100萬。
——兩人結婚後,乾脆不想工作的事了,就呆在家準備早點生孩子,每天花錢揮霍,走到哪兒都辦VIP卡卻一次都不去,看綜藝里的明星騎馬滑雪,說走就走,想玩就去玩......
——對迪迪和老高暫時不生孩子的觀點,他們可以痛批作者一小時,論點是「不做母親的女人,都該去死。」
——他們到世界各地去旅遊,卻把布拉格和維也納搞混,歐洲去了無數次,卻說那兒的食物太難吃,沒意思。
迪迪曾送過兩本自己的書給他們小兩口,女生和男孩反應一樣:「我看書都嫌累,你還能寫這麼多字?」
不禁苦笑。
作者說,錢的確可以買到優渥的生活,卻唯獨換不來讀書所賜予的精神富足,而人活一輩子,就算腰纏萬貫,也會因精神的一片荒蕪,而感到空虛、無聊。
以至於文中的小兩口,這如此羨煞旁人的生活,如今卻被女孩過出一個中度抑鬱......
前段時間,一檔讀書節目《一本好書》大火。
作家蔣方舟也應邀參加了節目,她7歲開始寫作,9歲就出了散文集,被外界視為神童、少女作家。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她說每天花幾個小時看書,這過程中,沒有任何空虛的感覺,也沒有時間浸泡在自己不安的情緒里,人的精神是非常充實的。
是的,讀書就是把我們從井底帶入大海,從沙地推向藍天,生活還是那個生活,苦樂交替,跌宕起伏。
一如余秋雨所言:「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在文字中,我們見天地、見眾生,讓思維從狹小走向遼闊,讓雙眼洞見層次豐富的生命,也讓自己去做一個精神充盈的富人。
讀書,是一種自我超越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爺爺和孫子住在一個農場里,爺爺每天起床後都會讀《聖經》。
一天,孫子問爺爺,我也試著跟您一樣讀它,但我不能完全理解,而且我很快就會忘記,那讀書到底有什麼用呢?
爺爺拿出一個裝煤炭的竹籃,讓孫子去河邊打水。
小孩來回嘗試了許多次,總是裝不住水,他氣沖沖地去質問,而爺爺則叫他仔細看看竹籃內部。
孫子一看大驚!起先那個又臟又黑的籃子,竟在剛才反覆裝水的過程中,被洗得乾乾淨淨。
爺爺說:「孩子,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故事短小精湛,道出了最質樸的道理,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其實就是長期的閱讀,會使我們完成自我凈化和超越,讓內心煥發生機。
我很喜歡一位網友對讀書的描述——
讀書就像在各行各業結交高手朋友,他們用文字把自己的經驗、能量、思考傳遞給我們,使從前對我們來說遙不可及的一些道理,變得鮮活明亮。
的確,有時候讀到一本書,一段話,一行字,就像是遇見了一個多年不見的老友,在對你訴說知心話,告訴你不要急、不要怕。
我們的靈魂在閱讀時,與作者同頻振動,那種被理解、被認同的感覺,就像是孤獨委屈了很久,突然有人說她很懂你一樣,瞬間被治癒、被溫暖。
稻盛和夫說:「能夠改變命運的只有一個,就是我們的內心。」
我想,這就是讀書的最大意義吧——通過文字,帶領自己向內行走:
而後,我們會從書中,真正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療愈自己。
真切地愛上屬於自己獨特的生活,用豐盈的靈魂和成熟的心智,去過好每一個生活里的當下。
TAG:生活 | 心理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