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心理諮詢中的脫落

源於諮詢師的問題

在心理諮詢的相關培訓中,由於過分強調「整合」,很多諮詢師沒有明確的理論取向,也不清楚自己的專業定位。在學校心理學的教學中,多為科研訓練,而非諮詢訓練,老師也大多專註於實驗室而非諮詢室。不僅僅是一些新手會犯各式各樣的錯誤,一些所謂的「權威專家」,早早停止了心理諮詢專業上的成長,或是離開了諮詢一線,或是沒有持續地被督導,並把自己的很多沒有修正的錯誤傳遞下去,令學員都不認為那是一個錯誤,要改起來就非常困難了。所以中國諮詢師的脫落率非常高,心理學碩士畢業,培訓了三年五載也不大會做諮詢的人也很多,多數心理諮詢師離開這一行業,或者專註於心理學相關的培訓,很多來訪者的諮詢體驗較差,行業發展步履維艱。

1、沒有明確的諮詢取向和目標,沒有明確的專業形象和專業素養,比如,將心理諮詢工作與教師、醫生、家政等工作方式混為一談,令來訪者一頭霧水。

2、沒有向來訪者解釋清楚諮詢過程並一起商議對來訪者的評估,最後提出諮詢計劃(沒有明確的契約)。

3、沒有幫助來訪者做好準備,澄清來訪者的諮詢動機。急於推進諮詢進程,過分關注理論與技術正確,而忽略來訪者的感受。

4、反移情(諮詢師的感受)過於強烈,淹沒在自己的回憶和情結中,難以共情,無法工作。

5、評估能力較差,讓來訪者感到遭受貶低或忽視,或貶低來訪者的求助動機。(你太嚴重了,不要來找我。/這點小問題還來找我。)

6、對移情和阻抗沒有敏感性,難以理解來訪者會隱藏一些東西,或者把和其他重要人物的關係和情感轉移到自己身上。(比如,諮詢師覺得自己非常有親和力,來訪者對他不會產生任何憤怒的情緒。這種狀況在很多「人本」流派的心理諮詢中較為常見。即使是很多精神分析取向的諮詢師,對移情和阻抗的敏感性也非常不夠。)

7、職業訓練的問題,參加的多為心理學科研訓練、自我心理成長類訓練、精神病學訓練。很少參與心理諮詢類的訓練,或者訓練質量不高,有很多不適當的防禦和自戀性問題,沒有去內化倫理,沒有良好的培訓經歷、自我體驗和督導。

8、諮詢師方面沒有預料到的生活事件,包括,出國、搬家等等,或者健康問題等等。

源於來訪者的問題

寫這一部分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兩難困境」。一方面,從職業成長上來說,應該不斷反思自身的錯誤,而不是把一切都歸結到來訪者身上。另外一方面,諮詢師只能幫到那些需要這種幫助的人,無法全知全能。如果把一切都歸結到諮詢師自己身上,又會導致抑鬱和職業耗竭。所以諮詢的結束也並非都是一個人的責任,而是兩個人相遇的結果。以下列舉的狀況,有一部分是來訪者自己的問題,有一部分也與心理諮詢師處理複雜情境的能力相關。

1、諮詢的理論取向與自身世界觀不合,難以相信。或者錯誤地理解了諮詢理論,有著很多先入為主的認識。

2、過於強烈的刻板偏見,比如,難以相信一個男人/女人/老人/年輕人(包括性取向、宗教、族裔等等)能夠理解我。或者認為諮詢師光環不足,無法信任。或者和諮詢師「頻道」不合,相異性大到無法適應。

3、難以簽訂契約,約定固定的時間和次數時感到被一個權威操控或迫害,損害自身的獨立感和無所不能感。或者,心理功能受損,難以想像和確定一件未來的事物。

4、「心智化」的功能受損,難以利用語言表達痛苦,難以通過反思幻想、重要回憶和重要人物來重新建立自我形象。(精神分析療法)

5、並不認為治療性的家庭作業和建議是一種支持,會感到這種關於認知上的干預是一種不信任和貶低。(認知療法)

6、關於移情的一些問題。比如沒有移情,既,無法對諮詢師投入太多情感,卻對諮詢中的話語異常敏感,容易感到被貶低。又比如移情性痊癒,既,自身感到特別好的時候終止諮詢,不願再深入探索,等等。

7、付諸行動的問題。比如,用脫離諮詢來防禦自己對於依賴的恐懼,病恥感過於強烈,感覺離開了心理諮詢室自己就變得健康了,等等。

8、心理上或者現實生活中與父母過分黏著,父母難以忍受一個獨立於家庭之外的諮詢師將自己的孩子「奪走」,認為自己可以處理好孩子的一切。或者反過來,來訪者難以想像和信任家庭外的某個「空間」是安全且溫暖的。

9、沒有做好準備(心理上或經濟上)包括預料外的生活事件,比如,搬家等,或者經濟問題、健康方面的問題不適合做心理諮詢等等。


推薦閱讀:

TAG:心理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