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小院介紹過明朝的布面甲,布面甲在明朝國庫的空虛和軍隊作戰必須的裝備之間取得了一個平衡,提供了一個還算可以的解決方案。不過布面甲並非是為了防禦火器,主要還是防禦刀箭等傳統冷兵器,而隨著火器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到了明末清初,不論是甲片在外的傳統鐵甲還是甲片內置的布面甲,在火力之下都變得不堪一擊,這種情況下,新一代的衣甲逐漸出現,這就是棉甲。
棉甲與布面甲有何區別?
說到棉甲,許多人會將它與布面甲混淆,因為兩者外觀確實是比較接近,不熟悉的人難以分辨。事實上,棉甲和布面甲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甲胄,布面甲甲片內置,而棉甲不同於布面甲,其內部沒有甲片,是用棉花壓制,內部混合其他材料製成。
兩者的防禦對象也不同,布面甲側重對傳統刀槍箭支的防護,棉甲則偏重對火器的防護。
明人朱國禎在《涌幢小品》中記載了「純棉盔甲」的製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晒乾收用。見雨不重、霉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
而棉甲的製作工藝也經過持續改良,並非全部以棉填充,內部會添加織物、牛皮、紙等材料提升防禦力,實際上成為了複合甲。
棉甲的防護力如何?
經過如此工藝製成的棉甲,其對火器的防護到底如何?在講棉甲的防護力之前,小院先用棉被來舉個例。
打濕的棉被加木板,對於鉛子在一定距離上有良好的防禦能力,這個距離大致是在三十步以外,這是公認的,此方法也常常被用於實戰,甚至直到近代抗日戰爭中,還有部隊用八仙桌頂著幾床打濕的厚棉被來攻城。
戚繼光的剛柔牌、清朝的翻被手,都是用的這個方法:軟壁無他奇異,用人所蓋綿被覆於木格上耳,固一時從便之法,然不若所制剛柔牌,四五十步之外可以遮銜鉛子,屢試無失。然近至三十步,亦要打透。但鉛子銃必是遠放,定無一二十步可放之事。今開法於後,不立圖者,秘之也。
又練翻被手,其用法五十名為一隊,手執水濕棉被,張其兩角,兼執單雙刀排列而前;繼以鳥槍長矛,較藤牌更為得力。
在記載台灣抗日的乙未戰爭的《讓台記》中,也有記載,光緒二十年乙未八月二十三日(公曆十月十一日),嘉義縣蕭蘢學甲庄生員林碧玉率庄丁抵抗日軍,以棉被浸濕抵擋日軍火槍,日軍死傷亦多。林碧玉力戰不退,最後力竭,身中數槍而死。
(林碧玉,嘉義人,合族尚武,素嫻拳鎗劍術。是日,日軍攻擊該庄,玉率團勇數百名,手持雙劍,夾棉被漬水以當炮子。年五十餘,氣力健壯,御之,力竭。中銃陣斃。其子亦殉焉。)
TAG:明朝 | 盔甲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