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募格學術
編輯 | 學術君
過年回家臨近開學之際,我爸突然問我:今年你博士畢業,我和你媽去嗎?這個問題直擊我的心靈,此時此刻落筆之時我也無法準確的用語言來描繪出我當時的心情,然而之後每每回憶起那副場景,我的第一反應都是「羞愧」。
很明顯,我的家庭也非正態分布於金字塔的底端,父母過的相對清苦,但其實我過的卻不苦,因為他們捨不得讓我受苦,加上我本身對物質需求的忽視,所以在校園讀書的20年間我過的很悠閑,屬於:大城市裡的一顆塵埃V.S.小鄉鎮里的驕傲,大城市無人知曉V.S.鄰里八鄉人皆盡聞,這些讓我成功的避去了很多的煩惱,讓我在別人的眼裡可以稱的上有出息,有前(錢)途,走在家鄉的道路上,長輩同輩都願意對著我露出微笑的面孔,目前的我肯定做不到不在乎世人(尤其是親人)的眼光,當然可能一輩子也到不了那種境界,所以我對現狀滿足。至於未來的我怎麼樣,我也不知道。能有前途嗎,更不知道。
但「博士」這個頭銜目前很好的成為了我的一塊遮羞布。
那麼我為何而感到羞恥?為我從來沒有為父母做過什麼實質性的回報而感到羞恥!當然父母可能從來不要求或奢求兒女的回報,只希望兒女平安、有出息,即使這些出息和他們一點關係也沒有,這些出息會極大的削減兒女陪伴他們的時間。作為兒女,我(僅代表一部分群體)總想著,等我以後,等……我……以……後……有能力了一定讓父母怎麼怎麼樣。
從沒有哪一刻讓我覺得這句話這麼的愧疚。誰能等你?以後是多後?我今年26歲,父親今年53歲,母親52歲。似乎他們還能等得起?但我不知道他們要等多少年,我無法給他們一個準確的期限。
言歸正傳,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讀博?
外界影響因素千千萬,個人差異萬萬千,難以一概而論。首先我認為「錢」可以作為一種指標,因為對於千千萬萬的普通學子而言,應該都希冀通過博士這個頭銜來實現階級的躍遷,而且這也並不與熱愛學習(科研)相衝突。
其次,個人「性格」也應該作為一種指標,以我為例,家境貧寒的學生都是自卑與自負相矛盾心理的集結體,自卑源自於物質上的相對貧乏,自負來自於對自身的優秀肯定,這種矛盾的心理在不一樣的環境中很容易滋生出不同的性格,進而產生不同的人生。例如:在應該學習的階段,被物質迷惑了雙眼而忽略了對自身價值的追求;在正在學習的階段,發現自己所認為的優秀卻被家境優越的同伴以全方位優勢壓倒而產生了自我懷疑等。
接下來,我將上述兩個指標簡單的分成了幾個階段,並分類以求為大家做一個細緻的描述,僅供大家參考,如同表1。
表1.簡易的讀博評價體系
自卑且(或)自負(—)
心態平穩(0)
自知自明(+)
負債纍纍(—)
(——)
(—)
(0)
收支相等(0)
(+)
小康以上家庭(+)
(++)
1/4
負債纍纍型家庭
這類家庭應該大多數屬於偏遠地區的農村家庭,國家的扶持政策尚未達到,父輩皆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家人的收入全依賴於農作物的收成,俗稱「靠天吃飯」。然而,即使風調雨順,年收入依舊少的可憐。你可能作為你們村近些年唯一的大學生,甚至是馬上讀博的研究生,承載了家裡所有的寄託與驕傲。
但我依舊勸你不要讀,因為博士這個頭銜帶給你的收益可能遠遠比不上你的投入,而且到賬緩慢;就如同你把自己家甚至全村所有的基金集合了起來投資了一家店,所有人都在等待並期盼你給大家帶來豐厚的彙報,你也小心翼翼、戰戰兢兢的,付出了200%的努力在經營這家店,這家店可能會有收益,但最起碼等到三年以後,這期間你需要承受的壓力有多大?然而,萬一經營不善倒閉了呢,你的心理壓力又有多大?人有時最怕的是辜負他人的重託,而不是自己。
相反,以本科學位作為一份敲門磚,你有很大的可能獲得與你所付出努力相等或遠超的回報,而且完全是自負盈虧,不需要承擔那麼重的壓力。
2/4
收支相等型家庭
我的家庭屬於這種類型,父母依靠打工賺取一點錢財,可以溫飽但每年見不到存款,毫無抵抗風險的壓力。我讀書期間每年最大的願望就是保佑父母不要生病,千萬不要生病,哪怕今年一點錢掙不到也不要生病,整個家庭屬於剛性而毫無彈性,一戳就破。
所以,隨著年齡的增大,對金錢的渴望就越來越大,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一點也不想麻煩我們的父母;隨著年齡的增大,父母對我們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不知不覺間父母就在很多事情上開始徵求我的意見。
這些加起來就是沉甸甸的責任,我父親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我早日結婚,但每次我都避開這個話題,不忍再去榨乾他們那微弱的養老錢。所以對於這類家庭的學子,大家可以自我調研一下「博士」頭銜對你所學專業的年薪加成,再評估一下自己對所學專業的興趣,最後得出自己內心想要的答案。
3/4
小康以上家庭
興趣應該是這類家庭學子的主要關注點,是否對你所選擇的專業充滿興趣,是否可以把科研工作當作今後的目標和方向等。前兩種家庭的學子博士期間要忍受來自「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孤獨,如果堅持不下去,沒有後退的道路。
而幸運的你們,避免了來自「物質」上的衝擊,相反「物質」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削弱「精神」上帶來的痛苦,同時你們還擁有再次選擇的權力(如退學)。所以如果你們處在迷茫的階段,我建議可以嘗試一下讀博這件事,因為這段經歷應該是屬於對精彩人生的一個補充。
4/4
性格方面的差異
心態平穩
正在是否讀博的十字路口上徘徊的學子,毋庸置疑都是相對優秀的,因為我們都已從高考以及考研(或保研)這慘烈的戰鬥中脫穎而出。然而,我見過太多優秀的人給自己定了遠超自己能力的目標,對自己的要求永遠是我要考前X名,而不是我已經儘力了。這帶來的後果是他們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接受不了旁人的優秀,接受不了異樣的眼光,一次的失敗就會帶來長久的陰影。在此,我給大家的第一個建議是:保持心態平穩,能夠接受失敗,承認自己是一個普通人而不是超人(天才)。
自卑且(或)自負
我在表1中把「自卑且(或)自負」 放在了「心態平穩」的前面,但在此我先介紹了後者而把前者放在第二段來介紹,這是因為我屬於「心態平穩」但「自卑且(或)自負」,所以想在此給大家深入的闡釋一下。
????
在我26歲之際,我不得不承認家庭教育對我們的性格塑成是有決定性影響的,即使這種影響來自於父母被動性的潛移默化。
博士入學之前我們關心能否成功入學,入學之後我們關注成果如何,入學之終我們希冀能順利畢業。而我在這三個階段都保持了平穩的心態,只談儘力,不求結果(當然還是求順利畢業O(∩_∩)O)。然而我發現了我性格當中一個重要缺陷——不善言辭。
以一項任務滿分十分為例,自負可以讓我做到九分,但自卑卻讓讓我把九分的作品展示成一分的外在;而我外秀的夥伴卻可以把一分的作品展示成九分的外在。這種性格給我的博士生涯帶來嚴重的後果,所以不論你是否博士在讀,請嘗試發現並克服上述不良的性格缺陷,大大方方光明磊落,讓我們更愛自己!
自知自明
人非聖賢,必定無十全十美;但人貴在有自知之明!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的擅長之處,發現自己平凡的優勢所在,「不爭不搶,不嫉不妒,不羨不怨,不傲不卑」,每天進步一點點,幸福快樂每一天。
尾記
讀博就如同賭博一樣,從概率論上講只有50%的勝率,希望上述的表格和分析能夠給正在徘徊的學子一點幫助,輔助大家拿到更高的勝率。
此外,還有一些題外話分享給大家。
可能人生有些痛苦使得我們在某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階段真的無法承受,但請千萬不要尋死,請想想自己的父母,不要讓他們「前半輩子為期盼子女而活,後半輩子卻無期盼可活」。
最後願大家歷經千帆,歸來仍是少年;願父母健健康康,安享晚年。
本文來源:募格學術(人寸)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
本篇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學術資源大全
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