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對親戚隨口提了一句感覺自己以後不想要孩子被說自私幼稚不負責任???
想問一下有沒有已經結婚工作的前輩選擇沒有要孩子的
過的怎樣?
會不會收到質疑或者來自父母親戚的壓力?
會不會擔心老無所依什麼的?
24不想結婚,沒有任何兩個人過的生活!一個人工作看書,一個人買喜歡的東西,和朋友一個吃喝玩樂,挺好,不累
為什麼要結婚
20歲怕是對這個問題還沒有深入思考過吧?就算深入思考過,也難以說是在擁有成熟價值觀的基礎上做出的。只是隨口一說,別人也可能只是隨口一答,一笑而過就好了。20歲的時間很短暫,用來努力讓自己變更好吧。人在實現了財務自由的情況下,「不婚不育」是一種洋氣的生活方式(到那時再討論題主這個問題就是時機了),不然,就變質成為類似「不孕不育」的滿街飛小廣告了,不用別人討論,可能自己主動就想「治」了。早前人的婚姻為什麼相對穩定?相互扶持著過日子,養兒防老。要不為什麼農耕社會家裡有那麼多孩子,因為人就是最大的生產力啊,有人就有希望。人們進入普遍小康了,婚姻不穩固了,誰離開誰不能過啊?放開二胎也不生了,留點時間和精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吧(這也會被人認為自私的,為了自己,不給孩子生個伴兒,將來孩子負擔重,吧啦吧啦)。未來,生孩子真不是必然選擇。再說說自己的經歷。沒有特別喜歡過小孩,但也沒考慮過自己不生。產後倆月至上班前,一個人帶孩子(豬隊友忽略不計),媽媽一度擔心我一個這麼不喜歡孩子的人,可怎麼一個人帶孩子?事實證明她多慮了,我不但帶了,還帶得挺好。
在這過程中,自己的心理也一路發生變化。首先是更珍惜生命。怕死,因為不捨得孩子。去年看《演員的誕生》,章子怡也提到這個問題。也想起來大學時,有個心理培訓的老師說:陳曉旭為什麼不接受治療?因為她沒有兒子,沒有兒子就沒有希望。個人覺得,是沒有孩子吧,不論是兒是女,孩子就是牽掛。
其次,教育理念的改變和實踐。專業原因,讀過很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書。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形成一種認知,家庭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假如我從事了教育事業,我這麼說可能會有人認為是推卸責任;假如我沒有深入學習過教育,可能我自己也會這麼認為。順便扯一句,希望我們更多的父母能注重教育學習,關注家庭教育,主動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父母的成長,不僅僅會推動教育改革,更實際的是,會帶給孩子更自由的人生。還有,就是對愛的理解。以前我認為,愛就是情感的需求和表達。後來認識到,愛是一種能力,依賴的是一個人積極的心態。而這種能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原生家庭。得到過無微不至的關懷,無私包容的愛,就更容易獲得這種能力。相反,淡漠或者極端的親子關係,則會造成這種能力的缺乏。所以,在家中做甩手掌柜的爸爸或媽媽們,積極起來吧。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帶給每一個人幸福感,帶給孩子對世界對他人持續的善意和熱情。總之,不生是一種選擇,育兒也是挺棒的體驗。題主還年輕,加油,向未來。如果你堅持過你想要的生活,你會遇到很多流言蜚語,但是,你會過得很幸福。
而那些人,並不怎麼幸福。
不請自來。
看到這個問題,想認真的回答一下,借這個機會讓自己也認真的思考一下。
先說說我自己,25歲,未婚,沒有男朋友。
按說我這種未婚的人,考慮要不要孩子,有點「未雨綢繆」了。
但是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很堅定「不想要孩子」的觀念。
從前沒想過養一個孩子對自己有什麼影響,直到某一天,突然意識到,或者說,醒悟了,「要孩子」並不是標配,不是每個人必須做的事。
或許是看到了一位阿姨和她先生結婚20多年,選擇不要孩子,兩個人輕鬆的生活,無需為其他人考慮太多,只為兩個人的小幸福努力就可以。
也或許是看到了同事拖著疲憊的身體來上班,吐槽孩子半夜哭鬧,孩子媽媽不得不睜開困頓的雙眼,為嗷嗷待哺的孩子打開糧倉。工作時,孩子媽媽不吃飯也要先把孩子第二天的奶提前吸好。更有甚者,出差的時候,每天要拜託同事幫忙把吸出來的母乳帶回家,給自己還沒斷奶的孩子。
又或許是因為自己父母分開的原因,感受到家庭溫暖對一個孩子有多重要,如果無法充滿責任感的生活,那麼選擇要孩子也是不負責任的。
曾經和我爸簡單說過這個想法,我爸的第一反應就是,你太自私了,沒有責任感。我同意,我真的是個自私且沒有責任感的人。我不能接受自己的生活突然變得雜亂無章,突然轉移了所有的重心到我的孩子上。
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同樣沒有信心。我不相信自己可以把他/她養成一個很好的大人,因為我本身也不是一個很好的大人。甚至,我的內心依然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小孩子,許多事會讓我有一種「呀,這是大人才會做的事,我也做到了」的感覺。
所以,要不要孩子,在人生的考試中,是選做題,不是必答題,可做可不做。你的選擇,不需要被無關的人影響和評判,只遵從內心就可以了。
結婚不認真對待,生了孩子又不好好養育孩子才是最大的不負責任,這種親戚我見一個撕一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