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擁有天雄軍、秦軍和關寧鐵騎等軍隊的明朝,最後還是滅亡了?
04-19
其實原因也沒那麼複雜,只能說軍隊很重要,但是一國的存廢,從來不決定於軍事。
更何況,不管是天雄軍,還是秦軍、關寧鐵騎,實力都頗為有限,並不具備扭轉局勢的能力。決定一個王朝存廢的,是人心向背或者說天命,是財政,是人才,然後才是軍隊。但當時的明朝,這些都已經一塌糊塗,不堪救藥了。而且,打仗打仗,打什麼?打的是錢,是後勤,更是國力。孫子兵法有言,「凡用兵之法,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也就說,打仗本身是極其費錢的。
但到了明朝後期,尤其是崇禎時期,整個財政已經完全崩潰。這個才是真正要了明朝老命的關鍵。任何朝代,即使當代,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無非也就是投資、貿易、消費。在自耕自重的農業社會,數千年的稅收其實一直只有兩種,一是農業稅,或為人頭稅,或為丁畝稅;另一則是自管仲開始實施的鹽稅。但是到了宋明時代,另一大稅收開始浮出水面,即商業稅。其實如果明朝在稅收方面不出問題,那麼明也不致先亡於李自成,再亡於滿清八旗,丟掉江山。
明財政首先崩潰的就是鹽稅。明代鹽稅有一特有制度,即開中制。開中制度的全過程可分解為報中、守支、市易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報中」就是商人按照榜文要求的開中項目,將軍需物資供應駐軍,而以從官府領取鹽引作為交換條件。整個制度將銀、錢、軍糧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但隨後改為綱鹽制,即鹽與軍糧等脫鉤,直接作為壟斷商品以銀子交易。這種做法實施初期,似乎使得國庫充盈。但壟斷很快使得積弊叢生,貪污賄賂橫行,鹽價居高不下,很快鹽稅就開始入不敷出。鹽稅崩潰以後,就是農業稅的崩潰。而糧賦之所以崩潰,則與土地兼并有直接的關係。由於明宗室和士紳大地主的存在,其倚仗雄厚的財力大肆兼并土地。兼并土地本來也沒關係,可問題是宗室和士紳大地主都是不納糧的!交稅的自耕農越來越少,土地完全集中在不納糧的宗室和士紳手中,明的財政如何能不崩潰?然後,由於明自己作死,政策失誤,本來可以擁有的兩大稅源,一是海外貿易,二是商業稅,都被放棄。
海外貿易則是禁海,朱元璋的指示,「片板不得下海」,可問題是海外貿易本來是利潤豐厚的大買賣,要不那麼多的倭寇如汪直、鄭之龍等前赴後繼呢,但這塊一直被明廷忽視,即使到了隆慶年間廢除,這個時候離明滅亡已經只有77年了。並且由於明末整個國家迭遭變亂,這塊稅收實際上是廢掉了。而現在被人翻案的魏忠賢,曾經在東南的商業貿易稅收上做了不少的功夫,但隨著崇禎上台,東林黨得勢,這塊稅收也無疾而終。稅收完全崩潰,可遼東開始打仗,而由於財政崩潰,為了維持宗室、政府支出、戰爭支出,不得已裁撤人員,並加大了對農民的盤剝力度。裁撤人員逼出了李自成,而加大對農民的盤剝,則使得農民和流民不斷加入農民軍的隊伍,造反的隊伍越來越大。這一切又進一步加大了財政危機。
問題是,財政危機帶來的害處還不止如此。財政危機是什麼?就是缺錢。缺錢會帶來什麼?拖欠軍餉。軍餉一拖欠,士兵如何能有士氣?要知道,當李自成發起對北京的作戰,1644年二月初二渡黃河,三月十八日攻入北京,也就一個多月。為什麼如此之快?如果正常的話,不打個一兩年是打不下來的。原因無他,無非就是欠餉欠的士氣低落,餓得發昏的軍隊望風而降罷了。就這樣難堪的局面,靠盧象升不到一萬的天雄軍、孫傳庭兩三萬人不到的秦軍,還有苦苦支撐的不到十萬的關寧鐵騎,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財政崩潰,直接導致加大盤剝,又惡化民心士氣;而文臣武將讓崇禎殺的殺,貶黜的貶黜,人才凋零,整個大明朝實際上已經是無可救藥了。如果隆慶、萬曆、天啟和崇禎數朝能夠不亂來,沿著張居正的改革走下去,也許還能續命。其實說起來,張居正是明扭轉局面的最好機會;其次,則是魏忠賢。此二人先後離世,整個局面就糜爛,再加上志大才疏的崇禎的一通迷之操作,神仙也救不了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