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造假為什麼那麼多?這回終於有人要管了

本文首發自瘦龍的博客:科學研究造假為什麼那麼多?這回終於有人要管了

=========================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一句簡單的話,說的卻是營銷學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就是你售賣哪種產品,就要給這種產品說說好話。

只有這樣,別人才會了解你的產品,知道它的功能,好處,才可能購買,這無可厚非,畢竟,它有助於更好的促成交易。

但是,如果營銷過程中摻雜了矇騙受眾的因素,可就變味兒了,尤其當它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絲毫不負責任的時候。

舉個栗子,某些食品醫藥利益集團給科學家塞錢,讓其做所謂的「科學研究」,並要求研究結果必須支持自己的產品。

然後,以這樣的假科學為基石,堂而皇之進行推廣和宣傳。

不要以為他們會為你的健康著想,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披著科學的外衣,賣出更多的產品,牟取更多的利益。

而某些腐敗的科學家,就成為了這場商業營銷遊戲中的『幫凶』。

然而,最可憐的卻是消費者,以為自己所相信的科學是真正的科學,吃著產品,別說沒有任何益處,反而深受其害。

這樣的現實事件並不少見,2017年1份被不小心泄露的電子郵件,就披露了可口可樂公司的1場營銷『小把戲』。↓①

研究:肥胖和糖飲料沒關係?

2015年,1份蓋洛普民意調查(美國輿論研究所進行的調查項目之一)中顯示:超過60%的美國人,已經開始刻意去避免喝含糖汽水了。②

圖片來自GIPHY

而且這幾年,也有越來越多的呼聲,要求徵收糖稅,事實上,有些地區已經正式開始了。

比如,美國費城對含糖飲料徵收1.5美分盎司的稅,這致使當地一些雜貨店的含糖飲料銷售額,下降了50%。

對商業巨頭可口可樂公司來說,這可是個不小的打擊,為了挽回局面,必然要動一些手腳。

就比如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的這則消息:有郵件泄露,可口可樂公司出資支持了英國巴斯大學的一項肥胖研究。

來自《dailymail》截圖

要求研究結果顯示:造成現代人肥胖的最主要原因是,花太多時間在電子產品(電腦、手機等)上,缺乏運動和睡眠質量差,而糖消耗和肥胖關係並不大。

看到這裡你可能呵呵了,想說都已經21世紀了,居然還有這麼違心的科學研究結果。

但實際上,它並不是唯一一個,英國心臟病顧問Aseem Malhotra博士說:

你可以明顯看到可口可樂公司在操控這些研究,從而讓結果更有利於他們,但是,如果科學研究獨立於利益集團之外,所得到結果就不一定是這樣了。

這次事件所披露的不過是冰山一角,科學機構和商業集團串通一氣,以犧牲公眾健康為代價,從而獲取利益的事情非常多。

『You can see Coca-Cola pulling the strings –the studies tend to be positive for them. When the studies are independent theyare not.

Thisis the tip of the iceberg. Science institutions collude with industry forfinancial gain at the expense of public health.』

確實,這樣的操控並不少見,而且由來已久,甚至早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就有過過類似的『勾當』。

糖業協會:5萬美金收買哈佛科學家

上個世紀的50-60年代,科學家們還在對於到底是糖,還是脂肪,誘發心血管堵塞,進行著激烈的辯論,甚至有科學家在研究低糖飲食對人的好處。

這對於成立於1943年的糖研究基金會(SRF,後稱糖業協會)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時刻。

畢竟,如果糖被發現不好的話,就意味著海量的鈔票要從他們口袋裡溜走了,這可不行,錢必須要賺!

圖片來自Tumblr

糖業協會很聰明,想要為糖「正名」,那首先得擁抱「科學」啊,如果讓科學家站在自己這一邊,寫一些有利於自己的文章,必定事半功倍。

那找什麼樣的科學家合適呢?當然是名校里的,比如哈佛大學,文章發在哪裡更權威呢?當然是最負盛名的頂級科學雜誌上,比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1965年,糖業協會的高管John Hickson寫信聯繫了哈佛研究人員,想要讓他們幫忙寫一篇高級「科學」軟文。

軟文中必須證明糖是安全且健康的,而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才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

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糖業協會給這些科學家支付了6500美元(相當於2016年的5萬美金)

於是,1967年8月,NEJM發表了一篇由哈佛著名營養學教授Dr.Hegsted主導的評論文章,文中一再弱化糖的危害性,把矛頭引向了飽和脂肪和膽固醇

圖片來自Primo GIF

由於當時的研究並不用標明資助人,所以幾乎沒人知道這篇科學文章是由糖業協會參與「炮製」的。

不止這些,糖業協會當時還要求這些科學家,只審核通過那些有利於製糖業的研究論文。

也就是說,有海量的真實的科研成果,公眾根本沒機會看到,直到50多年後的2016年,著名雜誌JAMA才披露了這一驚天大秘密。③

但是,近半個世紀,這些裹挾著商業利益的所謂科學研究,又讓多少人放鬆了對糖的警惕,甚至出現無數致命的後果。

但是類似的事情還在繼續,並且不止局限於製糖業。↓

知名早餐製造商收買科學家

2007年,有一個關於低碳飲食的研究。④

科學家把137名受試者分成3組,一組堅持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一組堅持低脂肪中碳水飲食,一組作為對照組堅持正常飲食。

結果發現:低碳水飲食組減重最多,而且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標都有最大程度的好轉(包括甘油三酯水平、LDL水平等等)

但是,搞笑的事情發生了,研究人員給出的最終結論卻是:低脂中碳組是獲勝方,是更為謹慎可選的飲食方式。

詳細看研究資料,普通人都能發現得出的結果和最終結論不一樣,難倒科學家剛好患上了某種視而不見的眼疾?!

後來證明並不是這樣的,一切只因為,這場研究是某全球知名穀物早餐和零食製造商,提供資金的

圖片來自Tenor

與此類似,某義大利品牌的生產商,竟然也收買科學家,讓其通過「研究」,得出這樣的搞笑結果:

多吃高碳水化合物義大利面,可以幫助你減肥。⑤

我在『劍橋大學教授談早餐』的那篇文章中說過,他看過很多早餐的研究後發現,大部分說『早餐很重要』的研究,都是做早餐食品的公司贊助的,比如說麥片公司。

正是這樣的研究,一直在影響全球人的健康,其實,如果你早上不餓,完全可以不吃早餐的。

《早餐很危險》的作者Dr Kealey

如果僅僅是飲食,也就罷了,可悲的是,就連我們吃的某些葯,也不能倖免。

他汀類藥物=印鈔機

《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Randall Fitzgerald,在自己的書《百年謊言:食物和藥品如何損害你的健康》中,揭露過這樣一個事實:

2002年,美國前10大葯企的利潤總額,超過財富500強中另外490家企業的利潤總和。

醫藥行業可以說是個謀取暴利的超級行業,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某些企業就有可能打著治病救人的口號,干著謀財害命的營生

以他汀類藥物為例,近些年來,僅僅他汀類降脂葯一年的銷售收入,就能高達270億美元,成為製藥歷史上有名的「印鈔機」。

圖片來自Dribbble

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它的真實作用是利益集團,裹挾著「科學研究」放大後的結果。

關於他汀類藥物最有名的一個研究,被稱為:立普妥(Lipitor,他汀類藥物)臨床試驗性研究。(公眾號回復他汀類,獲取相關文章推薦)

受試者是一群有高心臟病風險的男性,他們被分成2組,一組人吃立普妥,另外一組人吃安慰劑。

10年之後,觀察到的數據是:吃立普妥的那組人,每100個中有2個心臟病發作,吃安慰劑的那組人,每100個中有3.05個心臟病發作。

2組的差距是,安慰劑組每100個人中,比立普妥組多1.05個心臟病發作者。

什麼意思?就是說,你讓100個心臟病高風險的人吃10年立普妥,有可能(注意,是有可能!)只能多阻止1個人遭遇心臟病發作。

只有1%的差距,這樣的數字幾乎沒有參考意義,那是不是意味著葯賣不出去了?

製藥商可不答應,研究者於是用2(最小值)/3.05(最大值)=0.64,再用1-0.64=0.36。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立普妥(他汀類)可以把心臟病風險降低36%,這數字遊戲玩得牛逼吧。

相關閱讀→MIT科學家:『他汀類』降脂葯無效,還危害無窮……

他汀類是毒藥?肥肉和心臟病沒關係?國外一個演講,炸鍋了….

於是,這樣的「科學」結果被廣泛報道, 製藥商瘋狂生產立普妥,賺錢賺到手軟,可他們哪管你吃了後到底有沒有效果,副作用到底有多大?

圖片來自Giphy

從食品到藥物,利益集團賄賂科學家的事情屢見不鮮,這讓本該神聖的科學研究變得混雜,不可信賴。

那麼,到底為什麼會頻頻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為什麼錢可以左右科學研究

→ 衡量科學家成功的標準發生了偏移

現在,很多時候科學家的成功,不再是單純的以研究的質量,方法的嚴謹程度,是不是發現足夠有價值的信息來衡量。

相反,更多的取決於到底得到了多少資金贊助,所發表的研究數量是不是夠多,以及研究結果有多吸引公眾等等。

成功衡量標準的偏移,讓很多科學家不再潛心做研究,而是忙於爭取更多的資金,說白了就是錢,並且發表大量毫無含金量的研究。

→資金不足問題,迫使科學家尋求外援

科學領域的學術研究人員,需要在足夠的資金支持下,才能開展研究、補貼設備、支付助理工資等等。

圖片來自Giphy

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就意味著只能放棄研究,或者只好進行短期研究。

但是,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去展開和進行,這就需要資金支持不能斷並且具有長期性。

當正常渠道的資金來源不足的時候,科學家們可能會不得不求助於研究所涉及的行業機構,利益集團或者私營企業。

這就會出現一些常見的局面:許多營養學研究是食品商贊助的,藥物臨床試驗是由製藥商資助的。

→沒有十足的獨立性和審核機制

科學家可以和資金支持方直接接觸,這很難保證研究的獨立性。

另外,研究出來沒有合適的機制,讓包括科研機構、其他科學家進行審核。

這一系列的欠缺,為利益集團操縱研究提供了溫床,才引發了一個又一個類似的事件,那麼,難道就真的沒有人來管管了么?

終於有人要出手管理了

科學研究更接近真理,所以,我們選擇無條件相信它們。

但是,當利益集團左右科學的事件頻發的時候,難免會讓公眾一次又一次的陷入失望。

圖片來自Giphy

2018年5月,美國NIH叫停了一項研究,這個研究為了證明,適量喝酒有益健康,它耗時10年,5個洋酒和啤酒公司提供了6700萬美金(總投入1億美金)。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has suspended enrollment in a huge clinical trial on the health benefits of moderate drinking while officials review whether its employees inappropriately solicited funding from the alcohol industry.

Five liquor and beer companies are providing about $67 million of the $100 million cost of the 10-year study

實際上,早就有研究證明,喝一滴酒都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參考閱讀→柳葉刀:一滴酒都不要喝…..

以前,這類研究非常多,都是和利益集團操作有關,國內最知名的就是某某某紅罐涼茶,說喝涼茶可以延長10%的壽命。

再不好好管一管,就再也沒有人相信科學研究了,我前幾天寫過一篇文章,我們相信的營養學,到底有多不靠譜?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2018年12月22號,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宣布,將制定更嚴厲的政策和審核調查機制,去降低利益集團對科學研究的影響。

NIH tightens rules to minimize industry influence on scientific research

並且下面的27個機構,要對研究者,還有資助者之間的關係,進行更仔細的一輪審查,一旦發現不合格,將重新評估。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會阻斷來自企業的資金支持,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可能會對這些資金重新分配,以確保研究獨立於利益集團之外。

這對學術界,對公眾來說,都是非常好的消息了。

關鍵的瘦龍說

科學是神聖的,至少在大多數人心中,一直是這樣認為的。

但是,一旦被利益侵害了,就不再純潔了,也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失望。

就好比你十分相信一個人,突然有一天發現它在騙你,你肯定會失望透頂。

科學造假的後果,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苗頭,每天都有互相矛盾的說法,研究出現,這些信息,讓普通大眾不知所措,最後變得麻木,誰的話都不聽,只相信自己的直覺,或者符合自己理念的信息。

我身邊就經常有人跟我說,適量喝酒是有益健康的,只要不喝多就好,對酒有癮的人最愛這樣的研究。

其實國外也是這樣的,我前一陣子看到每日郵報的一個類似研究,轉發量非常高,賺足了眼球,這樣的研究,酗酒者最喜歡,媒體也很喜歡。

我身邊甚至還有人說一些更加無腦的言論,適量吸煙是沒有問題的,我們需要吸入一些毒,來保持身體健康。

這些人,會白白浪費掉自己改善健康的機會,這就是科學造假的後果,利益集團只管賺錢,不會對你的死活負責。

很高興看到權威機構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嚴查科學被黑手操作,再不好好控制,就不再有人相信科學了。

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造假的信息被曝光,真相終究會更加明朗。

就比如,當糖業協會賄賂科學家的歷史被公眾知道後,我們很憤怒,但同時可能會認真思考:噢,原來糖的傷害,這麼大啊。

科學本應該是乾乾淨淨,獨立的,不應該被任何利益污染,希望未來的科學研究,不再有污泥。


推薦閱讀:

TAG: | 行業研究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