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聖旨開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你真的讀對了嗎?

聖旨開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你真的讀對了嗎?


很多古裝劇,不僅讀錯了,而且用錯了。這句話出現的時間,遠遠晚於聖旨出現的時間。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的聖旨開頭,都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

首先讓梳理一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的起源。「奉天「」二字源於《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奉天】

受命於天,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亦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後人根據這句話加以歸納概括,最終形成了「奉天」。

【承運】

這就要請出來戰國時期的鄒衍來解答這個問題。鄒衍創立了「五德終始說」,以此來解釋歷史變遷和王朝興衰的周期性,「五德」周而復始的循環運轉,謂之「承運」。

【詔曰】

聖旨大致可分兩種形式,一種是「詔曰」,由皇帝口述而旁人代寫;另一種是「制曰「」,由皇帝親手所寫,如下圖所示:

一般而言都是「詔曰」,畢竟皇帝九五之尊,親自動手也是極辛苦的,這活兒都由當時的大學士代勞,比如蘇軾。

據說蘇軾寫過八百多道聖旨,後來這活兒被大文人洪邁接手。有一天,皇上刷聖旨上癮變身話癆,連讓洪老頭寫了二十多道。寫完之後沾沾自喜,闊步庭院對一環衛老頭炫耀:

今兒寫了二十來道聖旨呢,想來蘇大學士也不過如此吧?

忠厚老實的環衛工人回答「蘇學士速度也不過如此,但從來不用查書」。洪邁感覺很沒面子,後來跟別人說了這事十分感慨:

人不可自傲,那時如果有地縫,我就鑽了!

從聖旨開頭八個字的起源來看,它本身就不是同時代的產物。

即使聖旨上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雖然秦始皇也是皇帝,但他的聖旨是絕不可能有這八個字,因為《春秋繁露》出於漢代董仲舒之手,當時秦始皇的玉璽上刻的是: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電視劇《楚漢傳奇》讓李斯大筆一揮「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就相當於我們看到鄭和下西洋用的青花瓷暖水瓶。

最先使用這八個字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重八定大朝會正殿為奉天殿,與臣下誥敕命中首稱「奉天承運皇帝」。於是才有了聖旨上的這八個字。最後強調一點這八個字的斷句,正確讀法應該是: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由此又引出一個疑問:如上圖聖旨所示的斷句明明是「奉」、「天承運」和「皇帝」這三個是分開的,為什麼要放一起讀呢?

這是格式設置上的問題。因為皇帝是天子,「天」與「皇帝」寫一起時要平齊,所以「皇帝」換行頂格寫和「天」同排,由此才會出現這種現象,但讀的時候要連起來。


奉天承運的意思是:奉:遵照,遵從天意,指皇帝受命於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指君權神授。「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並不是時下影視作品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讀法,其正確的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句話是中國古代封建帝王詔書開頭的套語,源於秦朝,從明朝開始正式使用。

在很多歷史題材影視作品中,經常會出現太監宣讀聖旨的鏡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聽得令人匪夷所思。因為在明代以前,聖旨的「開場白」,根本沒有這八個字,此乃十足的「戲說」和「穿越」!

在中國古代,帝令並不都稱為「聖旨」。

據《中國聖旨大觀》一書記載:

先秦時期

西周時詔分為「誥命」和「敕命」兩種,原是一種訓誡勉勵的文告。

春秋戰國時期,帝王之令分稱「命」、「令」、「政」,直到宋代才開始通稱帝令為「聖旨」。

秦漢時期

秦始皇於前221年一統天下後,自以為功績勝過以往三皇五帝,於是定名號為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秦亡後,漢朝繼起,基本上承襲了秦朝的制度。而其中詔旨的寫作格式,漢代的開頭大多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東漢蔡邕在《獨斷》中有這麼一段論述:「秦承周末,為漢驅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並以為號。漢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詔,史官記事曰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後曰省中。印曰璽。所至曰幸,所進曰御。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的詔令與漢代相仿,但皇帝即位詔書中多有「應天順時,受茲明命」一語。重要原因大概是當時朝代更替頻繁,每幾十年便更替一次,使皇帝都強調其統治乃天意,他人不得違天。

隋唐

唐代詔令分為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七種形式,一般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頒行,其中有嚴格規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則稱揚德澤,褒美功業,復奏而施行之。小事則署而頒之。」(《唐六典》卷8門下省「事中」條)。所以在頒行的制書之首往往是「門下」兩字,如《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開頭就是「門下,天下之本……」。也有用「朕紹膺駿命」、「朕膺昊天之春命」等詞作開頭語的。而天命所歸的話往往見於皇帝的即位詔令中,與魏晉南北朝時略同。而西周時的「誥命」與「敕命」在此時專指帝王授官、封贈的命令。

宋代的詔令雖繼承唐代,但有所變化。宋代皇帝的詔令,不論事情大小,「非經二府者,不得施行」,但此處二府系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詔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書門下議,學士為之,故許多重要詔令開頭與唐代一樣,都是「門下」二字。如《宋大詔令集》所載從宋太祖到宋徽宗八位皇帝的即位赦文均以門下置於篇首,同時,《宋大詔令集》中所存的詔令中,以「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開頭的亦佔有相當比例。

元代以蒙古語為國語,故以「國語訓敕者曰聖旨,史臣代言者曰詔書」。蒙文和漢文詔書開頭都使用「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聖旨」的套語。其中「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是蒙文,意為「天眷命」。

明代加強中央集權,對於「天命」之說亦廣加利用。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記載,太祖嘗言:「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因而其詔書的開頭就是奉天承運。

據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一書記載,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將南京更名為「應天府」,將宮中最大的金鑾殿取名為「奉天殿」。為了彰顯其「天子」的合法性,他自稱「奉天法祖」,還在手持玉圭上刻了「奉天法祖」四字。後來,為了尋找「奉天承運」的「理論根據」和有力佐證,朱元璋還親自撰寫了《御制記夢》一文,文中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他夢遊天宮,見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人授以真人服飾和法劍等情節。自此,朱元璋開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他再頒發聖旨時,便以這八個字作為「開場白」了。此後,歷代沿傳,便形成了聖旨開頭語的固定形式。

另外,明朝規定親王、群臣上表箋,都得有「天眷命,統馭萬方」或是「天受命,君師宇內」等字樣,節日朝賀須用「天永昌」,皇帝郊祀稱自己為「嗣天子臣」,其使用的音樂頭一句就是「荷蒙天地兮,君主華夷」、皇帝結婚的納採制詞首句也是「朕承天序」,皇帝的寶璽則有「皇帝奉天之寶,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字樣等等,都認為明朝政權的統治出自天意。此時也形成了非常完備的誥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從夫品級,故世有「誥命夫人」之說。

而對於民間的祭拜天地行為則視為褻瀆神明,須杖七十,真似「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清承明制,其詔書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中間為主文,結尾則以「布告天下,咸使聞知」、「布告中外,咸使聞知」為多。詔書以外,清代還有制辭(即制書)。其開頭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云云。

清代詔書多用大幅染黃紙書寫製成。所謂染黃紙,是將紙放入黃柏樹汁浸染至滅白為止,以達到防蟲滅菌的效果。詔書紙高約八九十厘米,橫寬視文字內容長短而定,長者可達五六米,表裏二層成長卷式樣,雖大卻十分堅固,不容易破損。

詔書文字為墨筆楷書,均為滿漢合壁,漢文位於右方,豎行往左書寫;滿文位於左方,豎行往右書寫,多用朱圈句讀,與一般文書不加標點不同。紙張接縫處正面正中位置蓋有騎縫印,印用「皇帝之寶」,正文之後另起一行偏上位置書寫年號及年月日期,並騎年蓋月鈴用「皇帝之寶」。

這麼看來聖旨的開頭語也不全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所有看電視電影還需要了解史實啊。


在時下熱播的很多歷史題材影視作品中,經常會出現太監宣讀聖旨的鏡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聽得令人匪夷所思。因為在明代以前,聖旨的「開場白」,根本沒有這八個字,此乃十足的「戲說」和「穿越」!在中國古代,帝令並不都稱為「聖旨」。據《中國聖旨大觀》一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帝王之令分別稱作「命」、「令」、「政」,直到宋代才開始通稱帝令為「聖旨」。聖旨的開頭語也不全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是歷朝歷代各有其別:唐朝時,聖旨開頭語多是「門下」兩字,因為聖旨一般由當時的門下省審核頒發,如《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的聖旨,開頭語便是:「門下,天下之本……」。也有用「朕紹膺駿命」、「朕膺昊天之春命」等詞作開頭語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聖旨開頭語多用「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八個字,以闡明天子的「正統」。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長生天,所以元朝時期的聖旨開頭語一律是:「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聖旨……」。最早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作為聖旨開頭語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出現於聖旨中,始於明朝。據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一書記載,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將南京更名為「應天府」,將宮中最大的金鑾殿取名為「奉天殿」。為了彰顯其「天子」的合法性,他自稱「奉天法祖」,還在手持玉圭上刻了「奉天法祖」四字。後來,為了尋找「奉天承運」的「理論根據」和有力佐證,朱元璋還親自撰寫了《御制記夢》一文,文中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他夢遊天宮,見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人授以真人服飾和法劍等情節。自此,朱元璋開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他再頒發聖旨時,便以這八個字作為「開場白」了。此後,歷代沿傳,便形成了聖旨開頭語的固定形式。需要特彆強調的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並不是時下影視作品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讀法,其正確的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一詔書套語始自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自然少不了借用天命,其一舉一動都說成是「奉天而行」,因此,他自稱為「奉天承運皇帝」,其詔書大多也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其後,這個詔書套語沿用至清朝滅亡。明清兩代的詔書並不是都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也有相當一部分詔書開頭真接用「皇帝詔書」或「詔曰」。另據考證,「奉天承運皇帝」之稱最早出現在唐代的後期,《唐會要》卷十九「讓黃帝廟」條記載:文敬太子李塬等人死後追封「奉天承運皇帝」之號,唐太宗開成四年(839),停廢此制。這句話正確的說法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逗號應刪)先來說說「奉天承運」的意思。奉:遵照;奉天:遵從天意,指皇帝受命於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它是封建帝王詔書開頭的套語,「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運之道的皇帝下詔書說」。對於天,所有的人都要尊奉、崇拜、敬畏,人類在祭祀活動中首先要祭天。中國古代天命論認為,不僅個人的生死禍福取決於天命,王朝及天子權力的獲得,也來自上天的冊命,臣屬的官職俸祿又得自君主代表上天所作的冊命。歷代皇帝都以「天子」自居,就是天之子,認為自己是天命的承擔者和執行者。


奉天承運的意思是:奉:遵照,遵從天意,指皇帝受命於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指君權神授。「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並不是時下影視作品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讀法,其正確的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句話是中國古代封建帝王詔書開頭的套語,源於秦朝,從明朝開始正式使用。

在很多歷史題材影視作品中,經常會出現太監宣讀聖旨的鏡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聽得令人匪夷所思。因為在明代以前,聖旨的「開場白」,根本沒有這八個字,此乃十足的「戲說」和「穿越」!


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當時上朝的大殿叫做「奉天殿」,皇帝被稱為「「奉天承運皇帝」。

所以聖旨開頭就寫做:「「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奉 天 承 運 皇 帝 詔 曰 這八個字開頭的聖旨只能是明朝以後,因為這是朱元璋發明利用的開頭套語。斷句應該是 奉天承運皇帝 詔曰……


奉天承運皇帝 詔:曰


我只想知道,讀對讀不對有那麼必要嗎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