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無學?
【雜阿含經卷 第254】
---------------------------------------------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住耆闍崛山。常精勤修習菩提分法。
時;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禪思,而作是念:
於世尊弟子精勤聲聞中,我在其數。然我今日未盡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饒財寶,我今寧可還受五欲,廣行施作福。
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告一比丘:
汝等今往二十億耳所,告言:世尊呼汝!
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詣二十億耳所,語言:世尊呼汝!
二十億耳聞彼比丘稱大師命,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二十億耳,汝實獨靜禪思作是念:
世尊精勤修學聲聞中,我在其數,而今未得漏盡解脫,我是名族姓子,又多錢財,我寧可還俗,受五欲樂,廣施作福耶?
時;二十億耳作是念:世尊已知我心,驚怖毛豎。白佛言:實爾,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
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二十億耳,汝在俗時;善彈琴不?
答言:如是,世尊。
復問:於意云何,汝彈琴時;若急其弦,得作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若緩其弦,寧發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善調琴弦,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
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
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尊者二十億耳常念世尊說彈琴譬,獨靜禪思,如上所說,乃至漏盡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得阿羅漢,內覺解脫喜樂,作是念:我今應往問訊世尊。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於世尊法中得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舍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當於爾時解脫六處,云何為六?
離欲解脫;離恚解脫;遠離解脫;愛盡解脫;諸取解脫;心不忘念解脫。
世尊,若有依少信心,而言:離欲解脫,此非所應。貪;恚;痴盡,是名:真實離欲解脫。
若復;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離恚解脫,此亦不應。貪;恚;痴盡,是名:真實解脫。
若復;有人依於修習;利養;遠離。而言:遠離解脫,是亦不應。貪;恚;痴盡,是真實遠離解脫。
貪;恚;痴盡,亦名:離愛,亦名:離取,亦名:離忘念解脫。
如是;世尊,若諸比丘未得羅漢,未盡諸漏,於此六處不得解脫。
若復;比丘在於學地,未得增上樂涅槃,習向心住。
爾時成就學戒;成就學根。
後時當得漏盡;無漏心解脫。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當於爾時,得無學戒,得無學諸根。
譬如嬰童,愚小;仰卧。爾時成就童子諸根,彼於後時漸漸增長,諸根成就。
當於爾時成就長者諸根。
在學地者;亦復如是。未得增上安樂,乃至成就無學戒;無學諸根。
若眼;常識色,終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
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乃至無常。
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法,
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一向厚密。
假使四方風吹,不能動搖;不能穿過。
彼無學者亦復如是。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爾時;二十億耳重說偈言:
離欲心解脫無恚脫亦然
遠離心解脫貪愛永無餘
諸取心解脫及意不忘念
曉了入處生於彼心解脫
彼心解脫者比丘意止息
諸所作已作更不作所作
猶如大石山四風不能動
色聲香味觸及法之好惡
六入處常對不能動其心
心常住堅固諦觀法生滅
尊者二十億耳說是法時;大師心悅。
諸多聞梵行者,聞尊者二十億耳所說,皆大歡喜。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說法,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去不久,告諸比丘:
善心解脫者,應如是記;說,如二十億耳以智記說,亦不自舉,亦不下他,正說其義,非如增上慢者,不得其義,而自稱嘆:得過人法,自取損減。
========================== 釋義:
此時;佛陀來到摩揭陀國王舍城,住在迦蘭陀竹園。
在佛陀眾多弟子中,有一位非常認真的弟子,名叫:二十億耳。他經常在耆闍崛山上禪修。
可是經過冗長的時間持續修行,卻感覺自己沒怎麼突破,於是內心便生出這樣的想法:
唉!在世尊那麼多的精進弟子中,我也是其中之一,為何我始終無法突破?看起來是我自己的慧根不夠。既然這樣,我家裡也是望族,也還算富有,倒不如放棄修行還俗,回家做做善事,多累積點功德吧!
此時;佛陀感應到了二十億耳這樣的想法,就找個弟子去把二十億耳叫喚過來。
二十億耳來到佛陀這裡,行禮敬之後,坐在佛陀的旁邊。佛陀對他說:
二十億耳,你真的想放棄出家修行,想還俗回到家裡繼續做善事?
二十億耳,聽佛陀這樣說,當場驚呆了。也知道瞞不過佛陀,於是承認了這樣的想法。
佛告二十億耳說:
我今天帶著你想幾個問題,你隨意答。你在還沒有出家前,會彈琴嗎?
答言:會的。
又問:那好,當你彈琴時,如果琴弦調得太緊,彈出來的聲音好聽嗎?
答言:不好聽,世尊!
又問:如果琴弦調得太松,彈出來的聲音好聽嗎?
答言:不好聽,世尊!
又問:如果琴弦調得鬆緊適中,彈出來的聲音好聽嗎?
答言:是的,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說:
這就對了,修道人如果修學太急,就像調得太緊的琴弦,反而引起急躁不安;
反之;如果精進不足,就像調得太松的琴弦,又令人懶散懈怠。
所以,你應當秉持著平等心,不忮不求。不要期待著什麼,也永遠不言放棄,更不以成就下定論。這樣才能獲得長足的進步。
二十億耳聽了佛陀這番開示之後,重新燃起了修學的熱誠與信心。
在後續的修行中,常常記著佛陀彈琴譬喻的開示,繼續修學,不久便成就阿羅漢了。
獲得阿羅漢的果位之後,二十億耳心想:應當繼續去向佛陀請益。
於是,就前往拜見佛陀,向佛陀報告他的心得見證:
世尊,我現在修行的感覺是這樣的,請佛陀開示弟子的修行是否如法:
內心不會再生任何負能量(不生;斷漏盡),也不會糾結在自己的行為(不執著),確實舍離了人;我;是;非。內心還能持續的保持著正念,在六個不同方面得到徹底的解脫。哪六方面呢?
第一;離欲解脫;第二;離恚解脫;第三;遠離解脫;
第四;愛盡解脫;第五;諸取解脫;第六;心不忘念解脫。
世尊,剛開始,我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沒有什麼慾望了。後來;發現僅止於斷欲,似乎那還不能叫做【斷欲解脫】,應該是:直到把貪;嗔;痴都斷滅了,才能稱為【斷欲解脫】。
接著;剛開始,我覺得自己遵守著戒律,一心只想著不要犯戒,以為那就是【離恚解脫】。後來,才發現不對!應該也是必須把貪;嗔;痴都斷滅了,才能算是真正的解脫。
接著;如果修行人僅只是潛心修行;利養自己或者眾生,遠離紅塵;煩惱。就說:自己已經獲得解脫了。那也不對!必須徹底遠離了貪;嗔;痴,那才是真正的遠離解脫。
為何我會這麼想呢?
因為真正斷絕了貪;嗔;痴,那才是真正的離愛。又稱:離取,又稱:離忘念解脫。
所以,要成就阿羅漢,不把貪;嗔;痴一起徹底斷滅,是無法修得的。
換句話說:修行者在開始修行時(在學地),因為還沒有理解到涅槃的好處,只是聽聞佛法,因而才有嚮往的心。
這時候的修行者,必須靠戒律以及善知識來成就涅槃,真正感受到涅槃的好處。
接著;才能把所有的慾望都斷除,這時候;自己的心才是處於解脫的狀態。也才會升起不受後有的念想。
就在此時,就算已經進入了無學地了,可以不再心心念念著戒律以及經文的指導。
(意即:迷時;師度,了時;自度。或者說:已經進入【過河不需舟】的境界)
這就好比初生的嬰兒,四肢還沒有發育完全,所以必須儘力發展自己的四肢。所以;剛進入修行的人,其重點在於固化這些善知識,解脫來自世俗貪;嗔;痴的干擾,成就自己善良的本性。
這樣;就算自己的眼睛還是看著這個世界,內心卻不會被任何外界的事物所影響。這靠的就是前陣子在學地獲得的心解脫與慧解脫。
意;堅住故,就可以衍生出無量的善解脫,能以平常心觀察事物的生;滅,乃至無常。
其它身體的五官也與眼識的做法類似。
就像緊鄰著大山的屋子,哪怕四方任何的風吹也不怕。成就到無學境界的修行者也一樣,外表雖然和一般人一樣,也還是看著這個世界,聽著聲音…但內心的意識卻能始終保持著恆定。
佛陀聽了二十億耳這番心得見證後,十分歡喜,隨後對比丘們說:
比丘們!真正的修行者,就應當像這樣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悟。二十億耳的見證,不卑不亢,平順真實,他是真的成就解脫了,不是未證言證、自我滿足的增上慢者。
========================== 附註:
有學和無學:
還在修正道以斷煩惱,叫做:有學;在學地。
悟真理而斷煩惱,再無可修學,叫做:無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