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年齡層有多少人活在被製造的「夢裡」而不去關心社會上的事以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如果人人都參與,那麼社會就會動亂。要明白政治的核心是權力。只有在爭奪權力的時候才會出現廣泛的政治參與。爭奪權力時能用和平手段嗎?
毛主席時代就是例子:爭奪的權力是無產階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權力;希特勒時代也是:爭奪權力是德國在國際體系的大國地位的權力……例子多得數不清。
注意:權力不等於權利。政治講權力,不講權利。法律才講權利。
不進行政治參與,恰恰證明國家暫時安定,至少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軍事對抗。
怎麼說呢,這個事情,好處壞處都有,具體要如何,需要和國際環境聯合起來看待——國際上動亂時期,加大參與力度;國際上和平時期,減小力度,會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政治參與的優劣勢。
看電視劇信以為真的人,可以說是活在夢裡面。
如何關心?我已經在挫折面前低下了頭,我將這些告訴孩子們,他們估計會吐我一臉吐沫星子吧。
身為成年人的我,我已經知道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夢,然而我需要的是麻痹,是暫時忘記煩惱的良藥,是看著空癟的錢包,還能傻呵呵的笑。如果不用酒喝醉,那就只能去鑽那些已經被人編織好的夢。無他,煩惱無解,只能逃避。
如今的我已死豬不怕開水燙,你拼搏,你努力,你上進,隨你去吧,反正規則已經被定死,我很清楚,在我朋友圈中的你,不是這個世界的玩家,也許你成功之後會來罵我沒出息,但你要記住,你失敗了一定會被我嘲笑。
現在各年齡層有多少人活在被製造的「夢裡」而不去關心社會上的事以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這個問題本質上要討論的是:如何用媒體來正確的引導人的行為模式而不是「醉生夢死」的活在「虛擬的世界「里不問世事。
人的媒體接觸習慣取決於人的生活模式,如何避免醉生夢死而又活得有意義,這取決於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需求,以及不同的場景。
最近看了幾組數據,以數據結構來定行動計劃,這屬於多方位的數據採集與參考模型。
從滿足人的實體需要:衣食住行醫療教育再到滿足人的心靈需要,這是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說,對成年人是緩解壓力;對青少年是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適應未來世界的變化與發展;
以成年人來說,工作與生活是一相互平衡的關係,不是互為消耗的關係,
不同行業,不同的職業習慣,不同的業務運作周期,對應不同的年齡,每個人還面對不同的業務競爭壓力,從對應的平衡生活的角度,需要不同的設計。面對不同的管道,投放不一樣的內容,對人都會有不同的影響。
人物畫像背後是行為模式與消費洞察,定量研究看趨勢,定性研究看主要的心理「按鈕」。
一套邏輯體系下面是同樣的結構,不同的內容,從介面到交互再到反饋收集,調整迭代,這是一個完整的周期。
從實體的工作生活形態到虛擬的無形服務,這些都需要因人而異的進行規劃。
這個話題本質上要討論的是如何合理的利用媒體來引導人的行為模式。
擴展出來看會有很多的可以討論的點。
媒體的接觸習慣由人的生活習慣所影響。
現在可以傳遞信息的管道很多,在每一個接觸的點都能用技術手段來進行數據採集,並根據實際需要對人進行合理的引導。
比如,很多大人小孩都喜歡在閑暇時打遊戲,這對很多的人來說是一種打發時間的好辦法。任何的玩具出來都會有它的有意思的地方,只要不沉迷。
這些就需要正確的引導。
我有個侄兒來自單親家庭,他住校,學校的老師對一些有點頑皮的孩子並不友善,周圍的單親的孩子很多,他們本身並沒有從家庭里獲得過太多的溫暖,學校里的一些遭遇如果還對他們造成不好的影響,將來變成問題小孩的可能性就很大。
他們的假期不是補課,就是在各個像「孤島」的環境里「自生自滅」,如果沒人管,他們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呢?沒人知道。這群孩子有個共同的特點,都會在虛擬的遊戲世界裡面去尋找某種「存在感」。
這麼多的孤島,如何用「遊戲」這個介質讓他們不再孤獨,還能走上「適合」他們的路,這是一個需要好好「斟酌」考慮的事。
所以呢,虛實結合是避免人過度「沉迷」的途徑之一,如何設計合理的路徑與體系來把一些看似「迷途」的「羔羊」帶回「正道」,這是應該好好去考慮的事情。
不管有多少人沉迷於虛擬世界,只要能用合理的辦法引導併產生積極的結果,這就是一件可以去做的事情。
互聯網把每個人獲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電子商務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老闆,虛實結合的方式也讓不少傳統行業的人從技術的發展里嘗到了甜頭,同樣的,小孩成長過程中過度依賴虛擬世界的問題也可以用「虛實結合」的方式來重新定義,幫助他們建立一個良性的發展自己個性的環境。
謝邀。
這個夢就是社會上的事,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啊
謝邀,夢跟現實本身就是兩個概念,有些人活在夢裡是因為認不清現實,有些人活在夢裡是因為想逃避現實,而有些人活在夢裡是真的絕對相信自己從而不懈努力…情況太多了,不敢妄言,兩者分攤於每個人的人格和自我的責任感與價值感。
這世界上能領悟到此真非彼真這個境界的哲學家有多少,就有多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