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課堂】咖啡小白入門之咖啡的烘焙
咖啡的烘焙是一種高溫的焦化作用(Pyrolysis),通過火焰的淬鍊,徹底改變生豆內部的物質,使咖啡生豆中的蛋白質與糖分,不斷產生新的化合物,並重新組合,形成香氣與醇味。在咖啡烘焙專業中,叫做「焦糖化反應」和「梅娜德反應」。這種作用只會在高溫的時候發生,如果只使用低溫,則無法造成分解作用,不管烘多久都烘不熟咖啡豆。
一般人以為烘焙就是高溫烤一烤,烤熟就行。事實上,在咖啡烘焙時,會發生一連串不同的化學反應,其中許多反應會讓重量減少,當然也造成水分流失。慢炒(14~20分鐘完成烘焙)會有較高的失重(約16%~18%),快炒則最快可以在3分鐘內完成,對相對昂貴的一杯咖啡而言,採用慢炒的方式會有更好的風味發展。
烘焙過程中,有三個決定咖啡最後風味的要素必須控制得當:酸味、甜味和苦味。一般而言,總烘焙時間越久,最後留下的酸味就越少,相反地,苦味則隨著越長時間的烘焙而越強,越深烘焙的咖啡會越苦。
甜味的發展是呈現鐘形曲線狀,介於酸味與苦味高峰中間,經驗豐富的咖啡烘焙師懂得如何讓咖啡豆達到每個烘焙度里最高的甜蜜度。但是不論使用讓酸甜度皆強的烘焙方法,或是另一種讓甜度極高酸度卻相對弱的烘焙方法,如果你是使用質量差的咖啡豆,調整烘焙手法可能無濟於事。
在咖啡的處理過程中,烘焙是最難的一個步驟,它是一種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所以,在歐美國家裡,有經驗的烘焙師享有極受尊重的地位。
不同的烘焙階段
第一階段:去除水分
咖啡生豆含水量為7%~11%,均勻分布於整顆咖啡豆的緊密結構中,水分較多時咖啡豆不會變成褐色。這就與製作料理時讓食物褐化的道理一樣。
將咖啡生豆倒入烘豆機之後,需要一些時間讓咖啡豆吸收足夠的熱量以蒸發多餘的水分,因此這個階段需要大量的熱能。開始的幾分鐘內,咖啡豆的外觀以及氣味沒有什麼顯著的變化。
第二個階段:轉黃
多餘的水分被蒸發出咖啡豆後,褐化反應的第一階段就開始了。這個階段咖啡豆結構仍然非常緊實且帶著類似印度香米及烤麵包的香氣。很快地,咖啡豆開始膨脹,表層的銀皮開始脫落,被烘豆機的抽風裝置排到銀皮收集桶中,小型烘焙機需要人工清楚桶內的銀皮,大型烘焙機會自動清除到別處。銀皮太多不及時清理,連續烘焙時,容易使銀皮燃燒,造成火災。因此這個清理銀皮是烘焙階段的安全必知內容。
第三個階段:第一爆
當褐化反應開始加速,咖啡豆內開始產生大量的氣體(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及水蒸氣。當內部的壓力增加太多時,咖啡豆的木質纖維被拉斷,氣體從間質中爆裂出來,發出清脆的聲響,同時膨脹將近兩倍。
第四個階段:風味發展階段
第一爆結束之後,咖啡豆表面會看起來較為平滑,但仍有少許皺褶。這個階段決定了最終咖啡上色的深度以及烘焙的實際深度,烘豆師須拿捏最後熟豆產品要呈現的酸味與苦味,烘得越久,苦味就越高。
第五階段:第二爆
到了這個階段,咖啡豆再次出現爆裂聲,不過聲音較細微且更密集,爆裂的時間持續也會縮短。咖啡豆一旦烘焙進入第二爆,內部的油脂更容易被帶到豆表,咖啡豆原來的酸味大部分會消退,另一種新的風味(通常稱之為「烘焙味」)逐漸佔據上風,整體烘焙出來的咖啡風味,越來越趨同,也就是說,豆子本身之間的風味差異縮小,是碳化或焦化作用的結果。
將咖啡豆烘得比第二爆階段更深的程度是很危險的,有時可能導致火災,特別是在使用大型商用烘豆機時更是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