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場有多臟,老茶圈就有多臟

反正世上總不乏逐臭之夫。好這一口的,也是宿命。

老茶圈向來「幺蛾子」層出不窮,稍微知曉一點門道的,都避之唯恐不及。這種不見天日的地方,一切常識、定理盡皆失效,並不存在「真理越辯越明」的說法。正常人一旦攪和進去,難免要惹一身騷,想全身而退就沒那麼容易了。

說的是行走江湖多年的港台大師們,幾乎無一例外地與真真假假的老茶有著各種瓜葛、淵源。一如古董老茶們無法直視的外觀,這個充斥著腐爛、不潔氣息的生態系統,盛產諸如「八八青」、「藍印鐵餅」、「百年宋聘」、「億兆豐」等神話鬼話,養肥了不計其數的「逐臭之夫」。

2008年以來,老茶圈事實上已形成一個完善的地下產業鏈,一款古董貨從策劃、炮製、做舊、露頭,都有著嚴密的分工合作與節奏安排:幕後老闆投資,港台大師背書,無良媒體炒作傳播,拍賣行提供平台,托兒們搖旗吶喊,最後「不差錢」的土豪埋單。除了充當冤大頭的土豪,鏈條上的每一環都能分到一塊「腐肉」。

每一款忽然名聲大噪的老茶,都並非偶然冒頭出來。至於何時出現,何種場合出現,也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這叫套路。

馬未都

講過一個故事,大意是:有位熱衷收藏的土豪同中介下鄉找古董,正巧趕上村裡一戶人家挖菜窖。待二人走近,正巧一杴土撂出來,不偏不倚正巧撒在土豪腳邊。定睛一看,正巧土裡若隱若現露出個古董盤子。於是乎,中介稍一攛掇,正巧土豪就撿了個「大漏」。

如此之多的「正巧」湊到一起,這叫場景設計——怎麼好事都「正巧」讓你趕上了?老茶圈最擅長的,也正是這一套。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只要是還在市面上、拍賣會上偶露崢嶸的老茶,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的統統值得懷疑。如今,港台大師或騙子們的胃口已經不滿足於古董普洱茶,越來越多「有故事」的百年武夷岩茶、鐵觀音、白茶也紛紛登台,講故事的手法也更高明。著書,拍攝紀錄片,辦茶會,口口聲聲說的是「分享」、「情懷」與「傳承」,心裡盤算的卻是「18萬一餅」、「兩千萬一筒」的發財夢。

老茶圈之所以不可理喻,在於這個領域與品飲消費無關,而是等同於古玩市場。既然那些鐵證如山的假茶都能公然在拍賣會、合法出版物上亮相,更多既無法證偽也無法證實的古董老茶,就更有底氣成為大師們行騙的道具。指望鑒定這種老茶的成色,難度不亞於鑒定港台大師們的人品,誰有這個本事?

古玩市場有多臟,老茶圈就有多臟。

至於那些不遺餘力鼓吹古董老茶具備如何之高的收藏價值、品飲價值的,只能說非蠢即壞。來源不明,起碼的食品安全衛生無法保證,這樣的古董老茶究竟有何價值可言?既然東西這麼好,大師們還是自己留著天天喝、頓頓喝,說不定喝夠了早日得道升天呢。

所有頭腦正常的人,都應該遠離老茶圈。放著無數新鮮、品質可靠、來源明確的茶品不喝,偏要去追那些早該被掃進垃圾堆的臟貨,上了賊船也只能說是自找的。

人們不會主動去招惹路上挑大糞的,因為怕弄髒衣服。去同玩古董老茶的港台大師們講道理,他們的有力武器就是潑你一勺大糞,愛乾淨的人們哪還有勝算把握?他們就是干這個的,吃這個的。

對於那些所有混跡老茶圈的大師、高人們,避而遠之不失為上策。無論故事講得多好的古董老茶,不參與,不討論,不品飲,其怪自敗。

反正世上總不乏逐臭之夫。好這一口的,也是宿命。如《呂氏春秋.遇合篇》所云,「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悅其臭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

再臭的傢伙也有追隨者。但能自覺「大臭」,為了不影響他人而主動「避居海上」的,恐怕就不多了。

誰讓港台大師們最愛熱鬧呢?

文:老茶鬼(茶界獨立評論員)2019.3.8

推薦閱讀:

TAG:茶行業 | | 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