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主食這樣吃 餐後血糖更穩定

糖尿病患者吃什麼好?怎樣去吃?如何堅持科學的飲食計劃?主食要怎麼吃?

這些一直是糖尿病患者及家屬比較關心的話題。為了提高糖友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時讓糖友享受健康美味的多樣食物,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有關主食的吃法也技巧。

長期以來,吃多少主食一直讓糖尿病患者頗費心思,吃的太少身上沒勁,吃的多了又擔心血糖升高。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吃主食這個問題呢?

一、糖尿病人要了解什麼是主食,薯類胡蘿蔔都是主食:

主食指的是富含澱粉的谷薯類食物,穀類如大米、小米、玉米、麵粉等;薯類如紅薯、土豆、山藥、蓮藕、芋頭、胡蘿蔔等。

主食的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經過腸道的消化吸收轉化為葡萄糖,再通過血液運送到全身各個臟器,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來源,人體每天所需的熱量60%是由碳水化合物提供的。

二、糖尿病人不吃主食控血糖的方法不可取

許多糖尿病患者認為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容易使血糖升高,所以盡量少吃甚至不吃主食,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主食攝入不足,缺乏熱量來源,無法滿足全身代謝所需,機體必然要動用脂肪和蛋白質來提供能量。

脂肪分解會產生酮體,易導致「飢餓性酮症」;蛋白質分解會引起消瘦、乏力、抵抗力下降,誘發各種感染。

此外,人在飢餓狀態下容易發生低血糖,而低血糖後又會產生反跳性高血糖,從而造成血糖大幅波動而使病情失去控制。還有些病人,雖然主食吃得很少,作為彌補,肉蛋及油脂的攝入增加,最終不但使總熱量明顯超標,而且導致血脂升高。因此,糖尿病人不能靠不吃主食來控制血糖,主食不僅要吃,而且不能吃得太少,每日主食不能少於150克這樣一個最低限度。

主食讓我們又愛又恨

在歐美髮達國家,不吃或少吃主食也是一種披著時尚外衣的「流行病」。

而不吃或少吃主食會為身體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主食吃得少,勢必增加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從而引發疲勞、低血壓、心律失常、骨質疏鬆、皮膚變差、電解質紊亂、記憶力下降、腎功能紊亂等諸多問題,甚至抑制胰島素分泌,導致糖尿病高發。

說到人們不愛吃主食的原因,「擔心長胖」位列第一,還有人覺得「主食吃多吃少問題不大」。其實,這些都是關於主食的誤解,急需澄清。

首先,主食並非肥胖的「真兇」。其主要營養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脂肪一起被稱為產能營養素,三者講求平衡,任何一種攝入過多都會變成脂肪。

同等重量下,碳水化合物所產生的能量易被身體利用,而脂肪所提供的能量約是碳水化合物的2.2倍,且不易被利用,所以攝入過多脂肪更易導致能量過剩。

在我國相對發達地區,富含脂肪的動物性食物消費量超過需求,穀類攝入不足,導致食物能量攝入過高,這才是肥胖的禍源。

其次,靠不吃主食減肥副作用大。美國曾流行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如今這一理論已被糾正,因為沒有長期的減重效果,而且可能產生副作用,有報道指出該方法可能導致口臭、腹瀉、疲勞和肌肉痙攣,甚至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第三,控制血糖也要吃主食。不少糖友為控制血糖,盲目減少主食攝入,長期處於半飢餓狀態,這樣不利於控制病情。目前糖尿病膳食控制指南通常不要求糖尿病患者顯著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但強調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食物。

五大原則吃對主食

總體來說,每天攝入的主食佔總能量的50%~65%是黃金標準。此外,科學攝入主食,應遵循以下5個原則:

1吃夠量

建議人們按照中國居民膳食寶塔,保證每天攝入穀類和薯類食物250克~400克,運動量大的人可適當增加。

2要多樣

我們常吃的精米精面會在加工過程中損失大量營養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

因此,膳食中應注意粗細搭配,常吃粗糧和全穀類食物,每天50g~100g為宜,杜絕頓頓精米白面。

3少加油

主食的特點在於澱粉多、脂肪少、含鈉少,比較清淡,如果配上豐富的菜肴,恰好能為人體提供均衡的營養。

4重搭配

不同種類主食的合理搭配,可以提高其營養價值。

比如穀類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低,而豆類蛋白質中富含賴氨酸,但蛋氨酸含量低,將兩者結合食用,可以互補,大大提高營養利用。

5護營養

一些錯誤的烹調方法會讓主食的營養大打折扣。

建議不要過度淘米,反覆搓洗會使米粒外層營養素丟失;不要用撈蒸方式煮飯,即棄米湯再蒸;煮粥不要加鹼,發麵時最好用酵母,而不是小蘇打;少用油炸的方式製作主食。

【提醒】

糖尿病患者吃主食應注意「粗細搭配」,即精白米面、白麵包、米粉等高升糖指數食物與燕麥、蕎麥、糙米等低升糖指數食物搭配,比如在精白米面中加入雜糧豆類做成豆飯、蕎麥飯、雜糧面點等,還要盡量避免吃加糖的主食,以保證血糖穩定;

減肥人群可以適當減少主食攝入,但不能一口不吃,建議體力活動較少的女性在減肥期間每天吃3兩糧食(1兩糧食大約相當於半碗米飯),還要注意把主食食材換成豆類、粗糧和薯類,既能增加飽腹感,又利於營養素的補充。


推薦閱讀:

TAG:主食 | 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