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生活對人的性格究竟有多少影響?

最近在閱讀《自卑與超越》,讀到一半。

總覺得作者所列示的大量個體心理學案例中,往往都會將長大以後的心理問題率先歸因為童年經歷的特殊事情。比如一個典型案例:孩子在小時候發現尿床會引起父母的焦慮與關注,於是便熱衷於主動讓自己尿床,以致直到度過青少年期後仍然無法改變這一習慣。

除此之外的例子也有很多,往往都是童年的某一些行為或者事情讓人在將來形成了某種心理隱疾。或者,不表現為心理問題,可能只是性格的一些特殊性。

那麼,究竟童年生活對人的性格有多少影響?是否像《自卑與超越》當中那樣,(看似)是決定性的呢?


人窮極一生,都是在為十歲以前的心理陰影買單。


自卑與超越,阿德勒的觀點。雖然他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但我們仍把他歸在心理動力學的這部分(對,就是弗洛伊德老爺爺和榮格老爺爺那裡)

題目是,童年生活對性格的影響

性格是人格的一個組成部分,人格包括性格、氣質(這個是先天決定的)and其他一些部分。性格更像是是後天形成的,我們常說這個人的性格是內向或是外向,也是說,性格是可以改變的。阿德勒他提出自卑與超越,因為他從小生活的環境,他自己在家庭和生活中就有一種自卑感,後來和弗洛伊德學習時發現他的理論不是適合自己,自己是在自卑中超越自己於是提出自卑與超越。

重視童年生活,是心理動力學派的重要特徵,對於他們來說,很多性格特質都來源於童年生活甚至與胎內環境。而特質學派,人本主義就與他們不同。此處是想介紹人格理論的,無奈手頭無書,可以看一看人格心理學的書,會簡略介紹各種人格理論。大家平時提的性格是很模糊的概念,還是人格好一些。

說一下我的想法,童年生活對性格的影響作用很大,但是不絕對。

舉幾個例子。1.刨腹產的嬰兒比順產的嬰兒安全感低,是因為刨腹產的嬰兒沒有經歷過順產的生育過程,沒有經歷過擠壓和生產環境(敲黑板,為了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順產還是有必要的,但是不是說一定要順產,可以外界模擬治療咳咳)2.上人格心理學的課時,做心理時間旅行時,可以明顯看到性格和童年生活的關係。一個性格溫和的同學她的記憶是,自己躺在床上,陽光灑進來,聽母親的歌。

舉兩個例子說童年生活的重要,很多行為和性格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生活事件,甚至胎內事件。題主可以看看榮格的書,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不是很全面的。

然而性格可以改變,因為性格與環境有關,一個外向的人會因為家中變故而變得內向,或是因為失戀。

就好像在心理界的通解有,基因決定你的上限和下限,環境決定你在這範圍內的那個部分。

好像沒說清楚,好捉急。等我看完中央銀行學再來答。

其實看看別的學派的理論蠻好的,精神分析乃至心理動力好是好,但改變性格上花的錢多時間還長。推薦認知和行為學派,符合經濟學的思考方式。畢竟心理動力學不是心理界全部接受的,因為誰知道真是如此,又不能證明。


我想從心理學角度談談,童年對我們的人生到底發生了怎樣的作用。

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解讀:一個是講一下童年對人格發展具有什麼樣的作用?二是講童年的負面影響有多長久?三是如何消減或阻斷童年的負面影響?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童年對人格的一生髮展具有什麼樣的作用?


哲學家柏拉圖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就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這句話道出了童年人格對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特別是,童年時期的創傷性事件的發生,會打破兒童的安全感、滿足感和自我價值感,進而導致兒童出現偏差反應,直至一生。例如,墨西哥的「奶奶殺手」殺了 16 位老年女性,獲刑 759 年。她的殺人動機就是仇恨社會,與社會為敵。她曾說:「我心中充滿怒火,我所做的一切都出於憤怒」。那她為什麼會這樣?這要從她的童年經歷說起。有一天,她的母親把她送給一名男人後離去,一去不復返,這名男人對她實施性侵犯,後來她懷孕併產下一女,並且過著悲慘生活。她由此仇恨母親,她殺的 16 位老婦人都是她母親的替身。

電影《沉默的羔羊》也同樣反映了這種犯罪心理現象,影片中的比爾是一個專門殺害女子並剝去她們皮膚的變態殺手,比爾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呢?通過對比爾的調查得知,他童年時期一直遭受繼母的虐待,從而對母親埋下了仇恨,並且把這種心理擴展到了所有的女性身上,將他的內心仇恨以一種反社會的方式發泄出來,他所殺害的女子都是他母親的化身,受害者成為他宣洩對母親仇恨的替代品。穆尼爾·納素夫說過一句經典之句:「母愛不僅僅是指母親對孩子的愛,也包含孩子對母親的愛。」當母親不能給孩子應有的愛時,她將種下仇恨。


第二個問題是:童年的負面影響有多遠?


為什麼童年的創傷性經歷會固化到成人身上呢?弗洛伊德曾寫道:「一個被母親完全喜歡的人,終其一生都會有一種作為勝利者的感覺,而這已成功的信心通常會導致真正的成功」。 弗洛伊德在治療過程中發現,多數病人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兒童期的生活經驗,這使他堅信「兒童是成人之父」。弗洛伊德認為人格五歲就定型了,之後很少再發生變化,他認為個體有一個「人格延續中心」,早期人格定型後這個中心就開始發揮作用了,維繫著人格的穩定性。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體現了這一功能。弗洛伊德認為人都是過去事件的囚徒或受害者。


我們舉幾個研究實例看一下這一現象:自閉症的病因很複雜,先後天的因素都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自閉症,心理學研究表明,有一種人為因素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自閉症特徵,這一因素就是早期的母愛喪失。一些缺少母愛的孩子在成年後會存在社會交往困難及親密關係障礙。在注意力缺損多動症上也發現了類似的問題,家長教育方式不一致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多動症的反應特徵。


另一項調查了 714 名抑鬱症患者,發現在他們的人生早期,父母與他們的關係是敵意的、忽視的、分離的和拒絕的。上述研究都顯示出不良家庭教養對孩子人生髮展的不利影響。客體關係學派的代表人物克哈特指出:「一個人不能在沒有氧氣的空氣中生存,更無法在沒有親情的心理環境中生存。導致人類自我毀滅的原因是,生活在冰冷、毫無人性的冷漠、沒有親情的世界裡,人最懼怕的不是生理死亡,而是生活在人性無存的世界中。」


第三個問題:如何消減童年的負面影響?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內查看


我覺得童年生活對人生還是有很大影響的,童年是人在無意識模仿,開始構建自己小小世界的第一部,很多構架在這個時候基本上大致模型已經形成,也就是最基本的性格,很多對世界的看法,一些下意識的習慣,面對一些事情採取的方法,很多年過後,依然不會改變多少,我覺得這就是家族的傳承,通過言行來潛移默化。就我自身而言,我的家庭在我從小有記憶的那一刻開始,爸爸媽媽就不在身邊,媽媽發生家庭吵架,一怒之下會娘家後再嫁,爸爸見挽回無望後,一怒之下跑去廣州。所以,從小我算是我奶奶一手帶大,我奶奶算是個很了不起的女性,她的一生在我看來也是傳奇,這裡不提,但我奶奶是個大大咧咧的女漢子型,這就體現了她撫養的子孫有如下特點,我和我叔叔,相差十歲,基本上被她帶的時間比較久,一是,我們都特別懶散,東西喜歡隨便扔,想起來,翻很久也翻不到,基本上性格很溫和,為人有點小聰明,心胸開闊,某方面就是男孩子性格,有時候發怒也很簡單粗暴。

雖然童年沒有父母的陪伴,但我從小就覺得和奶奶生活在一起非常正常自然,沒人教我感情上的細膩區別,我學我叔叔,對女孩子一向處於保護者方向,有時下意識就會開啟自黑模式,只願博得紅顏一笑。對於家裡人,大家都很隨便,因此,我性子一向真的很純,沒有任何裝飾,導致大學後室友一直問我是不是女生,沒有一點矜持,主要是動作太豪放,但我已經習慣無拘束,要突然約束,還是需要自我暗示才可以。童年感情給予的缺失,一方面讓我對感情方面得與失並不太在意,比如我只黏在我身邊的朋友,一旦你離開我的視線,再好的朋友,我也會很少聯繫問候,不知道要講什麼,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的性子簡單,到現在我要大學畢業了,初中好友說我和那個時候沒什麼變化,而我自己也有點感覺,有時候,性格,很多缺陷都能察覺,但真正想要去彌補,卻還是無從下手。


小時候,我覺得不幸福的時刻可能比幸福的時刻要多,我遇到的同學,某些老師,甚至是親戚,很多都會欺負我,說我壞話,也許我真的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是有時候,一些明明我沒有做錯的事情,都會莫名被人說我,罵我。關於親戚對我不好的事,我只敢跟媽媽說,但是媽媽跟我說不要告訴爸爸爺爺奶奶,很多時候,媽媽不在身邊,只能自己一個人忍著委屈,自己掉眼淚。很多時候,我甚至想不明白,我自己沒有做錯事為什麼別人還是會欺負我。我變得很敏感,提心弔膽小心翼翼,不太敢跟陌生人說話的,也很害怕同學不跟我玩,或者欺負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太軟弱太好欺負還是跟她們五行相剋。

上大學後,那種自由的氛圍,老師要聽我們講自己的想法,我就很膽小,完全不敢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會在意老師怎麼看,會不會我想的是不好的呢?所以就算我有一個好的想法,我也經常退而求其次,說一個很平庸但保險的想法出來,或者我會糾結老師怎麼看我。我想,老師應該覺得,我不是個有靈氣的學生吧,因為我看得出來他們的表情和反應。我自己也很自卑,覺得自己很差勁。

到了出來工作以後,我是美術生,在公司里畫畫,同事都人挺好的,他們會贊我畫得好。雖然我自己覺得不算畫的特別好。但是我會感到受寵若驚,而且,客戶也認同這些畫。我才漸漸意識到,其實自己可能過分在意他人的眼光了,自己可能並不是那麼差。我才慢慢放開膽子,學著自信一些。

我平時對朋友都是脾氣很好的,也很隨和,不會做些讓人不舒服的事吧。現在我身邊的朋友人都很好,我覺得我應該從小時候的噩夢中活過來了。我開始告訴自己不要太慫,我就多練習跟陌生人聊天,交流,真的慢慢的我就沒那麼慫了。

後來我辭職做自由職業,算是偏向藝術類的,自己創作吧,迷茫了很久,我發現,我更需要尋找到自我,從前那個不敢吐露自己想法的我要慢慢變成堅持自己想法的我。堅持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也開始有人認同我了,我越來越找到我自己了,我覺得,未來會越來越好的!

第一次說這麼大段話……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童年生活對性格影響特別的大,我的觀察是:童年幸福的人,一般心胸更開闊,更自信,更有主見一點。

童年沒那麼幸福的甚至過得不好的,可能性格會比較內向,敏感,想得比較多,比較在意其他人的看法,也許會容易鑽牛角尖。(例如我,哈哈,但是我覺得自己可以發現自己的問題的,是可以通過一些鍛煉去改善的,我自己算是心態調整比較快的人了。)


是的,性格決定了改變好難,你需要強迫自己做常人覺得很自然的一件事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心理 | 自卑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