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死亡和機器人》關於第十四集 智麻藍 為什麼在某些人眼裡就變成了「負能量」?
我覺得第十四集反而是這部劇唯一有深度的一集,其他幾集大多數都像是湊數的,為什麼在某些人眼裡就變成了「負能量」「佛系」「反智」了呢?可能對這種被成功學洗腦的人眼裡打掃池子就是下等人的工作,藝術家就應該高高在上,對自我的探索和返璞歸真在這種人眼裡就變成了「不上進」和安於「滿足低級趣味」,多麼病態的人,多麼病態的思想,我覺得這部劇在結構上和《公民凱恩》的「玫瑰花蕾」有異曲同工之妙,片子只是傳達一種思想,引導觀眾思考,而思想獃滯偏激的人往往只能得到負面淺薄的理解
談談我對《愛,死亡和機器人》中,最令我沉醉的14.《齊馬·藍的作品》(Zima Blue)的看法。
在Zima Blue這部短片中,最能讓我引起共鳴的有兩個情節
其一
作為一名曾經學習過繪畫的學生來說,Zima Blue放下畫筆的那一刻,或者說在他試圖從新認識自己與自己身處的宇宙時,Zima Blue最為一名單純的畫者的生涯隨即便結束了。
在這裡Zima Blue的內心映射的是最為一名畫者,當他不在刻意的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時,不在陶醉在畫面的和諧與美好時,最為純粹的問題在Zima Blue的腦中應運而生了。
「我是什麼」?
在這之後的相當的一段時間裡,Zima Blue變更了藝術的表達方式,轉而進行大面積的噴繪壁畫創做,試圖重現宇宙的浩瀚與廣闊,而這一階段幾乎耗費了一個藝術家的一生來完成。
在一顆名為哈爾科夫八號的行星上,Zima Blue接受了身體改造,即在不穿防護服的情況下也能忍受極端環境,眼睛能夠看到任何的以知光譜,Zima Blue不在呼吸氧氣,並且身體被加壓的聚合物所替代,於是它隻身向宇宙交流試圖得到結論。
在這裡Zima Blue所代表的是藝術家必須經過的兩個過程之一,一個是材料與形式的探索,還有的是經歷一個「創傷期」。 當我們明白形式與材料只不過的藝術家的思想的載體的時候,換句話說,世界上沒有藝術品只有藝術家時,我們就踏出了感知世界的第一步,而「創傷期」對於一個具有獨立創造力的人來說是必需經的過程,而對藝術家更是如此,而Zima Blue第一眼看到的Zima Blue則是貫穿了Zima Blue的一生與結束。
在經過長途跋涉的探索後,Zima Blue似乎得到了答案。 因為在某一天中,一件作品中出現了一個藍色正方形,而這只是個開始......
TAG:美劇 | 機器人 | Netflix | 思想 | 愛,死亡和機器人動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