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小女孩雯雯(化名),因為吃了浸泡了兩天兩夜的黑木耳中毒,導致全身多臟器功能衰竭,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ICU搶救了一個多星期,全身血液置換了4次,依然沒能醒過來,目前生命垂危。
8月9日上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湖濱院區的綜合ICU里,雯雯插著呼吸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她的床頭,擺放著一個紫色的冰雪公主玩偶,這是她之前心心念念了很久的禮物。兩天前,雯雯媽媽委託ICU護士,將女兒夢寐以求的禮物放在床頭,盼望她醒來後能第一時間看到。可惜的是,女兒可能再也醒不過來了。
黑木耳泡在水裡兩天兩夜
一家三口食用後中毒入院
雯雯家在浙江農村,家中還有一個弟弟。7月28日那天,姐弟倆和媽媽三人,不約而同地出現了腹痛、噁心、嘔吐、頭暈目眩等癥狀。
莫非吃壞東西了?媽媽趕緊帶著雯雯和弟弟,到當地一家醫院就診。到了醫院檢查後發現,三人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傷。結合三人的癥狀以及檢查結果,當地醫生初步懷疑是食物中毒引起的不良反應。
醫生仔細詢問了雯雯媽媽前一天吃了哪些食物,最終把懷疑目標集中在那盤涼拌黑木耳上。
原來,前一天(7月27日)中午,雯雯和媽媽、弟弟三人在家吃飯,其中一道菜是涼拌黑木耳。據了解,黑木耳兩天前就泡在水裡,整整兩天兩夜。
三人當中,媽媽吃得最多,其次是雯雯。弟弟因為不太喜歡吃黑木耳,只吃了幾口,後來到了醫院又吐出來一些,所以弟弟的癥狀最輕,經過對症處理,已經脫離了危險。但雯雯和媽媽就嚴重得多了,她們全身黃疸升高,肝功能嚴重受損。尤其是雯雯,很快發展為肝功能衰竭,其他臟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人已經昏迷不醒。
7歲女兒多臟器衰竭
全身血液換了4次依然生命垂危
由於病情危重,當地醫院建議雯雯和媽媽轉到上級醫院。7月31日,媽媽被送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救治;當天傍晚5點左右,雯雯轉入浙大兒院湖濱院區綜合ICU治療。
浙大兒院重症監護室副主任葉盛介紹,雯雯來的時候是昏迷狀態,肝功能檢查結果顯示,她的谷丙轉氨酶指標接近5000U/L(正常值小於50U/L),超出正常值將近100倍,還有嚴重的黃疸。更棘手的是,除了肝功能衰竭,雯雯同時伴有呼吸系統、血液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的衰竭。
考慮到雯雯發病前一天吃了涼拌黑木耳,再結合她發病過程和臨床癥狀,葉盛副主任推斷,雯雯可能是因為攝入了黑木耳所攜帶的椰毒假單胞菌,引起急性中毒反應。
果不其然,昨天早上,浙江省疾控中心給出的檢測結果顯示,雯雯的血液樣本里發現米酵菌酸毒素,這種毒素是由椰毒假單胞菌產生的,證實了此前的推斷。
為了儘可能挽救雯雯的生命,從7月31日到8月8日,綜合ICU總共為雯雯做了4次血漿置換,每次1500毫升新鮮血漿換入雯雯體內,相當於全身血液換了4遍。同時實施連續血液凈化治療,並進行對症支持治療,儘可能清除毒素。
儘管如此,雯雯的病情依然危重。通常情況下,如果患者有4個臟器功能衰竭,死亡率就接近100%了。雯雯同時伴有5個臟器衰竭,搶救回來的機會非常渺茫。
為什麼黑木耳會變成「毒藥」?
黑木耳是家裡最常見的一種食材,可以炒菜、燉肉,也可以作為包子或餃子的餡料。尤其到了夏天,涼拌黑木耳是一道清爽解暑的菜品。
有醫學研究者專門做過「米酵菌酸」致死量的研究。通過動物實驗的數據表明,小鼠的致死量約為3毫克每公斤體重。但目前醫學上還沒有關於人體攝入「米酵菌酸」的致死量研究數據。
臭米面、玉米面、木耳
這三種食物處理不當易產生毒素
除了常見的黑木耳,還有哪些食材可能含有這種致命的毒素?
葉盛副主任介紹,目前已知的有三種常見食物,如果儲存處理不當,就可能會滋生「椰毒假單胞菌」,產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
1、臭米面。這是北方地區多見的一種食物。臭米面是將玉米、小米等粗糧用水浸泡發酵製成,風乾後製成粉末,作為麵條、烙餅等麵食的材料。
2、玉米面。玉米面的原材料是玉米粗糧,不少追求健康飲食的市民,會選用玉米面為材料製成的麵食。玉米面如果儲存不當,受潮發霉後,也會產生致命的「米酵菌酸」毒素。
3、泡發時間過長的木耳,包括黑木耳和白木耳(銀耳)。尤其是鮮銀耳,據相關資料顯示,在我國,椰毒假單胞菌污染率最高的食物就是鮮銀耳。
目前市面上很多地方都可以買到鮮木耳,市民在購買時要慎重,如果鮮木耳已經有腐敗跡象,比如發黏、流水、有異味等,千萬不要購買。
如果不幸中毒
會有什麼癥狀
「米酵菌酸」毒素的中毒潛伏期一般為1-3天,多數為半天到一天。患者初期僅有噁心、嘔吐、腹瀉、頭暈、全身無力等癥狀,隨著病情加重,可能出現黃疸、肝功能衰竭、意識不清、休克昏迷等嚴重癥狀,輕者1-3天自行康復,重者可能在2-4天內死亡。
葉盛副主任提醒,如果吃了木耳後感覺到身體不適,應儘快到醫療機構就診,並及時將之前的飲食情況告知醫生。
(微信公眾號:安心港)
TAG:健康 | 木耳 | 人體器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