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和其他心理方面的缺陷和原生家庭環境有直接的關係?
我的童年過的很不快樂,我認為這跟我小時候家裡的環境和氛圍有直接的關係。小時候家裡總是吵架,父母經常鬧離婚,媽媽和奶奶相處不好,我的童年過的簡直可以用動蕩不安來形容,媽媽很強勢,其實我不是特別了解她,她又很獨斷專行,遇見什麼事總是嚷嚷,我已經算是比較聽話的孩子了,可她總是經常吵我,數落我,學習成績不好也經常數落,看個電視也不能開心的看,但我知道,她很愛我,只是她的方式不好,她的失敗教育方式直接導致我成長為一個特別內向、特別自卑的人,以至於過了多年後的現在(我也做了媽媽),我和母親的相處也不是特別順利,雖然她不吵我了,但我們意見經常不統一,她現在又把當年教訓我的那一套用在了我弟孩子的身上,我看著很是心疼,不想我的侄子深受其害,但我阻止不了她……雖然我的母親上過學,接受過文化知識教育,但我認為,她真的不懂什麼叫教育……我現在也做了媽媽,我真的要把我全部的愛都給我的孩子,為了孩子,我也要努力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不吼不凶是最基本的,要讓孩子快快樂樂的成長……
性格和其他心理方面的缺陷與成長環境有直接關係。
尤其是嬰幼兒時期乃至兒童時期。俗話說三歲看老,就是如此。
三字經有言:人性本善。荀子又持觀點曰性本惡。貌似兩點相悖,其實不然。
話要聽全,三字經里所說是: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而荀子所說的惡,乃是「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
兩個觀點看似不同,實際都是在強調後天,教養積習的影響。
其實從一個看爛的韓劇《藍色生死戀》中就可以發現,富裕良好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的恩熙,和憋屈在不安貧窮暴躁的母親哥哥下長成的崔芯愛。DNA決定了兩人的天賦,後天卻決定了兩人的性格。即使在後來兩人回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一無所有的恩熙卻依然溫柔善良不計得失,原本擁有一切的芯愛則患得患失,急躁不安。
如果媽媽當時回頭看一眼也許一切都會不一樣
題主所說的原生家庭,原生的話,是指最初的,也就意孩子的嬰幼兒時期、兒童時期,家庭則是指生活環境。所以我贊同題主的觀點,對於題主這種渴望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良好且充滿愛的家庭環境非常贊同。
但良好的成長環境又是怎樣的呢?我想大概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穩定。成長環境的幾個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點我想就是穩定,尤其是嬰兒時期。媽媽的肚子里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人會說胎教很重要,孕期的媽媽一定要被好好的對待。杜絕一切聒噪和傷害。其實就是說要穩定,胎教音樂也一般以舒緩的音樂為主。成長期間也是如此,孩子怕生,和哭鬧(最初的哭鬧)都是因為對陌生環境的不安與擔憂。所以一個安靜富足的成長環境尤為重要。
2. 自由。再長大一點的時候孩子開始攀爬、觸摸、啃咬。這時候已經脫離了父母的掌控範圍。愛子心切的寶媽寶爸們容易,謹小慎微,保護過度。要知道,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龍生九子而不同。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自我生命的延續,把自己的願望期望強加給孩子,這是一種禁錮。無異於給一個天生愛自由的李白,扣上了鐐銬子。
3. 干預。過慧易夭,慧極必傷,過猶不及。過多的自由容易是孩子完全脫離掌控,你不知道他在哪裡,接觸了什麼樣的人,收到了什麼樣的啟發與指引。所以在適當情況下進行干預,即為教。
教養教養。目前,我認為只要能做到以上三點已經是極好的了。
2018.9.17
今天看到周懟人的一個句話,「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儘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再認同不過了補充在這裡。
話說前兩天看到朋友圈的一個大哥在教孩子的有感,順便說幾個大家普遍在教育中容易犯的錯誤吧:
1.急躁。所有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學習。在一個成人的角度面對孩子無厘頭的腦洞,好動好奇的小朋友切記急躁,站在小朋友的角度思考問題。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達自己的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