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倫理】科技研發行為準則:搭建科技與倫理間的平衡木

科技研發行為準則:搭建科技與倫理間的平衡木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12/2/3

  「如果因為風險被極端放大而影響了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發展,將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幻想中的納米機器人在人體內抓取病毒。

  科學技術本身就是探索真理的過程,因此發展科技與規避風險在很多時候是一種兩難。

  今年,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將制定《轉基因和納米技術研發行為準則》,目前已開始廣泛徵求意見。準則本身不是束縛,而是一項指南,目的在於引導相關科學家在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中恪守一定的準則和規範。

  每年的10月,是在校研究生做開題報告的日子,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研究生們照例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集中彙報自己未來的研究課題。

  有同學剛完成彙報,緊張地準備接受老師們的提問。「這個納米顆粒的毒性怎麼樣?」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陳春英問。學生愣了一下,「還行吧,沒有明確的說明,不過國際上有很多人都在做」。

  「確實是很有意思的研究,就是不了解能不能最終應用……」陳春英陷入思考。

  這是發生在納米科研探索最前端的小片段,其背後隱射的卻是科技倫理問題的大話題。

  對很多從事著前沿科研的科技工作者來說,陳春英的困惑很常見。要速度,還是要安全?科技和倫理之間的平衡該如何權衡?這是遊離於科技和倫理之間的複雜話題。

  本報記者獲悉,由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發起制定的《轉基因和納米技術研發行為準則》仍在制定中,今年開始將廣泛徵求意見。

  此次行為準則起草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準則本身不是束縛,而是一項指南,其目的在於引導相關科學家在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中恪守一定的準則和規範。

  謹防「蝴蝶效應」

  科學研究,尤其是前沿科技的研究,很有可能成為「蝴蝶效應」的起點。

  石棉的應用就是例證。由於優良的性質,工業界在徹底研究清楚石棉的性質前就過早地對其進行了開發和應用。石棉被廣泛應用於防火、保溫等工業領域。後來石棉纖維被證實具有致癌性,導致了「石棉危機」。

  對於轉基因的詬病已經充斥了網路,10年來,公眾的各種或對或錯的解讀並沒有得到最終的定論,由於各種阻力,當年如火如荼的轉基因研究也因此飽受質疑,甚至已經影響到轉基因技術的正常發展。

  科學技術本身就是探索真理的過程,因此發展科技與規避風險在很多時候成為兩難的選擇。

  對此,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副主任趙宇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任何一種新興的科學技術,都存在不確定性和技術風險的問題。通常的規律是:越是高技術越是有風險,越是低技術風險也就越低。比如,汽車就比步行的風險高很多。

  以納米技術為例,作為一種新興的科學技術,人們擔心其風險問題,這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必然的過程和正常的階段。

  「但如果認為只有最新前沿的技術才有風險問題,那就是不了解科學技術本身的特質。所有科學技術都具有兩面性。」趙宇亮指出。

  他進一步分析指出:「很多傳統技術由於經過漫長的過程和風險論證,隨著其風險的研究,安全標準和行為規範的制定,風險管理體系以及人們掌握的安全使用的知識等已經比較完善,風險在逐漸降低。」

  「僅僅因為存在的風險性而放棄一項技術,從科學的角度是說不通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林敏對記者表示,「如果因為轉基因技術的風險被極端放大而影響了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發展,那實在是太可惜了,而且肯定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在日前舉辦的一次關於科技倫理的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共同呼籲,當前科學倫理已不限於道德討論與限制的層面,還應進入國家和社會制度層面。科學倫理牽涉許多公共政策問題,一旦形成某項政策,將影響相關領域的活動與發展。

  科學家的道德意識和倫理覺醒至關重要。科學家必須負責任地從事研究,合理預見並減輕潛在風險或不利影響,同時向公眾解說。

  為此,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真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科學家在科研當中首先要關注科技倫理問題,同時應該制定相應的行業約束機制,此外更為重要的一點在於,需要通過科學傳播來告訴公眾事實與真相。

  約束亦保護

  當科學研究變成一種職業時,這就需要有一種行為準則來規範和保護科學家的行為。這亦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業內的學者已不再願意談轉基因的話題。「說不清、道不明,有的時候甚至會被扣上和某利益群體相瓜葛的『帽子』。」一位業內專家對《中國科學報》記者感嘆。

  在轉基因監管原則方面,歐盟出台了「預防法則」,他們的原則是,「當人類活動有可能導致道德上無法接受,在科學上雖不能確定但似乎可能的損害時,就應該採取行動以避免或減小這種損害」。美國出台了「實質等同原則」,其立場是「轉基因產品在物質成分上同傳統作物沒有區別,因而對轉基因的監管措施不應與傳統作物有異」。而我國卻沒有明確的監管原則。

  準則的制定或是第一步。

  由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發起制定的《轉基因和納米技術研發行為準則》正在制定中。據悉,此次行為準則是國內第一次從科學共同體的角度來制定一個行為準則,以規範研究機構的相關科學研究,同時也為其他機構,包括企業和私立的研發機構提供指導。

  作為此次行為準則起草的負責人,李真真透露,此次準則的落腳點將側重於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從科學家的社會責任的角度來講,科學家在進行技術轉移、科學傳播、參與決策時都負有相應的責任。在技術轉移以及技術傳播的過程中,有必要將某項技術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告訴公眾。在參與科學決策的時候,要做誠實的社會公眾利益的代理人。」

  不過,準則首先是作為一種行為規範,更多的是具有指導意義,並不具有法律效力。

  縱觀國際,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在本世紀初就建立了多個轉基因技術專門法案。在美國,一個轉基因作物因其所帶轉基因的性質及最終產物的不同,須接受不同執法機構的監管。而我國迄今尚未對此專門立法。

  對此,有學者建議,在面對科學技術帶來的複雜問題時,不一定能夠對其形成足夠的約束力,因此不但需要有相關的準則,還應賦予這些準則應有的法律地位。

  對科研而言,約束本身同時又是種保護。當某種技術的兩面性可以清楚地被認識到時,往往比較容易對其進行預防和控制。就像X射線,當人們意識到它的危害時,加以預防,同時還能夠將其高效地應用於醫學和治療中。

  在納米安全性研究上,中國已先行一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曾在2004年召開的納米安全性香山科學會議上表示:「納米技術有可能是第一個在其產生負面效應之前就進行認真研究和廣泛重視的一個新興的科學技術。」

  「現有的很多科學技術都是『先發展後治理』,比如環境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等都是這個發展模式的結果。這已經使我們的生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趙宇亮期許,如果納米科技真正能夠實現上述期望,那將會是人類科學文明的一大進步。

  非科學因素的尷尬

  在接受採訪時,許多科學家都指出,在我國,技術的風險高於其他發達國家,面臨著非科學因素的尷尬。

  科學技術的普及是困境之一。

  在接受記者採訪過程中,林敏接到了美國大使館教育處打來的電話,他們希望能夠藉助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技術背景,共同推動轉基因研究的相關科學普及工作。

  近年來,為了引導公眾客觀、科學地認識轉基因問題,林敏及其科研團隊通過寫文章、出版科普圖書等方式,做了很多科普工作。

  在林敏看來,之所以花精力做這些事情,主要是為了讓諸如大學生、媒體工作者等有一定背景知識的人去真正了解和認識轉基因問題。

  「有些人甚至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卻在進行著反轉基因的宣傳。」一位生物技術科研工作者無奈地對本報記者感嘆。

  而讓趙宇亮擔心的是,由於我國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程度還不夠,人們還很難用歐美髮達國家的態度和科學素養來認識科學技術的優缺點。這意味著科學研究和倫理道德之間的這種碰撞在中國有時可能發生扭曲。

  李真真表示,和中國科學家相比,國外的科學家反而很願意進行科普傳播。一方面這是科學共同體的一個傳統,是向社會彙報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是國外的科學家有制度壓力,他們需要通過科普傳播來面對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議員,並通過他們去爭取國家財政的投入。

  媒體導向性的誤差,是誤區之二。

  李真真表示,不得不指出的是,由於中國媒體自身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讓科學家很害怕和媒體打交道。「科學家說的某一句話可能就會被媒體斷章取義地放大,有時候為了吸引讀者還會起極不負責任的標題。」

  對此,趙宇亮亦指出,媒體導向常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現象。同時,懂科學而去寫科普文章的人又很少。「對科研工作者來說,因為生存和競爭的壓力,他們寫科學論文、寫經費申請書、寫課題總結彙報的時間都不夠,很難有時間貢獻給科普。」

  此外,現實的國情使我國的技術風險高於其他發達國家。

  趙宇亮指出,以頻繁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為例,其實很多不是科學技術本身造成的,而是由於監管體系不健全、風險管理體系缺位、安全意識薄弱、行業自律性差等非科學本質因素導致的。

  亦有從事轉基因研究的學者對本報記者指出,政府的公信力問題是當前轉基因在中國存在認知困境的原因之一。在美國,當有輿論掀起轉基因安全事件時,就會有農業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單位共同研究和分析事件的非科學性,最後由專門的科學機構出來闢謠。而在中國,當有政府部門出面解釋時,公眾反而會更加質疑其正確性。

  如何有效地與大眾進行客觀而冷靜的科技信息交流?如何克服大眾擁有的科學技術知識和信息不對稱的現實難題?趙宇亮認為,「在中國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努力和更多的智慧才行」。

  具體而言,首先需要具有正確判斷科學技術兩面性的知識素養。這依賴於科普的發展和社會教育體系的完善。而中國的應試教育體系,使人們養成了功利性很強的學習知識的思維習慣:只學習考試要考的內容,只學習自己科研課題中用得著的內容,這也是科學知識在中國難以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

  趙宇亮建議,在大眾科普領域,政府還應該大有作為。支持一批有志於從事科普工作的網路、媒體、團體或個人,開展大眾科普工作。此外,中國有很大的退休科研人員群體,能否把他們組織起來,讓他們在對公眾科普上繼續發揮力量,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只有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才能實現民族復興,同時,我們必須客觀冷靜地把相應的社會風險降到最低,才能保證科學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兩者相輔才成,並不矛盾。」趙宇亮呼籲。

  納米技術應用

  在紡織和化纖製品中添迦納米微粒,可以除味殺菌,加入少量金屬納米微粒還可消除靜電。

  納米食品具有促進健康、延緩衰老等功能。利用納米粉末,可以使廢水變成飲用水。

  含有納米微粒的建築材料,還可以吸收對人體有害的紫外線。納米牆面塗料的耐洗刷性可提高10倍。

  納米陶瓷有望成為汽車、輪船、飛機等發動機部件的理想材料。

引用:科技研發行為準則:搭建科技與倫理間的平衡木_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18.7.23)

推薦閱讀:

TAG:倫理 | 科技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