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醫藥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經驗
作者: 龍瀅任1 龍運光1 龍彥合1 陳濤2
單位:1.黔東南天晶康復民族醫院龍運光名老中醫工作室
2.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血液科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為現代醫學病名,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獲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減少、骨髓巨核細胞正常或增多,以及缺乏任何原因為特徵。臨床表現為散在的皮膚出血點及其他較輕的出血癥狀,如鼻衄、牙齦出血等。紫癜及淤斑可出現在任何部位的皮膚或黏膜,但常見於下肢及上肢遠端。ITP在育齡期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其他年齡階段男女比例無差別。成人典型病例一般隱匿起病病,病前無明顯的病毒感染或其他疾病史,病程多為慢性過程。兒童ITP一般為自限性,約80%的患兒在6個月內自發緩解。
根據臨床表現分析,歸屬於侗族醫藥中「痧症」的範疇,痧,侗醫稱之為「瘕」、「瘕麻」等,臨床癥狀為頭昏腦脹、胸腹煩悶、甚或絞痛、噁心嘔吐、睏倦乏力、全身脹痛、嚴重者胸背四肢發出痧點,甚至昏迷、或寒或熱,時有脹痛,口唇青紫、甲床發白或青紫等癥狀。該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病,尤以夏秋季多發。
痧症的發病原因多數由於素體虛弱或久病體虛,受到外來痧毒、暑濕、熱毒、氣毒或飲食失節損傷腸胃而發為痧症。
在侗族民間有「百病從痧起」之說,侗醫在診病時,把改善痧症癥狀定位治療目標,根據患者病史結合臨床癥狀綜合分析辨病(症)立證,以「內則調之、外則疏之、血則合之、氣則理之、冷則溫之、燙則涼之、強則瀉之、弱則補之、玄則驅之、象則克之」的治療法則提出個性化的治療。對於治療內傷久病或體質虛弱的痧症,主要有內服藥物法和外用藥敷法、塗擦法,以及葯浴法、熏蒸法、滾蛋法等。
1.內服藥物法中又有補法、合法、清法、理法等具體應用。
(1)發作紫癜偏熱的患者,方葯及用法:水牛角、紫草、教翁邑(侗藥名)、教蓋盼(侗藥名)、病烈打(侗藥名)、玄參、生地、登拜映(侗藥名)、教鬧(侗藥名)等。日一劑,水煎分三次服,連服十劑。觀察紫癜發作情況,若有改善並未好完全,可月經後再服十劑,以此類推,直至癥狀完全改善可停葯。
(2)發作紫癜偏寒的患者,方葯及用法:淫羊藿、肉桂、還魂草、靠霸(侗藥名)、罵告奪(侗藥名)、忍冬藤、大血藤、罵蓋窩(侗藥名)、教翁邑(侗藥名)等。日一劑,水煎分三次服,連服十劑。觀察紫癜發作情況,若有改善並未好完全,可月經後再服十劑,以此類推,直至癥狀完全改善可停葯。
(3)發作紫癜體虛的患者,方葯及用法:美門陽雀(侗藥名)、白朮、白扁豆、赤小豆、門索亞(侗藥名)、門嫩(侗藥名)、門地賢(侗藥名)、當歸紫草、水牛角、山烏龜、教翁邑(侗藥名)、教蓋盼(侗藥名)等。日一劑,水煎分三次服,連服十劑。觀察紫癜發作情況,若有改善並未好完全,可月經後再服十劑,以此類推,直至癥狀完全改善可停葯。
2.外用藥敷法主要是用新鮮藥物搗汁外敷或藥物干品打粉調酒外敷。
常用方葯:教翁邑(侗藥名)、教忍冬(侗藥名)、教寧仙(侗藥名)、一枝蒿、馬蘭、六月雪、土茯苓、酸湯桿、十大功勞等,用新鮮藥物搗汁外敷紫癜處或用上述藥物干品打粉調酒後外敷紫癜處。
以上方法及論述乃是龍運光主任醫師及傳承人龍瀅任醫師、龍彥合、陳濤醫師深入侗鄉調查收集整理並長期運用於臨床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僅供參考,如有不妥請指出。
推薦閱讀:
TAG: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