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淋巴瘤、淋巴瘤早期治療緩解率有多少

一般而言,淋巴瘤的起病較為隱匿,發生於淋巴結內的淋巴瘤通常以「無痛性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臨床表現,可伴有一些非特異性的全身癥狀,如發熱、盜汗、消瘦以及瘙癢等。而淋巴結外的淋巴瘤幾乎可以發生於除毛髮和指甲之外的任何部位,如眼部、胃腸道、中樞神經系統、縱隔以及子宮等處,其臨床癥狀則更為多變,通常與受累部位有關,為正常組織受壓、浸潤或炎症而引起。例如,胃部的淋巴瘤可能與胃炎的表現完全相同。

門診經常有患者因淋巴結腫大就診,但大多數患者並非淋巴瘤,這是因為淋巴結是人體防禦屏障之一,淋巴結腫大最常見的原因是周邊存在感染,例如患有咽炎時,淋巴結則負責清除病原體,這種情況下淋巴結通常會腫大、疼痛或按壓痛。真正的淋巴瘤引起的淋巴結腫大通常不伴隨周圍組織的感染,沒有痛感,並且隨時間的延長,不但不會縮小,反而會呈現進行性地增大。

淋巴瘤並非不治之症

淋巴瘤雖是惡性腫瘤,但並非不治之症。淋巴瘤是異質性很強的一組疾病,可分為70多個亞型。某些亞型的疾病進展緩慢,被稱為「惰性淋巴瘤」,由於惰性淋巴瘤進展極為緩慢,故在早期甚至不需要治療,患者可以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情況下長期帶瘤生存,與正常人生活無異。

此外,在進展較快的「侵襲性淋巴瘤」中,有一類亞型稱為「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在2000年左右,由於利妥昔單抗的問世,該亞型的淋巴瘤治癒率已經被提高到60~70%,被WHO組織劃歸為「可治癒性癌症」。幸運的是,該亞型也是B細胞淋巴瘤中發病率最高的淋巴瘤,約佔30-40%。

淋巴瘤診斷需要一體化

淋巴瘤存在70多個亞型,業內公認淋巴瘤的診斷是所有病理診斷中難度最大的。因為在如此多的亞型中精確到某一個具體的類型,不僅需要紮實深厚的知識基礎,還需要結合病理的表型及分子特點,而不僅僅是形態學可以單獨完成的任務。

準確的淋巴瘤診斷既需要多種技術手段聯合應用,也需要良好的標本取材和患者配合。國內淋巴瘤診斷領域存在的最大問題有兩個:一個是「拖」,另一個是「錯」。所謂「拖」,就是診斷不夠及時、診斷周期過長。這是因為淋巴瘤診斷較其它疾病更為困難,可能需要重複取標本或反覆進行會診。所謂「錯」,則是因為淋巴瘤診斷其實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內容,需要專門從事淋巴瘤病理的病理醫生進行診斷,而我國病理醫生缺口非常大,無法滿足細分專科的條件。

目前在國外,血液學病理的塗片、流式檢測、分子及病理診斷均為一體化的,但在國內,這些內容分屬不同科室完成,信息整合困難,且報告時間不一致,對臨床診斷及治療造成了很多困擾。所以,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在促進淋巴瘤診斷一體化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淋巴瘤治療方式多樣、新型療法層出不窮

當前淋巴瘤的治療方法非常多,既有傳統療法如化療、放療,也有新型療法如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SCT)、免疫治療、CAR-T治療等。

化療仍然是目前淋巴瘤治療的基礎,常用的化療方案有:應用於霍奇金淋巴瘤的ABVD方案/BEACOPP方案、應用於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R-CHOP方案等。在化療的基礎上,加用不同的療法,淋巴瘤的生存比單純化療時代獲得了很大的提升。例如利妥昔單抗,靶向作用於CD20陽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開創了免疫靶向治療的新時代。

其他的免疫治療亦層出不窮,例如PD-1/PD-L1抑製劑、CD30單抗Brentuxiamb Vedotin等,均在淋巴瘤的臨床研究中取得的令人振奮的療效。此外,CAR-T療法作為近幾年新興的細胞治療,為複發/難治淋巴瘤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有望在以後成為淋巴瘤治療的主流療法。

在經濟方面,既往利妥昔單抗為自費葯,一個療程需2萬餘元,一般需接受6個療程,因此很多人由於自身經濟原因被迫放棄使用。但2017年以來,利妥昔單抗已進入醫保,不僅葯價較前明顯下降,報銷比例也很高,大部分患者都能夠使用,得以享受現代醫學發展帶來的福利。淋巴瘤免費用藥臨床招募中,詳情來源微信公眾號:ai幫幫,轉載請註明

推薦閱讀:

TAG:淋巴瘤 | 腫瘤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