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都挺過去就好了

提示:本文圍繞電視劇《都挺好》中的人物來寫,涉及劇透,不想被劇透的朋友可以看了電視劇後再來看文章。

這些天看了近期很火的電視劇《都挺好》,是一部關於原生家庭矛盾與自我救贖的家庭倫理劇,看了幾集後覺得不過癮,又把原小說翻出來看完了。電視劇的劇情與小說有一定出入,人物塑造也不太一樣,不過目前來看整體劇情應該差不太多。

該劇從蘇家母親的突然離世說起,父親的安置問題打破了三個子女的平靜生活,引出了一家人的種種矛盾和愛恨情仇。去世的蘇母性格強勢、重男輕女,一直是蘇家的主心骨。蘇母去世後,原本窩囊無擔當的蘇父「翻身農奴把歌唱」,變成極度依賴子女、自私又小氣的任性老「小孩」。已在美國安家的長子蘇明哲為了彌補以前對原生家庭的忽視,一心想挑起家庭重擔,但愚孝又愛面子的他心有餘而力不足。二兒子蘇明成雖能力不強,但從小嘴巴甜受蘇母偏愛,明明得到了蘇家最多經濟支持卻因被慣壞了而不知感恩。三女兒蘇明玉從小要強,由於不受母親待見十八歲起就和家裡斷絕經濟往來,曾發誓與蘇家劃清界限,卻在蘇母去世後不斷被卷進蘇家麻煩的泥沼之中。

該劇因其劇情貼近生活,人物豐富立體,深受觀眾好評,同時也在網上引發了許多關於原生家庭的話題和討論。目前電視劇只放到十幾集,不知道後面的劇情會怎麼發展,但很多網友都表示不希望看到大團圓結局,說千萬別讓他們他們一家人最後和解諒解親情爆發。

從這部劇里能延伸出很多話題可以討論,今天我想先跟大家聊一聊蘇家幾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他們性格形成與原生家庭的關係。

原生家庭是指個人出生、成長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組成。原生家庭是我們所有人都無法逃避的問題,通常來說,原生家庭中,父母(尤其是父母關係)對個人的影響最大、最長久。

先來說說蘇家父母兩人的情況和特點。

蘇母趙美蘭一出場就去世了,關於她的事情只能從蘇家人的回憶中看到部分,因此除了一些典型的性格特徵外,無法分析出太多的人物心理和動機。在書中她不單單是蘇家強勢的「暴君」,也是趙家重男輕女的犧牲品和功利婚姻的受害者,電視劇中目前還只表現了蘇母酷苛待女兒,寵溺兒子的部分,不知道後續會不會有更多劇情來介紹她自身的經歷。但不論她的經歷和動機是怎樣,她最終表現出的重度重男輕女做法是家庭關係中衝突和矛盾的主要來源。

蘇父蘇大強電視劇里的形象比書里要討喜豐滿很多,也更貼近真實。蘇母在世的時候,蘇大強是一個任由老婆使喚來使喚去的窩囊廢,在家裡沒有任何的分量和存在感,被壓抑得很憋屈。蘇母去世後,他開始放飛自我,真實的個性也開始顯現出來。

他極其小氣貪財,蘇母在世時他雖沒有管錢的權利,但孩子們花的每一分錢都要記賬,哪怕是一串糖葫蘆;蘇母去世後他有錢了,生怕孩子們惦記他的錢,只要有物質入賬就開心。他非常自私,只考慮自己的想法,從不會想到孩子們也有自己的苦楚和難處。可能是以前沒人在乎他,現在成為大家關注焦點後就開始各種作妖,把二兒子家弄得烏煙瘴氣,也無形中挑撥了幾個孩子的關係。他自己沒有能力卻虛榮愛面子,年輕時比自己能力比不過別人,老了比孩子能力時開始揚眉吐氣,想著法的在同事朋友間炫耀找存在感。

蘇父在家裡不像一個父親,反而更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沒有獨立意識,自私不成熟。蘇母在世時,老婆是他的母親,蘇母去世後,孩子們是他的母親,似乎他永遠都需要依靠別人生活。蘇家女盛男衰的局面,不是蘇母一個人的強勢造成的,與蘇父的懦弱無能有很大關係,是他讓蘇家變成了「父親缺失」的家庭,因此他也是家庭矛盾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蘇家三個孩子身上,我們能明顯地看到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

大兒子明哲看起來溫良恭謙、明理懂事,但其實他是受傳統家庭觀念影響最大的人。他從小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只要沒有影響到他學習,他從不理會家裡鬧成什麼樣子。他明明看到妹妹處處受到母親不公正的對待,但並沒有覺得這有什麼不對,也從來不會站出來替妹妹說話。在美國生活十幾年,好不容易接受了一點獨立文化的熏陶,但蘇母去世後,馬上就被拉回原形,一心想著要肩負起長子的責任,擔起家庭的重擔,絲毫不考慮對自己小家庭的影響。在對蘇父的贍養問題上,他自己幫不上忙卻也不體會弟弟妹妹的難處和苦楚,只會一味地責備別人沒有做好。失業了無法讓父親來美國導致父親難過弟弟埋怨,卻因為怕丟面子怎麼也不肯說出原因。

蘇明哲的愚孝、沒情商、愛面子都與其家庭環境脫不開干係。因為從小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作為既得利益者男孩子,無形中忽視了妹妹的感受而不自知。作為一路順風順水的學霸哥哥,從小就是弟弟妹妹的榜樣,因此在家人面前也很看重面子。長子的身份則讓他有較高的責任心和控制欲,願意自我犧牲為家庭出力,同時也希望得到權威和尊重。

蘇明成在國外生活十幾年,按理說應該認可和習慣了比較疏離的美國式家庭關係,但每次在原生家庭和自己小家庭利益發生衝突時,他總是想選擇蘇家犧牲小家,說明傳統文化和原生家庭對他的性格和三觀影響極大,他的內心裡還是一個保守傳統的中國長子形象。但總體來說,明哲的性格算比較正常,沒有太大的硬傷。

二兒子明成被網友視為媽寶、啃老族。少年的蘇明成弔兒郎當,不學無術,處處啃老,還欺負妹妹,確實令人討厭,但長大後的蘇明成其實變得正常起來了。他非常疼老婆,是實力寵妻的代言人,對父母也挺好,經常回去陪父母,很會哄母親開心,對父親也很耐心。缺點是情商低不會說話、享樂主義花錢沒節制、易衝動,因此工作之後還不斷要家裡接濟。不但追女朋友、買房、裝修都靠家裡幫助,隔三差五還找母親補貼家用,因此被視為啃老巨嬰。

蘇明成的很多壞習慣其實都是蘇母無節制寵愛造成的。蘇母縱容他欺負妹妹,因此少年時他在妹妹面前囂張跋扈,長大後還對妹妹很不客氣。蘇母總是接濟他,也從不要求他還錢,因此他花錢比較大手大腳,也根本沒意識到自己花了家裡那麼多錢,還以為自己還的比拿的多。

其實明成與父母的關係並沒有很糟糕,比較像現在很多獨身子女家庭的狀態,他的性格也比較像受父母獨寵的家境較好的獨生子女性格。獨生子女一般在花父母錢的時候都比較理所當然,覺得父母的錢就是自己的錢,或者遲早是自己的錢,所以很少會刻意去記自己拿了多少花了多少。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獨生子女都會像蘇明成這樣啃老,只是獨生子女更容易不自覺啃老。劇中大嫂吳非、二嫂朱麗都是獨生女,她們的父母都是付出型不計較的父母,如果真的去計算,會發現她們其實也不自覺也花了家裡不少錢。現代社會房價高、壓力大,有能力的父母幫襯下成年孩子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為了照顧坐月子的吳非,吳非母親提前兩年辦理病退飛去美國,導致每月損失不少退休金,單這一點損失的錢就比蘇明成這些年啃的多。只要孩子不太自私,懂得感恩,這些都不是大問題,年輕時欠父母的錢和愛遲早都是會還的。

但如果獨生子女被寵愛過度,一般會比較依賴父母,不夠獨立,吃不了苦,很容易變成媽寶,啃老的時候也更理所當然。所以,蘇明成的悲劇在於他本身不是獨生子,卻被母親當成獨生子溺愛,形成了被寵壞的獨生子性格。

三女兒蘇明玉是重男輕女的受害者,小時候沒少受母親的冷落和二哥的欺負,但倔強好強的她憑藉自己的努力、才幹和運氣成為了事業成功的女強人,是三兄妹中最有出息的一個。雖然蘇明玉在工作上無可挑剔,但其實生活中的她也有不少缺點。

蘇明玉心硬地說著要與蘇家劃清界限,不管蘇家的事情,但在行動上對蘇家人還是很體貼的,她為母親安排後事,給父親點外賣、補貼錢,幫大哥找工作。但是她嘴硬又倔強,不肯在言語上表現出對家人一絲一毫的關心,讓人覺得她自私、冷漠、囂張跋扈。因為小時候被明成欺負,他對二哥、二嫂都有先入為主的差印象,每次父親遇到事都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二哥家做得不對,讓人覺得她不講理。她明明對石天冬有感覺,也主動撩了人家,卻不想負責不願意更進一步,還總吊著人家讓他幫著做事,讓人覺得她很「渣」。

蘇明玉的個性其實很像她的母親,強勢、倔強、狠心、不肯認輸。正是因為她和蘇母兩人都有這些性格特點,才會讓母女關係走向不可修復的地步,但凡有一方願意服個軟、認個錯,應該都不至於讓蘇明玉與家裡斷絕往來十幾年。

由於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明玉在情感上表現出迴避型依戀模式,就是明明很渴望關愛,卻總是拒人於千里之外。她很自信、獨立自主,但不和人親近,待人冷漠;她難以信任別人也不想依靠別人,更害怕別人依靠自己;她需要過度掌控,常常用事或物去代替人際關係;她渴望親密關係,但總是撩完就跑,通過各種方式來逃避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如果說小時候的明玉是家庭的弱者和受害者,她沒有能力做些什麼事情,那長大後的明玉無疑是家裡的強者,沒有人可以再傷害她,她其實是可以試著做些改變,試著去體諒去和解的。但是這麼多年來她用工作麻痹自己,在職場中尋求替代的家庭關係,一直沒有主動嘗試去理解去溝通,直到母親去世逼著她面對,這其實是跋扈強勢的她在情感上懦弱的表現。

所以,蘇明玉雖然外表強勢能幹,但其實她內心是脆弱焦慮的,這是原生家庭給她的傷疤。這部劇演的是一些家長里短的事情,其實也是演的明玉自我救贖的成長曆程。

曾經有研究表明,當父母區別對待孩子、偏心其中一個時,其實對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被父母冷落的那些孩子,容易低自尊,也容易形成迴避型依戀模式。由於他們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得到父母的認可,所以他們在內心也無法真正認可自己,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哪怕他們獲得了一定成就,那些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和低落情緒仍然會時不時會跑出來,困擾著她。

對於那些被偏愛的孩子來說,看起來他們獲得了更多關愛,得到了好處,但其實他們並不會因此過得更好。被偏愛的孩子心底其實也知道自己搶奪了兄弟姐妹的愛和關注,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內心也會越來越愧疚。被偏愛的孩子也往往被束縛更多,這會使他們不夠獨立,容易滿足現狀,也更難成長。

蘇家的明成和明玉其實都被蘇母的偏心害了。

去年,北京朝陽區民政局發的《幸福之約》小冊子中有一篇「女強男弱家長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的短文章,曾在網路上引起過爭議,文章是這麼寫的:

家庭中如果妻子處於強勢,丈夫處於弱勢,很容易讓家裡的兒子複製爸爸的感受,有壓抑感,不自信,甚至膽小;如果家裡有女兒,女兒出於對父親的同情,很想去幫助爸爸,不由自主就會朝著強勢的方向發展,最後變成和媽媽一樣的強勢女人。

……聰明的妻子為了兒女,要盡量去樹立丈夫高大偉岸的形象,讓丈夫成為兒女的榜樣和依靠。」

由於目前中國女性在婚姻中絕大多數處於弱勢,這篇文章不僅「不準」女人強勢,還要求女人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主動幫男人「樹立高大偉岸的形象」,讓很多人覺得這是在「開倒車」,因此受到大家的抵制。但其實,如果加大一下雙方強弱對比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內容的觀點其實並沒有太大錯誤。

一般來說,一個人過於強勢,往往是由於他早年經歷過不平等的待遇,曾經處於弱勢、被忽視地位,實際上他內心是比較脆弱、缺乏安全感的,只不過用強勢來包裝、補償自己。如果妻子太強勢,丈夫會變得懦弱無能,只能選擇沉默或缺席於家庭教育,這種家庭氛圍容易養出「媽寶」男孩和強勢女孩。蘇家幾個孩子的特點就有點符合那段描述。

事實上,夫妻之間任何一方過於強勢,都會造成另一方處於被壓抑的狀態,都將對孩子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此,不管是過於「男強女弱」,還是過於「女強男弱」,都不是好事,健康的家庭關係中,夫妻強弱的對比不能太大。

當然,父母的關係和教育,是原生家庭中最大的問題,但另一方面,在家庭中看似處於被動地位的孩子,其實也是有著很強的反身性,能對家庭關係產生重要影響的。

如果蘇家三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大哥能主動管事平衡一下弟弟妹妹的關係,或者二哥能稍微懂事些不欺負妹妹,或者三妹能體諒下母親的辛苦不與母親針鋒相對,那蘇家的家庭矛盾都不會那麼不可調和。

一個家庭的矛盾和問題,源頭在於父母,父母的矛盾引發其他矛盾,各成員之間的矛盾和問題環環相扣,最終會變得解不開、拎不清。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會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影響、塑造,但在我們成年之後,真正決定我們生活方式和個性的,並不完全是自己的早期經歷,而是我們對於這些經歷的理解和認識,是我們主動改變的努力和行動,我們其實有能力將自己從被動被塑造的樣子,變成我們真正想成為的樣子。所以,即使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但並不能把所有的鍋都推給原生家庭。

蘇家的孩子們雖然都已經長大,但都沒有真正去直面過原生家庭的問題,也完全沒有想過要去做些改變。小說的作者在書中說:「每一個家庭都是不等邊形,只要每一邊都安分守己,不等邊有不等邊的理由。看蘇家那麼畸形的不等邊形,也是穩固地發展了幾十年呢。」

直到蘇母去世,打破了那個畸形的不等變形的平衡,撕開了原生家庭的傷疤,大家才開始被動去適應,去改變,去處理那些由畸形關係帶來的問題。

作為原生家庭畸形不等邊形的一邊,如果不跳出來主動調整,又如何能找到屬於自己小家庭的其他邊,如何構建小家庭的穩固形狀呢?像蘇家一樣,當原生家庭發生變化時,好不容易構建的原本穩固的小家庭形狀也會跟著受到重大影響。既然原生家庭的問題不可能逃避,還不如早一些主動面對,都挺過去就好了。

最後,我想說,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都有能力去改變、影響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成為自己的原生家庭。世上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有不斷成長的更好的自己。


推薦閱讀:

TAG:都挺好(電視劇) | 原生家庭 | 重男輕女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