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對雜文寫作的要求是「把道理講得透徹,講得漂亮,讀起來也有種暢快淋漓的快感」,以此反觀王小波的雜文,無疑是達到這個要求,將語言和故事、文采和思辨完美結合了的。如何做到的呢?這得益於王小波雜文有腔調的論述。
在敘述學中,腔調又叫「敘述語調」,指「敘事作品本文表面的語詞聲音以外,在敘述代言人的後面所具有的貫穿於整個敘述結構的語調」。這種腔調是 作品的遣詞造句和形態結構所滲透出的一種情緒氣質,是作品的風格和作家個性的表徵。腔調一一即敘述語調一一對任何一種文體來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由於雜文不像小說、戲劇、詩歌一樣有著明確具體的文體特徵,所以能夠將其自身與其他言論性文學區分開來的敘述語調對它來說尤為重要。
具體到作家自身,獨特的腔調也是其作品風格化、特質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李銀河曾說:「小波的文字極有特色。就像帕瓦羅蒂一張嘴,不用報名,你就知道這是帕瓦羅蒂,胡里奧一唱你就知道是胡里奧一樣,小波的文字也是這樣,你 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筆。」這種極具辨識度的文本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來源於王小波雜文亦莊亦諧、獨一無二的「假正經」腔調。他的這種「假正經」腔調,是用有趣表現嚴肅,將幽默感與道義感兩相結合,成為了一種個人特色明顯, 難以替代的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