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眼中得道者的四種能為是什麼?

得道的境界呈現偏向於內,得道者的德行和能為則偏向於外。

老子專門說出得道者的七種德行,是為了讓你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是得道者,但你別想看穿得道者,因為得道者是深不可測的,就像無底深淵一樣。你也不用看穿他,因為得道者是無害的,他不會傷害別人。如果你想修道、得道的話,你可以盡量向他們看齊,在行為上學習他們那樣做事。

前面我們說了得道者的七種德行,接下來,我們就說得道者的四種能為。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誰能在渾濁中安靜下來,讓泥沙慢慢沉澱,讓水慢慢變得澄凈呢?這裡的意思是,誰能在濁世中保持心的清涼?智者。智者有點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既能保持自己的清涼,也能給世界帶來清涼。

「孰能安以動之徐生?」「徐」,隱隱的,涌動的,暗藏的,當然也可以是緩慢的。誰能在非常安靜的同時,涌動、暗藏著無窮生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妙用。如果沒有生機,沒有妙用,他的安靜就是枯禪,他的智慧就是死的,就沒有被激活。智者絕不是枯禪和尚,他是在定中生起了智慧,由智慧生起了妙用。所以,智者是典型的「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一靜下來,就凝神安住於一點;只要一動,就立刻會煥發出勃勃生機,也給世界帶來勃勃生機。因此,中國的道家和道教發揮了非常大的社會作用。比如前面說的文景之治,後來竇太后之所以能留住景帝時期的昌盛,用的也是黃老之術、無為而治。這些都是道的妙用。

「保此道者不欲盈。」「盈」是滿的意思,杯子滿了,再往裡倒,杯里的水就會溢出來。保任大道的人不會自滿,不會過分,不會過猶不及。

什麼叫過猶不及?就是比真理多了一步。比真理多一步的是什麼?是謬誤。智者永遠不會過猶不及,他甚至不追求太滿——也就是過於完美——做人不要太滿,追求也不要太滿,永遠留一點清醒留一點醉,享受殘缺之美。懂得為人生留一份空白,留一點迴旋的餘地,才是智者。

我雖然不一定是別人認可的智者,但我做到了這一點,永遠從容地做事,時不時就停下來休息一下——我說的停下來,是讓自己的心靈不要太滿,把自己的心放空,永遠讓心空空蕩蕩地應對萬物,永遠隨緣,永遠不要追求任何事物的十全十美。更不要過,過了,跟不及是一樣的。

我年輕的時候崇尚苦修,那時大概二十歲,道家要求收功時叩齒三十六次,但我每次都遠遠超過這個數字,每天最多時叩兩千下,最少也叩四百下。結果我的牙都給磨壞了。人不比老鼠,牙是不會再長的,所以,後來我明白了凡事都不能太過,過猶不及。

很多人追求鍛煉,這本身很好,但有些人偏偏過猶不及,比如一些老年人,一旦退休,就抓緊時間旅遊登山,結果磨壞了膝蓋。有些人更嚴重,不鍛煉還活著,一鍛煉卻死了。為什麼?因為他過了度。得道者永遠知道適可而止,任何事都是適可而止,做什麼都知道分寸。有分寸感,是智者一種典型的覺知。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因為他不自滿,所以他可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與時俱進。還有一個意思,是從舊東西里生出新東西。無論什麼事物,只要它衰敗了,就必然會出現一種新事物來取代它。得道之人也是這樣,得道之人懂得打碎自己、與時俱進。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 雪漠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推薦閱讀: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