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在上期的文章《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你的婚姻(上篇)》中,我們講到了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怎麼影響我們的,影響了什麼,以及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下,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本期,我會圍繞原生家庭對我們親密關係的模式的影響,為大家解讀,為什麼我們會去愛,我們又是如何去愛的。
01
原生家庭的環境,是我們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環境。
行走在這個世界,我們的思想模式、行為模式,都已經受到了來自於我們各自原生家庭的,根深蒂固的影響。
可以這麼說,原生家庭幾乎影響了我們的一切,其中也包括,我們愛的模式。
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令人費解的現象:
有的女生,明明自身形象很好,條件俱佳,卻和一個各方面遠不如自己的男人戀愛。
甚至就算這個男人對愛情的態度並不端正,她也總喜歡粘著他,愛得死去活來。
就算被傷害了,她寧願在一棵樹上弔死,也不肯放手。
對此,我們會說她「傻」。
有的女人,喜歡在戀愛中試探男友,考驗他對自己的愛。
她總是懷疑他的愛是別有用心,是虛假的,不是發自內心的。
不管男友掏心掏肺,證明了多少次,也只能讓她暫時安心,無法徹底打消對愛情的懷疑。
男友想親近她,她會表現出抗拒,但當男友要和她分離的時候,她又痛苦不堪,想要和他在一起。
對此,我們覺得她「作」。
還有的女人,似乎對愛情沒有什麼需求,就算身邊追求者眾多,其中也不乏很優秀的,她也很難墜入情網。
就算確立了戀愛關係,她最看中的還是自由和個人空間,拒絕與他相互依賴,不在乎戀人有多喜歡自己,也不關注對方的感受。
這樣的態度,讓對方覺得自己是透明的,可有可無。
但直到他心灰意冷,選擇退出,她也不會太傷心,很快走出失戀,繼續過著自己的生活。
對此,我們會認為她「天性涼薄」。
02
不光是女性,很多男性在親密關係中,也存在著像這樣「傻」,「作」,「冷淡」的問題。
當然,男性的表現,會和女性有很多的不同。
起初,我們對愛情的期待和願景,都是美好的,但在相處磨合的過程中,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互相硌得生疼。
而我們,通常只能用一些直觀的特性定義他們,去解釋情侶相處不下去的原因:
比如在上述的情境中,我們認為女方太「傻」,太「作」,太「清高」。
但實際上,生活中的她們,其實本不是這樣的人:
在學習和工作中,她們會是聰明、獨立、待人熱情的女性。
而對待愛情,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她們卻會表現出這樣讓人難以理解的一面。
雖然遭遇著愛情的不順,但連她們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這樣。
愛情使人盲目,戀愛中的我們智商為零,沒有理智,卻能跟著感覺走。
在親密關係中,那種感覺,似乎是一股看不見的,強大的力量。
這股力量牽引著我們,讓我們嚮往愛情,投入其中,為之痴狂,又讓我們忘乎所以,不由自主,捉摸不透。
這股力量,源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
03
在心理學中,經常會用「依戀類型」的概念去解釋一個人的感情模式。
所謂依戀類型,就是指我們和自己親近的人相處的模式,我們愛一個人的模式。
在愛情中,最親近的人是我們的伴侶。而在原生家庭中,那個最親近的人是主要照顧我們的人,通常是我們的母親。
研究發現,我們和戀人相愛的模式,實際上是在原生家庭中,我們和母親相處的模式的延續。
簡單的說,就是母親怎麼照顧,怎麼愛我們,在我們長大戀愛後,我們就會怎樣對待自己的愛人。
如果大家在上篇能夠理解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愛的模式會以這樣的方式繼承。
在依戀中,有兩個最主要的成分,分別是親密和疏離。
當母親/愛人陪伴著我們,我們感到親密。
這種的親密讓我們被照顧、被滿足,我們會感到安全、快樂、幸福,是我們渴望親密關係的源動力。
而當他們暫時離開了我們,就會造成疏離。
處於疏離狀態,我們會感受到擔憂、焦慮、失控,會擔心這不是短暫的分離,而是被永久的拋棄。
為什麼失戀後的人會痛苦不堪,甚至尋死覓活?
理性上我們都知道,和戀人徹底分離,長大成人的我們照樣可以工作吃飯睡覺,等著明天的太陽照常升起。
但對於一個弱小的嬰兒來說,被母親拋棄,是威脅到他存活的大事。
人們在失戀時,其實是體驗到是內心的嬰兒被拋棄時的感受。
04
親密和疏離是關係中必然存在的兩種狀態,因為即使是再親密的兩個人,也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不可能時時刻刻捆綁在一起。
真正決定我們依戀類型的,是親密和疏離兩種狀態,互相切換的方式。
根據一項調查,70%的人的依戀類型屬於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的特徵是:
在親密時享受親密,不害怕分離;
在疏離時不憂慮被拋棄,渴望再親密。
如果你是安全型依戀,你是幸運的。
首先要感謝的,是你的母親,她能把嬰兒時期的你照顧得很好。
照顧得好的表現,是母親能夠準確地察覺到嬰兒的需求,並及時滿足他的需求。
比如母親知道嬰兒哭鬧是因為餓了、冷了、還是害怕了,然後及時回應給他充足奶水、溫暖抱抱還是輕聲安慰。
母親在暫時離開嬰兒前,會先充分安撫好他再離去;
母親離開的那段時間,嬰兒要經歷需求滿足的等待,這種等待不會太久;
母親在回到嬰兒身邊後,又能準確快速地滿足他。
長期受到這樣的照顧,嬰兒會逐漸形成了這樣的認識:
和母親在一起,我是安全的。
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我是快樂的。
雖然母親有時會離開我,但我知道,她不會讓我等太久,她會回來繼續好好照顧我。
我期待著母親回來。
把這樣的模式繼承到戀愛中,安全型依戀在戀愛中的表現會是這樣:
他和伴侶在一起時,能享受關係的親密,同時也不擔心分離。
因為處在分離狀態中,他不會擔心被伴侶拋棄。
他渴望著再親密,也能相信伴侶會回來。
05
看到這裡,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安全型的依戀類型,也希望能夠遇到安全型的伴侶。
但是,幸福的童年千篇一律,不幸的遭遇各有不同。
在我們當中,還有另外30%的人,嬰兒時的他們,因為各種原因,沒有那麼幸運,沒能得到母親細緻入微的照顧。
他們的依戀類型就會是不安全依戀。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個很「傻」的女生,她的依戀屬於痴迷型/焦慮性的類型,這種類型約佔15%。
還是嬰兒的她,母親能夠體貼地照顧她,滿足她。
但是,母親在她還沒準備好,就離她而去,她不知道等了多久,才能盼到母親回來。
處在分離狀態的她,非常焦慮不安,渴望著母親回來,但不知道母親什麼時候能回來,更擔心母親一去不回。
這導致了她在戀愛中渴望親密,太害怕分離,甚至根本不考慮值不值得,也不會考慮未來。
我們認為的那個「作」女人,是典型的矛盾型/反抗型依戀,這種類型佔10%。
反抗型嬰兒母親的照顧行為經常與嬰兒的需求是不一致的,她對孩子的照顧更多地依賴於自己主觀意願,而不是孩子的客觀信號。
比如在嬰兒還不餓的時候餵奶,嬰兒明明熱了,她卻還給孩子加衣服。對這樣錯誤的照顧,她會本能地反抗,繼續哭鬧。
母親雖然比較粗心,幾經折騰,最終還是滿足了她。
但這樣下來,導致了她對親密很矛盾的態度:
她雖然得到了照顧,但卻感受不到母親貼心的關愛,讓她對母親不信任,對愛懷疑。
長大後的她,對於男友的態度,是嬰兒時的她,對母親態度的延續。
那個「天性涼薄」的女人,屬於疏離型的依戀類型,是最不幸的那5%。
嬰兒時的她,對媽媽在不在身邊都無所謂:
媽媽離開時,她不會反抗,而是直接忽略,不會有緊張不安的表現;
媽媽回來時,她也不會去親近,繼續在小空間里,做自己的事情。
可以說,實際上她並未與媽媽形成密切的親子關係。
但她之所以會這樣,並不是她不渴望得到愛,而是因為母親長期忽視了她的存在,無論她怎麼哭鬧,都無法得到母親的溫柔對待。
對愛的求而不得,她漸漸心灰意冷,直到心死。
這樣的遭遇,讓長大後的她認為自己不需要愛,更不可能得到愛。
在她的觀念里,愛情無用,自己根本不需要愛情,有沒有愛都無所謂。
這看似是對愛的洒脫,實則是在用合理化的防禦機制保護自己不再受傷害:
既然一直、永遠都得不到,不如說從一開始就不需要。
06
對於原生家庭,特別是幼年時發生的事情,我們都會感到無奈:
既然過去的事情已經發生,傷害已經造成,模式已經形成,我們又還能做些什麼呢?
的確,那時的我們太弱小,除了接受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一切,我們什麼都做不了。
但現在呢?我們還要任由過去的傷痛,摧毀自己的現在和未來嗎?
過去的經歷,是我們成長的根基,需要被接受,被正視。
但心理學家告訴我們:
其實從原生家庭那裡繼承的一切,包括我們的依戀類型,都是可以改變的。
改變的秘訣,鎖在塵封在你內心已久的寶箱里,它本身就屬於你,但你只有半把鑰匙。
另外半把鑰匙,就在與你建立了新的親密關係的伴侶手中。
而戀愛就是我們通往自己內心,療愈早年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心理創傷的最佳時機。
最簡便能改變你不安全依戀模式的途徑,是找一個內心強大的,安全依戀類型的伴侶,得到他無條件的愛。
如果能找到,我們原本的依戀模式,會在新的親密關係中,一點點被改寫,走完整個歷程,甚至會被完全重寫。
但我們最初的依戀模式,還是不可避免地會影響我們新的親密關係,而不安全依戀的人的行為,更容易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你渴望得到無條件的愛,你的伴侶同樣渴望。
又或者,你的伴侶和你一樣,他的依戀類型也不安全。
也許你會抱怨,他遲遲不把那半把鑰匙交到你手中。
但其實,他和你一樣,內心也封印著一個裝有幸福秘訣的寶箱。
而開啟他內心寶箱的半把鑰匙,也握在你的手中。
弄清楚了原生家庭對於愛的模式的影響,學會理解和包容,我們能夠更好的和愛人相愛相處。
但走進了婚姻,生活的瑣碎,家庭的關係,觀念的衝突,又會讓我們經受新一輪的考驗。
接下來一期,我會談到在婚姻中,原生家庭對新生家庭的影響,敬請關注!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如果你也遇到情感危機,卻又不知道如何改變現狀?
別忘了還有我,可以給小緣發私信講講,陪你一起打破困境!
為你籌謀劃策、排憂解難,你可以勇敢奮力前行。
你累了,便做你停下來歇息的小枕頭。
盾開只為緣 ,緣盾兩性情感護航專家,陪你守護愛、收穫愛!?
推薦閱讀:
TAG:原生家庭 | 婚姻 | 兩性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