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不跟別人玩,太孤僻怎麼改善?
這個可能性有幾條:
1.孩子還在適應環境,確認環境是否安全。2.孩子屬於慢熱型,需要自己了解整個過程之後,才會參加。3.老師要求語氣過於嚴厲,孩子不舒服,不願意參加。暫時想到這些。
注意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不是自己有期待?把自己的期待當成孩子自己的想法了?是不是自己有些焦慮?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在園狀態,你的情緒與期待,孩子都會感受到,對於孩子來說,是有壓力的。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孩子所呈現的,就是你們家庭的真實狀態。解決方案,給孩子愛,保證孩子的自由,園裡的規則,要老師孩子一起遵守,保證幼兒園人與人之間的平等。
如果在我們機構,新生不願意上課,那就不上課,有一個老師會專門照顧他一個月,幫助孩子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包括人,人也是環境的一部分)。等孩子安全感建立起來了,認為這個環境是安全的,這裡的老師都是愛我的,那他自然會去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
另外,想了解一下,孩子多大了,有沒有什麼具體的實例?本來寫了回答,但你的問題引起了我一些思考,後來發展成一篇文章《你真的接納你的孩子嗎?》,發在我的公號上。這裡我就先寫上你怎麼做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度過這個適應期,然後粘貼上我的文章,你看看,會不會引起一些想法。-------首先,我想說,到了一個新環境,絕大多數孩子都有類似的表現,非常正常。孩子到幼兒園剛剛半個月(除去周末也不過10天),還處於對陌生環境的適應階段。人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都會自動開啟「自我保護模式」,觀察周邊,然後再分析、判斷是否行動、如何行動。
大人的這種觀察行為一般比較短暫,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過往體驗,或者通過閱讀、影像獲得的信息來進行分析、判斷、反應。所以才有「見過世面」的人處變不驚的說法。
幼兒園對很多孩子來說是個全然陌生的環境,這種「自我保護模式」時期會比較長一些。那些心思細密的小朋友,喜歡更全面地觀測、衡量新的環境、人群的氛圍、律動,所以他們需要更長地時間去適應。更幼小地孩子,適應環境的模式又有不同。我教過嬰兒班,最小的孩子3個月大,小寶寶對新環境的反應往往是哭、不睡、不喝奶,直到他跟一個老師建立起信任關係。所以你的小孩的行為,是一個孩子對於新環境的正常反應,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分析和判斷,他會逐漸變得舒服起來,展示本來的自己的(come out of the shell)。然後,作為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可以儘快適應新環境。比如說,家長可以接送孩子的時候在班上多呆一會兒,跟老師多交流,熟悉教室的環境和班級常規,知道幾個小朋友的名字,這樣在家的時候,可以跟孩子多聊聊幼兒園的事情,增加孩子對新環境的熟悉度。曾經有個1歲多一點的小女孩,因為一周只上兩天,幾周還不知道小朋友的名字。跟家長聊天得知後,我們把全班老師和孩子的照片壓模做成一本書讓這個小女孩帶回家,經常看看,很快她在班裡就放開多了,開始跟小朋友互動。有個家長辦法很不錯。她帶女兒到了新的班級,看到班上一個小朋友主動過來跟女兒問好,就跟她聊天,後來跟這個小朋友的媽媽聯絡,周末讓孩子們在一起玩(play date),這樣幫助孩子很快交上朋友,有助於孩子在新環境里的安全感。————————你真的接納你的孩子嗎?
2017-03-05 槭樹街艾林 槭樹街艾林
槭樹街艾林/文 圖片來自網路
01
上周,我從兒子的學校拿了這學期課外體育班的單子,想給他報一個球類學習班。
兒子以前說過對紐西蘭的國球——橄欖球不感興趣,對其他球類運動接觸以後也不太喜歡。
從尊重孩子的意願出發,我不應該再去考慮這個事。
但是這幾天我有點焦慮。
紐西蘭這個國家,幾乎全民運動,學校里的明星學生,也都是各種運動能手。很多孩子中午在球類班訓練。星期六上午,各大公園都是學生球隊的比賽,家長比小球員們都狂熱。
朋友、同事間談起孩子們,總是會說孩子們最近在玩什麼球,參加什麼比賽,我說兒子喜歡騎自行車、游泳,有點覺得好像跟大家不合拍。
一天兒子放學後到我上班的幼兒園玩(兒子的學校跟幼兒園非常近),一個認識他的學生家長跟他聊天,問:「Nathan 你中午打球嗎?」兒子說:「我不打球。」 「那你中午幹什麼?」 「隨便玩。」兒子的臉色很坦然。
我卻覺得有點慚愧:是不是我疏忽了這個方面,沒有給孩子更多接觸機會?或者需要給孩子更多激勵,畢竟孩子還小,接觸這些運動少,也許是他還沒有體會到團體運動的魅力?
所以,我還是到學校拿了體育班的宣傳單。
02
看了武志紅的一篇文章,裡面說到荷蘭心理學家馬丁納談快樂的三個層次:競爭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和無條件的快樂(馬丁納稱為「至樂」)。
競爭式快樂是因自己比別人強而快樂。我們中國目前應試教育的實質就是校長、老師、家長們為了獲得競爭式的快樂,而一天天地給孩子們加壓的工程。
條件式快樂是因滿足自己的一個條件(達到一種目標)而感到快樂。
至樂是純粹因為過程中的體驗而感到快樂。
第三種快樂——至樂,讓我想起孩子剛剛出生時我的感覺。
當時,看著孩子純潔的小臉,我無比感激,只願孩子有健康、快樂的一生,別的什麼都不重要。
我的初心,也許跟每一個母親的初心一樣,希望孩子擁有至樂和偶爾有條件的快樂:因為能夠體驗這個人生而快樂,享受每一天每個人每件事的相遇;或者,因為經過努力達到目標而快樂。
後來,有的時候,我卻不由自主地進入了競爭、比較的模式。
我把女兒跟別的孩子比較,她經過努力進大學醫科專業,得到有條件的快樂,我卻為她成為10%的優勝者而欣喜;
我把兒子跟其他孩子比較,因為他沒有狂熱地參與球類運動而焦慮;我嘴上說是想讓他融入紐西蘭的運動文化,那還是拿他跟我期望中的男孩子相比較。
其實兒子並不缺少戶外運動,只是相比那些對抗性比較強的集體球類運動,他更喜歡自己鍛煉。每天他都去院子里的鞦韆和軟梯上玩耍,常常在公園的兒童活動區流連忘返,也很享受騎著自行車一圈一圈地跑,到了海邊,更是撒了歡一樣,趴在衝浪板上追著海浪嬉戲……
兒子在其他學習小組裡,也學到了團隊合作;而他每日的生活,也時時刻刻融在紐西蘭的文化裡面。
兒子本就是獨一無二的,我卻想去改變他,讓他跟別人一樣。這才是我最應該感到慚愧的!
03
接納孩子,真的不是嘴上說說那麼容易。
作為父母,有意無意中,我們會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想去「改善」孩子的某個方面。
有個孩子,剛上幼兒園兩周,不跟別的孩子互動,也不參加集體活動,只喜歡一個人呆著,爸爸就有點著急,問:孩子這麼孤僻,怎麼改善呢?
他用了「孤僻」這個詞,其實已經對孩子做出了負面的評價。
孩子喜歡跟別人玩或者自己玩更舒服,喜歡集體活動或者選擇獨處,只是孩子的性格偏於外向或內向的表現。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把人格類型進行內向和外向的二元劃分,本就無法涵蓋形形色色的人類,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期,他的心理能量指向也會有所變化。
所以內向和外向,本就沒有好壞、對錯、正面和負面之分。
「孤僻」,卻是一個接近於貶義的形容詞,指向的是一種對他人戒備、敵視的態度,還有人認為是一種人格缺陷。
孩子剛到一個陌生環境,本就需要一段適應期。他會本能開啟「自我保護模式」,觀察周邊,然後分析、判斷是否行動、如何行動。孩子正在享受一種新體驗,並沒有對任何人抱有敵意。
就是我們大人,對新環境也要有適應期,但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過往體驗,或者通過閱讀、影像獲得的信息來進行分析、判斷、反應,所以這個階段會比較短暫。
所以,你要「改善」孩子什麼呢?
作為父母,當我們看到孩子跟別人不一樣,或者跟我們期待的不一樣時,也許我們應該首先給孩子一個支持的擁抱,而不是急忙判斷是不是正確,要不要干預,對不對?
04
我曾親眼觀察過一位同行對自己的兒子優雅地接納。
那時我剛剛學幼教,在一個幼兒園實習。班上有個4歲多的男孩瑞德,高高大大的,但是還每天穿著尿布。我跟另一個幼教同學私下討論這孩子是不是需要特殊幫助,因為3歲多一般孩子都能自己如廁了。
但這個孩子的媽媽,就是我的實習指導老師,卻不焦不躁,提起兒子都是一臉的自豪:兒子說了什麼幽默的話了,玩積木如何厲害了等等。
有一次我問她瑞德有沒有開始對馬桶感興趣,她很坦然地說:「沒有呢。等他自己做好準備了,他會告訴我們的。」
瑞德快到5歲的時候,有一天忽然決定想坐到馬桶上,三天以後就完全不用尿布了。
那個時候,我深深感覺到自己以前的偏見。孩子在不同的方面發展早晚不同,我們應該做的是接納他的速度,他的方式,欣賞他的長處。等到跨過一個又一個階段,回想那些曾經的焦慮,真的不是個問題!
美國的社會學家和精神治療師羅樂徳(Dorothy Law Nolte)寫過很著名的詩句:
「在接納中生活的孩子,學會的是愛意。
在認同中生活的孩子,學會的是自愛。」
而學會愛和自愛的孩子,會產生自我的生命價值感,更加享受生活,獲得馬丁納所說的至樂。
所以,由衷地接納孩子,欣賞孩子本來的樣子,是我們能送給孩子的最珍貴的禮物。
從現在開始,學著真的接納你的孩子吧,告訴她/他:「我愛你,因為你就是你!」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轉發
槭樹街艾林
微信ID:qishujieailin
海外6年幼兒教師 || 兩個孩子的媽媽
我兒子剛開始學校生活,可能是獨生子女的原因,從來都不懂得與人合作的樂趣,老師讓孩子參加小組合作時他總是一個人在一旁看著;明明是兩個人玩的遊戲他從來不叫小朋友一塊兒來玩,他一個人玩也沒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的,我現在真擔心這樣以後怎麼適應社會,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合作交往是人類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21
世紀是競爭激烈的時代,對人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因合作而安身立命,因合作而完善人生的經歷,相信每個年輕的父母都曾親身體驗過。孩子雖然年幼,但合作的需求卻絲毫不減,無論是擁有現時的快樂童年,還是順利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都需要他們具備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為經驗。歐洲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假使一個兒童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然走向孤僻之道,併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
今日身邊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容易養成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氣,然而他們將來要適應的卻是充滿挑戰的社會,有責任感的父母應該摒棄「樹大自然直」的懶漢想法,未雨綢繆,在孩子的重要觀念形成之初進行必要的引導。
家長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1)積極創造條件
作為家長,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孩子多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和有益的社會活動,讓孩子初步適應一定的人際交往環境。還可以通過某一有意義的活動,增強孩子的集體觀念,使他們在大集體活動中養成團結友愛、助人為樂的品質。對不合群的孩子更應該爭取各種機會,讓他們參加到夥伴群中去。當孩子的夥伴來家玩時,要熱情接待,並給予一定的尊重和必要的禮節。
(2)鼓勵孩子在平等的原則上交友
在孩子交友的過程中,要教育他們信賴朋友,珍惜友誼,不要輕易地懷疑、怨恨、敵視他人,不允許無故欺侮弱者。
(3)培育孩子關心他人、愛護他人、助人為樂的高尚情操
孩子無論在學校或家庭里,都要養成這樣的好品德:在家尊老愛幼,在校尊教師、愛同學。因為只有關心別人,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
(4)培養孩子做一個讓人信賴的人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本內容來自
電子書
正向管教:如何管好叛逆的孩子
杜帥
斯坦威圖書出版社
題主您好,關於您提到的問題,筆筆請到育兒專家趙紅梅老師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