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的生物學根源(1)

在西方哲學史上,一直存在著一個核心問題,就是道德是不是先驗的?

這個問題是從古希臘一直到近代哲學一直被人所提起。

在古希臘那裡,哲人們以找尋一個不變的本體作為道德的保證。因為如果沒有這層保障,很有可能如今我們覺得是善的東西,來日就成為惡。

而基督教哲學上,上帝就成為至善的化身,保障著道德運行,他們認為,上帝先驗地在人心纂刻下一些基本的道德規範,這些規範就是自然法的化身。其中的典型當屬摩西十誡。

那麼在如今,我們又如何探討哲學上這個基本問題呢?

於是我們從人類的漫長進化史出發,找尋人類道德上的生物印記,以作為道德先驗論的證明。

1、禁忌

我們所說的禁忌,並非是後天文化上給予的禁忌,諸如宗教的戒律。而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不得不遵循,而不得違背的命令。

而禁忌人類一般不願談起,他成為人類心中的最深的印記,猶如那顆禁果一般,已然打上了原罪的標記。

這些禁忌包括:自殺,亂倫,同類相食,人獸雜交,同類互殘,強姦等等。

這些在人類社會,無論是道德還是在法律上,都是被嚴格禁止的。

可是無人思考過,其實這些禁忌,不是人類獨有,而是一切生物都應該遵循。

2、理性

柏拉圖在《理想國》說過,正義來源於意志,慾望和理性的三者博弈。

作為生物演化來看,低等生物,沒有發達的中樞神經系統,因此他的行為都是遵循基因給定的方式而運行。

例如說,蚊子叮咬人類,絕不是蚊子通過數學計算,獲得利潤率以後,才考慮是不是去叮咬。而是基因控制之下,必須去叮咬,而很多蚊子就成為被人類拍死的烈士,但是他們還是前赴後繼地前來。

到了哺乳類靈長目動物,開始出現了複雜的中樞神經系統,他給予動物們以情感。

而在神經系統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動物開始出現了脫離本能的「學習」能力。諸如老鼠,章魚通過一定的刺激和訓練,都能獲得學習而來的能力。

而人類是唯一擁有理性思維能力的動物,而這個思維能力,給予人類的後果是,人類的行為越來越不受制於本能,而是受制於後天的文化習俗。

而弔詭的是,人類的理性確如《聖經》所講,被打上了深深的原罪印記,他給人類締造的是善,抑或是惡呢?

3、自殺禁忌

對於生命而言的第一項禁忌,就是不準自殺。

我們所說的自殺,不包括由於外在的客觀原因所引出的情況,例如說,常常會發現鯨魚集體自殺,但是這種「自殺」與主觀意志無關,而在於外在的疾病、導航失靈而出現這些情況。

所以說,在所有動物之中,唯有人類,會主觀上放棄生命。

所有動物,他的生存慾望和對死亡的迴避,一定會讓他們拒斥自殺行為。

但是人類會有所謂「想不通」而造成自殺。

究其原因,來自於「理性」對於人類的控制。

這裡有兩個原因,

其一、理性讓人類深刻認識到,自身會死去。自殺和自然死亡本質上來說並沒有區別。

所以這就給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人人都會死去,那麼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這是理性給予人類的追問,人類的一切行為,無非就是尋找這個「意義」。

其二、理性所締造的社會愈加複雜化

須知,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無不是人類調動理性而形成的,但是這個社會,從歷史來看,是愈加複雜化。古代人是想不到,那些王公貴族是如何勾心鬥角的,而如今職場的鬥爭卻成為人人都要學習的內容。

因為古代的社會關係,是極其簡單的,限於科技的水平,古代的管理程度是處於一種鬆散的狀態,而這種鬆散狀態卻有某種」田園牧歌「式的安寧。

所以,這兩點,使得人類脫離動物,脫離了本能上的生存慾望,而形成自殺的傾向。在動物眼裡,或許人人所稱道的叔本華哲學,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4、同類相殘

我們知道,生物之間,常常會發生對於資源的競爭關係,是為種內競爭。

不過,這裡面有一條基本禁忌,就是不準同類相殘。競爭只是點到為止罷了,更不會有所謂的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這種荒唐之事的存在。

因為,如果動物出現同類相殘的狀態,沒等到自然選擇,自我就在這種相殘的狀態下就消亡了。但是在海豚和黑猩猩直至人類之上,互殘現象已經開始出現,黑猩猩會把敵人殺死,而不留活口。

那麼人類就是進化鏈條上,其兇殘程度,互殘程度最高的動物。

因為人類是理性最為彰顯的動物,使得人類的行為逐步從基因控制到文化控制,那麼不同文化之間,就會出現強烈的衝突,這就是宗教戰爭的起源。

因此,他會把處於不同文化下的同類,當成異類,而加以消滅,並且為了減少這種羞恥感和突破禁忌的原罪感,他們會編造一個又一個的理由,讓人類足以相殘。

所以請看老子的諄諄教導,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為什麼重死?因為老子希望以此防止同類相殘。

再孔子所說的仁,目的仍然如此。

可是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是什麼?是他們把階級鬥爭作為社會進化的動力,殊不知,在生物進化史上,從來沒有哪個動物會把同類相殘,斗天斗地作為自身進化的動力。

我們還能看到什麼?通過民族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來讓那些士兵,足以為民族榮譽而相殘。

而這種互殘現象,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為他會隨著武器裝備的進化而擴大其規模,而在這種互殘現象下,人類就自我毀滅。

可能有人相信人類的理性,可以通過核威脅,而讓戰爭不會發生。但是請想想,核武器的出現,就是人類理性的彰顯。

若是理性有用,早就在當時就遏制住。用誕生惡魔的理性去抑制惡魔,如同與虎謀皮一般。

但是,人類沒有任何辦法,因為從演化上看,一般出現理性,這種情況就不可避免。

5、互食禁忌

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往往在戰亂年代會出現令人髮指的人吃人現象。

如,

父食子,夫食妻

那麼,這種同類互食現象,在生物演化上,是絕對被禁止的。

從理論上來說,人類不應該出現如此違背禁忌之事,因為人類是雜食類動物,可以通過不吃肉也能存活。並且,在肉食類動物那裡,也不會出現同類相食的情況。

其中原因有兩條,

1、互食現象,會造成傳染病的大規模流行

2、高等動物是捕食能力非常強的動物,如果不加以限制,必然使得他們在鬥爭中消亡

人類在演化上也出現了這樣一種在正常情況下,對同類屍體的厭惡感。

而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比如戰爭,使得生存受到極大威脅的情況,才會出現。

但是請思考一下,人類的戰爭因為什麼而發生呢?

6、強姦禁忌

高等動物基本恪守不得強姦異性的禁忌。

因為動物的生殖,他有兩個含義

其一、遺傳自身的基因

其二、促發更大的變異可能性

因為進化的原始材料,在於生物的變異現象。然後再經由自然選擇進行篩選。

那麼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假設交配是胡亂交配會浪費大量的生殖資源。

所以高等動物,會選擇性選擇和性競爭,先去篩選優良的基因。就猶如人類的婚配對象,不是高富帥就是白富美。

但是我們知道,在兩性資源之中,雌性資源要比雄性資源寶貴的多。所以需要讓雌性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因此會造成雄多雌少的現象。

可是這就帶來了嚴峻的剩男現象,一定會出現,有一部分雄性無法嘗到雌性資源。

並且,這也導致兩性的性上的策略不同,雄性以展示自身的優美一面取悅雌性,所以無論是公雞、孔雀還是雄獅,長得極其俊美,而雌性卻都不好看。

而雌性會選擇,通過質量的篩選,而絕不能把寶貴的性資源隨意給予雄性。

而假如說,雄性可以不依靠自我的實力提升,而是討巧地通過強姦雌性,獲得性資源,這就使得資源的利用率不足,而被淘汰掉。

因此剩下的動物,幾乎都要恪守不得強姦的命令。

可是,人類社會卻在法律的嚴格控制下,仍然出現違背此項禁令的人。

7、亂倫禁忌

高等動物以結群的方式生存在一起,在這種生存方式之下,防止亂倫成為每一個動物需要考慮的事情。

因為亂倫會增大遺傳病的誘發的可能性,導致種群的消亡。

那麼怎麼防止亂倫現象的出現呢?通過換群。

所謂換群,就是子代一旦性成熟,就必須把它們趕出去,和原來的結群隔離開,以防止亂倫。

這種換群,有兩種,分別是兩性換群和單性換群。

兩性換群,就是讓所有年輕的子代全部離開結群,到另一個種群下生存。

而靈長目動物就麻煩了,因為他們會將近十年時間是被父母撫養的,親代和子代已經產生了依戀關係。

所以為了減少這種情感上的不舍,實行單性換群。

就是讓雌性或者是雄性的其中一員進行換群,而人類實行的是雌性換群。

也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而實行雄性換群的動物,還有一項保障機制,就是換王。通過換王,來使得老一輩的雄性王被趕下去。而實行雌性換群的動物,又會出現一種心理傾向,就是女生愛大叔,而男性卻喜歡年齡小的女生。

因為最大可能規避兩者具備一定的血緣關係,來防止亂倫。

而在這種亂倫禁忌之下,人類道德上,主張男女授受不親,因為在早期人類氏族關係中,是以血緣宗法關係為紐帶,很容易出現亂倫情況。

所以從孔子到孟子,極力提倡,男女授受不親,為的就是防止亂倫。

並且,在這種禁忌之下,人類發展出一種遠交傾向。

也就是,因為需要換群,而換群需要到一個很遠的種群內生存,所以就發生出,異國他鄉的人反而會產生戀情的情況。

也就是青梅竹馬反而成為戀愛的障礙,異國他鄉反而形成一種更強的誘惑感。

8、異類相交

所謂異類相交,在人類社會就體現為人獸戀。這個詞,人類羞於提起。

但是在文學作品中,卻以某種浪漫的方式又不斷提及,例如說《白蛇傳》、《麗達與天鵝》等等。

我們知道,生物之間存在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形成新物種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比如說,馬和驢雜交出來騾,這個騾其實不能稱之為一個物種,因為他不具備生殖功能,他無法把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

這種異類雜交,是需要避免的,因為他對基因的傳遞毫無幫助,反而浪費了寶貴的生殖資源。並且要是每一個個體都去雜交,那麼就會使得物種無法傳續,最終滅絕。

由此,生物內進行了異類相交的禁忌。

那麼怎麼維護這個禁忌呢?

其一、生物具備識別功能,對異類無法產生性慾。

其二、精子和卵子無法形成新的受精卵

但是人類確實違背了這個基本的禁忌,因為人類把雜交作為性快感的來源之一。

9、背叛禁忌

中國人常說一句話,叫做,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正確的。

因為高等動物往往結群而居,因為結群而居有利於防止外來動物的侵擾,並且有利於基因的傳遞。

而哺乳類動物已經有了情感中樞,所以動物們也具備對群體的忠誠感。

因此,高等動物,必然是完全忠誠於群體,因為離開群體,他一文不值,他很容易就被天敵所滅,或者失去了生殖的利益。

而人類卻是能夠背叛組織的人,原因在於,在人類理性高度發達以後,每一件事情都成為利益博弈的產物。

他或者是背叛了原有的組織和信仰。

不過,背叛一詞充滿了貶義,但是此處我們所說的背叛,並不是貶義的。

猶如說,越是沒有文化的人,越容易被愚民,也就是愚民政策始終不斷的根源。

而在背叛禁忌之下,高等動物就具備群體情感性,也就有了另一個禁忌,即離群禁忌。

動物輕易不離群,若是離群,必然是與生存相衝突,不得不離開。

而離開以後,會因為日久年深,形成強烈的孤獨感,以找尋新的群體,或者離開舊有的群體。

這樣我們就明白,現代人類形成了大批的抑鬱症,很大程度是因為社會超血緣化以後,人類必須離開自己的父母、故鄉和愛人,而背井離鄉來到外地獨自生存。

由於生物的本能的促使,使得這個孤獨感不斷被放大,最終形成大批的抑鬱症。

寫到這裡,我似乎想起了伏爾泰對於盧梭的一句評價,

收到了你的反人類的新作,我為此謝謝你。在企圖使我們大家都變得愚蠢上運用這般聰明,還是從未有過的事,捧讀尊著,人們不由得渴望用四肢爬行。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麼一個基本結論,也就是道德並非如洛克所說,是純粹文化習俗的產物,而是有深在的生存規定。

而其中理性充當了對生物道德的背叛,理性非但不是道德的維護者,恰恰因為理性才使得原有道德被顛覆,人類的道德隨後被文化習俗所展現出來。但是生物本能始終不改,而是以隱性的狀態,控制人類的行為。

自洛克提出他的白板說,似乎給出了這樣一個推論,也就是人類可以通過社會秩序改造人類的道德,使得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所謂的烏托邦夢想。

而如果我們認為道德並非是白板,而是早已被規定好了,那麼烏托邦夢想永遠就只能是一個神話。因為如果想要改變這樣一個先驗的規定,就需要數百萬年的進化歷史。

而人類的文明史迄今不過一萬年,而人類的道德觀已經幾次更迭。

例如說,一百年前中國的道德觀還是認為婦女無才便是德,如今早已不是。

這種本能的穩定性和文化習俗的快速更迭性,使得兩者形成了錯位,而這種錯位卻使得人類很難適應新的社會情況。

例如說,幾百萬年來,人類都是生活在群體之中,但是工業革命以後,人類開始進入了超血緣,跨距離的生存狀態。兩者又如何能夠協調呢?產生大量的心理疾病,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