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將胃炎分很多類型,常見的有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等,在中醫多屬於胃脘痛範疇。
脾氣主升,以健運為主,胃氣主降,以通為順,脾氣盛則胃腸吸收的精氣能夠輸佈於全身,胃氣降則污濁之氣能順利從腸道排泄而出。
如果脾胃的運轉功能失常,胃氣不能化水谷,精氣化生無源,不能輸佈於全身,或胃氣不降,則污濁痰濕濁氣壅阻胃腸道,所以便會發生一系列胃腸道的癥狀。
肝和脾關係也非常密切,如果肝氣橫逆,所謂木克土,就會影響脾胃的運轉消化,膽氣主降,和胃氣相通,如果膽氣和胃氣不下降,將便容易發生氣機上逆的現象,很多反流性胃炎出現口苦、反酸、噯氣、嘔吐等癥狀,都跟這個因素有一定的關係。
所以胃腸道的疾病病位雖在脾胃,但是跟肝膽關係也非常密切,可綜合發病,或表現為虛實夾雜、寒熱錯雜的癥狀,虛主要指的是脾虛,可表現為脾氣虛,脾陽虛等,其他的胃氣不降、膽氣上逆、肝鬱、氣滯血瘀、濕阻等等都屬於實證的範疇,上面些情況經常相兼存在。
傷寒論有半夏瀉心湯,就是以辛開苦降的方法,解除寒熱互結導致的痞滿疼痛的癥狀,實際臨床上也可以靈活加減,根據每個人的證候不同,比如偏氣虛為主的,可以在這個方法的基礎上增加黃芪、党參、白朮的用量;熱結明顯的可以適當的應用苦寒葯,比如黃芩、黃連、蒲公英,但個人建議不宜過量,不宜常用;氣滯明顯的可以加入木香、香附、烏葯等藥物,增強理氣止痛的作用。
關注我,獲取更多中醫養生文章;文章作者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TAG:中醫 | 胃病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