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你什麼樣的性格?

父母職業不同,價值觀不同,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採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那麼,你什麼樣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你什麼樣的性格


不知道題主初心如何。在這裡說幾個我身邊的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我自己。

我母親是一個從農村考上大學然後在縣城裡工作的醫生。父親是縣城裡的工人家庭出身,畢業後當了公務員。母親對我的教育從小比較偏西化,尊重、獨立。小時候給我訂鄭淵潔的書,一直都堅持尊重我的選擇,從來都沒有溺愛(我從2歲半開始一個人睡單獨的房間,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就是自己獨自上學放學)。父親基本上尊重了母親的教育方式,但父親的個性比較孤僻,言語習慣也比較刻薄。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參與的太少太少。因為他的工作原因,跟我和我媽不在同一個城市,只有周末相聚。而周末時,他又會安排出去釣魚(他唯一的愛好)。所以我對父親的印象基本上就是不苟言語,平時如果只有我跟父親在家,我們會比較尷尬,因為沒話說

我自己在初中之前,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初中之後,青春期叛逆導致不愛學習,但最終還是選了自己喜歡的繪畫專業,目前是一名設計師,在一家民營企業做管理崗位。不跟同學比較,自己覺得對目前的職業和經濟收入基本滿意。

但在戀愛婚姻的方面,自己覺得自己的問題超大。情商超低,處女座極端挑剔刻薄在我身上簡直得到了完美印證。導致戀愛史比較坎坷……其實後來仔細分析,才認為是父親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我自己的案例中,確實印證了「如果父親跟女兒缺乏溝通和愛,那麼將會影響女兒的擇偶和婚戀觀」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第二個案例是我老公(以下用T代替)。

我老公T跟我學歷差距比較大。他沒有讀高中,甚至職高都沒畢業,就被送去當兵了。

這也是當初我父母比較反對的原因之一。但由於我父母依舊奉行尊重第一的原則,所以並沒有干涉我的決定。

T的青春期很叛逆,屬於被古惑仔禍害的一代。但總的來說他的人品很好,在外講義氣,在家負責任。

T的家庭屬於典型的鄉鎮型。家中只有父親掙錢,母親是全職太太。

T爸也是學歷不高,當兵回來的。經過幾番職業上的輾轉起伏,最終(目前)是一名律師。

T母只有高中學歷(但實際上的文化水平約等於小學,目前完全無法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智能功能,甚至包括微波爐、電壓力鍋這一類微電腦電器),原本在城裡的紙廠是一名女工,但後來社會變革導致下崗,後又開始自己做生意,但以失敗告終。最終便回家相夫教子。

家裡一直過得比較拮据。

但某次跟T的同學聚會,同學曾揶揄他,你那是可是全校有名的高帥富。T比較高比較帥,但是家庭真的不富。

直到現在,因為我們有了寶寶,兩個人都在上班,所以不得不選擇由T母幫助我們帶孩子,生活在一起,才覺察出T的所有人生髮展,其實都是他父母的影響。

首先是T從小學就成績不好,不愛學習。因為他小時候貪玩(哪個男孩子不貪玩),可T父常常因為他貪玩不做作業就棍棒相加。從那個時候他的學習熱情就被打得一乾二淨。

但T因為人聰明,就不太安分。導致初中時更是一群壞孩子的頭頭。於是T母放棄做生意(本來也沒賺到錢),專職來管教他。可是越管越不理想,越管越叛逆,最終沒辦法只能輟學去當兵。

青春期的暴力傾向,大多來源於兒童期遭受的暴力對待。

在軍營里,總算是被糾正回來。

其實,本來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他應該不是這樣像飛揚跋扈富二代一樣的青春期經歷。

我認為這一切都源於「慈母多敗兒」(當然這句話只是個道理,並不是說真的整個人就被「敗了」)。

舉幾個栗子。

T在認識我之前,完全沒有進過廚房,沒有洗過衣服。因為T母會將所有的家務做好。

T喝醉酒後闖了禍,把他母親「不小心」撞傷了,然後自己呼呼大睡。但T母仍然會忍痛做好飯菜端到他的床邊。

我們聊起青春期的T闖了禍,她的觀點仍然是「你只能去幫他擺平啊,不然怎麼辦?還能讓他去坐牢?」

包括她幫我們帶寶寶,同樣是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個金牌保姆的風範。

卻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這樣鞠躬盡瘁,對孩子的破壞力有多大。

我跟她談起教育的問題。她總說,我也教啊,我也給他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應該怎麼做。他又不聽。

然而就算結婚後,我希望T能夠獨立一點,不要永遠習慣於(依賴於)享受他母親的服務。這一點不僅遭受到T的反感,更誇張的是T母也非常反感。

她大概潛意識中認為兒子喜歡她的服務,接受她的服務,對她來說是一種心理享受。

所以我認為保姆式的母親,是一個孩子成長中最大的破壞源。

就像有一個寓言說的是,有一個人殺了人,心裡害怕,便把屍體丟在井裡。結果第二天發現井裡的屍體消失了!後來十年後,他又殺了人,又把屍體丟在井裡,第二天屍體又消失了。……最後他殺掉了自己的母親,又把屍體丟在井裡,結果這一次,屍體沒有消失。

第三個案例是我的一個表姐。

我曾經在豆瓣的父母皆禍害小組發表過這個故事。絕對真實。

附上鏈接:講一對50後禍害把自己親生女兒作到抑鬱症的故事

這個案例屬於比較極端的。有時間有興趣可以看看。

總之,一個人的能力可能有天賦,但一個人的性格和最終的發展方向,幾乎全部都是由父母和成長環境所決定的。

要孩子的,請三思。


不會愛人。

逃避和積壓感情。

喜歡一個人過。

很擔心,自己以後可能談不了戀愛結不了婚。

愛錢。想要很多很多錢。

對腳步聲很敏感。

房間一定會關門關窗戶。

買很多款式不同的同類單品。

只對極少數人主動敞開心扉。

下意識隱藏喜好的東西。

沒什麼自信的地方。

經常覺得,以上的這些,這樣習慣了,也挺好的。


我是農村人,父母沒文化,我記憶最深的就是我媽教我朝討厭的人吐唾沫以示威。家庭教育簡單粗糙,孩子不聽話做錯了事或者是我父母在外邊受氣了就打孩子。這大概就是我的家庭教育吧。


利己主義者,只會愛自己,不會去愛人,不願意被愛。

心理有個圈子,沒人走的進那個圈子,

關係再好的人靠近了那個圈子也會反感。

意識到與某人關係親密第一反應是迅速拉開距離,傷了別人的心,但自己選擇無動於衷。

需要你就希望你出現,不需要就希望你走開。

感情真是多餘的負擔,

願每個人都是機器人。


同學朋友稱讚自己,抵不上家庭對你的否定帶來的不斷否定懷疑。客觀的看自己 覺得不錯了 但是無法坦然的接受做自己 一直在自我懷疑 不自信 否定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教育 | 調查類問題 | 人生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