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奧林匹克運動著名的格言,很好的詮釋了體育的魅力。
在跑步這項運動中,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跑量、配速。曬跑量、拼速度也成為不少跑者互相攀比的指標。
跑個 5 公里也好意思發朋友圈?
跑得慢似乎也變成了一種罪,很多人寧願自己獨自跑步,除了想享受自己一個人的安寧時光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害怕自己跑得太慢,被別人嫌棄。
不管是為了刷新自己 PB 的嚴肅跑者,還是只是單純愛跑步的跑友,在日常跑步/訓練的過程中,總是要跑得氣喘噓噓才肯罷休。
大部分的跑者都跑得太辛苦了。
專業運動員,其實跑得並不算「快」
如果你想學會一件事情,最聰明的方法就是模仿、學習那些最專業的人士的做法。
在跑步這個領域,人們大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頂尖運動員的成績、跑量和配速上。
月跑量八九百公里,3分左右的配速,這是世界頂尖馬拉松選手的部分訓練內容。
這對普通跑者來說簡直就是兇殘。
不過,不要被這些數字嚇到,速度和強度是相對的,上面這種看起來兇殘無比的訓練內容,其實對於頂尖跑者來說,只是家常便飯而已。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絕大多數頂尖馬拉松選手,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處於一種低強度的訓練模式,換句話說,其實他們訓練的時候,跑得很慢。
在2001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法國和葡萄牙的馬拉松精英運動員,78%的訓練內容都是低強度的訓練。
2003年,同樣的研究人員發現,肯亞的馬拉松精英運動員有超過85%的訓練都處於低強度的訓練區域。
2004年,對美國奧林匹克馬拉松比賽中男性參與者的一項調查中發現,有3/4的人訓練時的速度比馬拉松比賽時速度慢。
川內優輝這位鼎鼎大名的馬拉松跑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 Photo via http://sponici.co.jp
在高中的時候,他5000m的最快成績也僅僅只有15分08秒,這個成績在日本,並不算頂級。
所以他也沒有受到頂級的大學青睞,最終只加入了實力比較一般的學習院大。
不同於其他學校採取高強度的訓練來培養選手,學習院大的訓練其實「相當」慢。
很多時候他們的速度練習,比馬拉松配速還慢。
川內對於這樣的訓練方式也是相當存疑,練習時常常會跑得比教練設定的速度還快,但每次教練都要叫他」慢一點!慢一點!!」。
▲ Photo via http://twitter.com
但是在這樣的訓練方式下,川內在大學一年級冬天的5000m比賽中,跑出了14分38秒的個人最佳紀錄,刷新自己兩年多以來的最佳成績。
此時,川內也開始慢慢接受這種訓練方式。不過在內心深處,他還是覺得跑得快點兒,訓練效果會更好。所以川內曾經在訓練時偷偷加快速度。但他發現自己卻越跑成績越差。
川內的教練津田的訓練準則有四個:
以上四個準則,都沒有強求速度。
▲ Photo via http://soho.com
接著再來看一看長跑名將莫·法拉赫是怎麼訓練的。
▲ 截圖來自網路
這張圖是莫·法拉赫一份7天的訓練計劃,從計劃中可以明顯看到,不管是跑量還是強度,以他的水平來看,都是算是比較慢的配速了。
國內的頂尖運動員也是一樣,甚至有人說:不練輕鬆跑,再怎麼跑也不會輕鬆。持續的慢跑,才能跑得更長久。
業餘選手,總是想跑快點兒
不過,相比專業選手日常跑步/訓練的低強度。業餘跑者的跑步日常,總是伴隨著中高強度。
更重要的是,他們並不覺得自己跑得太快。
國外某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30名嚴肅跑者進行了調查,首先請他們自述自己的訓練強度:多數跑者聲稱自己每周進行三次輕鬆跑,一次中等強度訓練,以及每周1-2次高強度跑。
隨後,研究人員要求這些跑者配戴心率表一周,數據顯示出的跑步強度與跑者自述的強度差別很大!
事實上,這些跑者低強度訓練不到一半時間,幾乎一半是中等強度訓練,高強度訓練則是微乎其微(不到9%)。
對於跑步強度的區分,有過一定跑步經驗的跑者對此應該並不陌生。
曾被《跑者世界》譽為「世界上最棒的跑步教練」之一的傑克·丹尼爾斯,在其知名的跑步指導書《丹尼爾斯經典跑步訓練法》中,將跑步訓練類型按照強度大小分為:
E輕鬆跑(Easy running)
M馬拉松配速跑(Marathon-pace running)
T乳酸門檻跑(Threshold running)
I間歇訓練(Interval running)
R重複訓練(Repetition training)
不同訓練類型對應不同的訓練強度和要求,涉及到心率(可後台回復「心率」了解更多)、儲備心率等複雜的問題。
▲ (Photo via @喜歡趣跑;六種訓練強度的儲備心率百分比)
而我們談論的輕鬆跑,強度通常在最大攝氧量(可後台回復「最大攝氧量」了解更多)的59%-74%之間,或是在最大心率的65%-78%之間,基本上就是可以聊天說話,基本不會感到喘氣的節奏。
包括如今很多跑友都會進行的LSD跑也在這一強度區間內,都屬於「很輕鬆」的慢跑。
L.S.D.是 Long Slow Distance 的縮寫,即「長距離慢跑」,它是以低強度和長距離為特點進行的有氧訓練。
▲ Photo via http://pinoyfitness.com
不過一提到「輕鬆跑」,很多跑者都對其心存誤解,尤其是一些小白,他們往往會把輕鬆跑和「垃圾跑量」劃等號。
所謂垃圾跑量,是指雖然花費了時間和精力跑過步了,但其實並沒有效果。但事實上,輕鬆跑在一個跑者的能力發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跑慢點,才能跑得更好
在《丹尼爾斯經典跑步訓練法》一書中, Daniels 博士說,在多數時候放鬆的慢跑,能讓你對傷病形成一定的抵禦力,還可以盡量減輕身體和精神所承受的壓力。
除此之外,輕鬆跑還會帶來很多重要的生理變化。
「通過以非常輕鬆的有氧配速進行跑步,可以為比賽日更快跑步打下基礎。」 慈善組織「強健跑步」的教練、運動生理學家珍妮特· 漢密爾頓說,「你是在改善有氧運動的基礎,而這個基礎決定了運動肌肉能量供給的質量和持續時間。」
01 促進毛細血管的生長
▲ Photo via http://biology.stackexchange.com
毛細血管是物質交換的重要場所。跑步中,肺部的氧氣從肺泡進入毛細血管、流到全身各處、供給組織需要,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毛細血管進入肺泡、排出體外;肌肉(包括骨骼肌和心肌)的毛細血管,為肌肉細胞傳輸氧氣、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供能底物,並帶走二氧化碳、乳酸等代謝廢物。
毛細血管是人體最小的血管,它們負責向肌肉組織輸送氧氣和營養。通過幾個月的訓練,毛細血管可以提高40%,肌肉里的毛細血管密度增加,意味著也就可以往血液中輸送更多的氧氣。
各種研究表明,毛細血管的生長似乎在5K步速的60%到75%之間達到峰值。當然這並不代表說,跑的過快或過慢不會增加毛細血管的數量,而是說相比之下,並不會顯著增加或減少毛細血管的數量。
02 鍛煉心肌
在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60%時,心臟每次跳動的力量就會達到最大。當你跑的更快時,每搏輸出量也會增加,但每搏輸出量的增加只是最低限度的,所以,相當輕鬆的奔跑可以很好地塑造心肌。
03 調動更多肌纖維
▲ Photo via http://wellveryfit.com
肌纖維通常分為慢肌纖維、快肌纖維和「可轉換」快肌纖維(可以通過訓練發揮快肌或慢肌纖維的作用)。當以輕鬆、有氧的配速跑步時,身體會調動慢肌纖維並把它們訓練得更能抗疲勞。同時,快肌纖維會被訓練得像慢肌纖維那樣工作,而「可轉換」快肌纖維也會受到刺激,在有氧運動下,像慢肌纖維那樣變得更高效。
快肌和慢肌是兩種不同的肌纖維類型,快肌又稱為白肌或II型肌,慢肌又稱為紅肌或I型肌。慢肌纖維在力量與爆發力方面遜色與快肌纖維,但其擁有很好的耐力。從生理學特徵來看,慢肌纖維收縮速度慢、收縮力量小,但持續時間長、不易疲勞。
研究表明,慢肌纖維的最大刺激發生在最大攝氧量的63%-77%。這差不多是5K比賽強度的55%-75%。
▲ Photo via http://slideshare.net
人體內的碳水化合物以糖原的形式存儲於肝臟及肌肉中,以在我們運動時提供可供消耗的能量。一般來講,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跑步,糖原的消耗並不會顯著影響我們的跑步表現,但當你跑一場全馬時,你肌肉中儲存的糖原越多便可以越晚的出現或是避免「撞牆」的發生。
輕鬆跑的目標是消耗儲存在肌肉中的糖原,而我們身體對此刺激做出的反應就是,通過學習儲存更多的糖原以防止未來的消耗。
雖然目前還沒有關於燃燒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最佳速度的研究,但通過對諸多精英跑者的研究表明,5K速度的65%-75%是比較合適的。
▲ Photo via http://phys.org
線粒體是一種存在於大多數細胞中的由兩層膜包被的細胞器,是細胞中製造能量的結構,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被稱為"Power House"。
在氧氣的參與下,線粒體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分解成可用的能量。因此,你擁有的線粒體越多,密度越大,運動時產生的能量就越多,這將使你跑得更快更久。
有國外的兩位學者曾經做過研究,他們發現,在以最大攝氧量的50%-75%跑了2小時後,線粒體的增長達到了最大。
總之,跑慢點兒,不但不丟人,還是我們應該著重培養的能力。
當然,這並不是說跑得快就不好,只是說「慢跑」也是你日常訓練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對於絕大多數跑者而言,輕鬆跑雖然看上去的確會顯得你「很慢」,但卻可以為你提供近乎最佳的生理效益。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 Unsplash 和 Pexels
# 來,今天來評論區聊聊 #
「你平時跑得快嗎?」
TAG:跑步 | 慢跑 | 馬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