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解讀:什麼是時間?什麼是空間?它們的本質是什麼?

本文將從相對論和量子論的角度,去解讀時間和空間的本質所在。

時間的本質

最簡單的理解,時間是用來描述變化的計量,沒有變化就沒有時間了。

試想,如果人類不再衰老,季節不再更迭,地球不再公轉自轉,那麼時間還會存在嗎?我們還能感知到時間嗎?時間還有意義嗎?那時,你手錶上轉動的指針和跳動的字元,到底是在記錄什麼呢?

事實上,時間的發明和存在,就是為了記錄或是描述某種變化的。地球的自轉變化產生了一天,公轉變化產生了一年,(在地球上觀察)太陽的周期變化產生了陽曆,月亮的周期變化產生了陰曆,人體的衰老變化產生了年齡。

而時間的基礎單位——,最初是由秒擺的運動變化來計量的,後來是地球的自轉變化來計量的,然後是地球公轉變化來計量的,最後是原子結構的輻射周期變化來計量的(銫133原子輻射電磁波的周期倍數)。

可見,如果宇宙全部的一切——包括從微觀到宏觀,都靜止不動了,那麼變化就不存在了,隨之時間也就不存在了——同時也失去了計時的手段和意義了。

而如果想要一切都靜止不動,就需要微觀粒子停止運動,但又因為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指出——無法同時精確的獲得粒子的位置和動量。那麼,粒子絕對靜止,動量為零,位置確定,這就與不確定性原理相矛盾了,所以粒子無法靜止不動。

這個不確定性原理,在量子論中,是指粒子內在的秉性,既波粒二象性。我們可以有兩種方式來理解:第一種,確定就需要觀測,而觀測本身會影響觀測結果,導致不確定。第二種,粒子的狀態呈現一種概率(由波函數描述),是粒子固有的秉性,其精確性受到了更為深刻和本質的限制。(微觀世界:不確定性、波粒二象性、量子糾纏與觀測的本質)

需要注意的是,不確定性原理不是人類的創造或定義,而是粒子的客觀秉性,其代表著粒子的客觀事實。並且,不是粒子無法靜止,才得出了不確定性原理,而是不確定性原理,可以推理出粒子無法靜止。因為,如果沒有發現不確定性原理,我們就不能確定粒子無法靜止,是科技水平的限制(暫時無法做到),還是存在根本性的客觀制約(永遠無法做到)。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物質的溫度取決於其內部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動能。如果粒子停止運動,其動能就低到了量子力學的最低點,此時物質即達到絕對零度。然而,根據熱力學第三定律,絕對零度永遠無法達到,只可無限逼近。所以粒子無法靜止不動。

熱力學第三定律,這是一個實驗結果歸納出的結論。來自普朗克的表述是:當絕對溫度趨於零時,固體和液體的熵值也趨於零。後來,能斯特又將這一規律表述為:絕對零度不可能達到原理,即不可能使一個物體冷卻到絕對溫度的零度。

那麼,如果微觀粒子無法停止變化,就表明時間是必須存在的,而微觀粒子的變化,就可以用量子態來計數(計量或表示)

量子力學中,量子態——是由一組量子數所確定的微觀狀態;量子數——是表徵微觀粒子運動狀態和性質的一些特定數字;而量子——是最小化不可分割的基本個體;量子化——就是存在非連續,呈現離散數值的量子個體。

量子態的作用,就是確定並描述了,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其中有一系列的量子數,包括了主量子數、角量子數、磁量子數和自旋量子數四種,而每種量子數又都是一組,描述粒子非連續運動狀態下,不同性質的數值。

值得注意的是,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指出,在費米子組成的系統中,不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粒子處於完全相同的量子態。其中,費米子是自旋為半整數(也是半奇數)的粒子,比如夸克和輕子,但不包括光子(自旋為1)。

這意味著,有些粒子的量子態是不能重複的,那麼由這些粒子構成的物質,其量子態疊加的變化就是可計數的——也就是存在時間;還有些粒子——比如光子,其量子態是可以重複的,那麼由這些粒子構成的物質,其量子態疊加的變化是不可計數的——也就是不存在時間

就如光子,速度為光速,有動量、能量和動質量,但沒有靜質量,其時間被認為是靜止的——也可以理解為它的時間不存在。因為光子的量子態計數不存在,從而沒有了某種「變化」,表現出的就是時間靜止——始終不變。可見,時間所對應的變化,並不一定就是速度或是位置的變化,而是量子態計數的變化

至於,超越光速產生時間倒流(時間變成虛數,在數軸旋轉了180度),這只是數學上的對稱性(有正就有負),所形成的方程求解,並不一定對應著物理上的客觀存在。而在現實中,也沒有任何有質量的物體,可以抵達或是超越光速。(有一種假想中的粒子,一直處在超光速運動的狀態,稱之為——快子。快子的存在,並不違背狹義相對論的設定,只是目前並沒有發現其存在的證據。)

所以,從微觀角度來看量子態計數所描述的微觀變化,就是變化的終極本質,也就是時間的終極本質——代表著時間計數器滴答滴答的最終來源。

而從宏觀來看,相對論認為時間、空間、物質三者不能分開解釋,它們是宇宙的基本結構。從某種角度來說,時間是依附在物質變化上的,必然不能獨立存在。

可見,是微觀粒子的變化,積累形成了宏觀物質的變化,最終讓時間從微觀到宏觀,連續而統一的存在。

然而,還有觀點認為,時間並不是連續的,而是量子化的。因為微觀粒子能量變化的非連續性,會讓時間也一起變的非連續,即存在一個最小的時間單位——就是普朗克時間(h/c,普朗克長度/光速),為 1E-43秒(10-43秒)。

但這不重要,所有對時間不同角度的描述,最終都會落實到變化上——時間是用來描述變化的計量,沒有變化就沒有時間了。

另外,在宏觀上統計上,物質的變化是有方向的,即是宇宙熵增無序的方向,也就是質量轉變成能量的方向(質能方程)。這也就意味著,時間也是存在方向的,即時間的變化指向了——熵增無序和質能轉換。

由此也可見,光子沒有靜質量,代表著時間變化的終點,所以光子的時間靜止,不再變化。

空間的本質

因為有了物質,物質變化的呈現就是空間,比如長寬高、位置差、大小方向等,都是隨著物質變化所展現出來的——結構屬性

試想,在宇宙大爆炸之初的奇點處,物質還沒有開始變化,時間是不存在的,同樣空間也是不存在的,甚至連我們已知的一切物理定律都是失效的。所以,我們沒辦法討論在大爆炸的奇點處,或是之前,都是什麼或是發生了什麼。(宇宙的奧秘:遞歸、分形、循環)

但由此可見,時間和空間都依附於物質的變化,並構成了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時空。那麼,物質變化所產生的互相作用,和所形成的特性,也最終會體現在時間和空間——也就是時空之上。

而通常,我們所謂的空間感,最主要來源就是空,並且曾經人們覺得真空是沒有任何物質的。但沒有物質,又怎麼會有空間呢?後來,量子場論認為真空——並不是沒有任何物質,而是充滿了場和能量的。

其中,場是一種存在於時空之中,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存在的物質,比如引力場、電磁場、夸克場、電子場、中微子場、光子場、希格斯場,量子場等等,都具有客觀存在的可觀測效應。並且,場就是物質變化的範圍,能夠被量子化激發,產生能量和動量,以及與微觀粒子發生互相作用。

那麼,真空中的場,其實是處在了能量最低的狀態,也就處在了絕對零度。這時,場中的虛粒子,其能量為零、動量為零,但又因為不確定性原理——動量為零,位置就會不確定,所以虛粒子就會表現出隨機的振動,從而無法獲得其精確位置。這時候虛粒子的振動,就是零點振動,獲得能量就是真空零點能,而零點能就是量子真空的能量——也就是真空的能量。(微觀世界:不確定性、波粒二象性、量子糾纏與觀測的本質)

虛粒子,可以用來描述承載力的粒子,包括引力子(承載引力)、膠子(承載強力)、光子(承載電磁力)、和玻色子(承載弱力)。相對於實粒子,其無法直接觀測到,但存在可觀測效應,即卡西米爾效應

卡西米爾效應,是指真空中兩片中性(不帶電)的金屬箔,在距離非常非常小的時候,會出現互相的吸力——也就是卡什米爾力,這在經典理論中是不會出現的現象。而產生這種吸力的原因,就是在金屬箔之間的距離,小於真空中虛粒子的波長時(波粒二象性),虛粒子就無法存在於金屬箔之間,從而金屬箔外的虛粒子就會迫使金屬箔相互靠攏。

絕對零度,是熱力學的最低溫度,是粒子動能低到量子力學最低點時物質的溫度——不能再低。除非構成物質的粒子完全沒有振動,且體積為零。所以,絕對零度是僅存於理論的下限值。

可見,真空的確並不是空的,裡面充滿了場和能量。而事實上,宇宙中沒有什麼地方是「空」的,因為物質無處不在,並且也只有物質存在,才會有空間的存在,物質變化的呈現就是空間。

而時空與物質是不能夠分割開來看待的,它們就像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一個共同事物的本質,所呈現的不同表象。

由此可以想像,如果物質可以彎曲,那麼時空也就可以彎曲

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認為時空與物質不可分割,接著光必須在時空中傳播,並且光子沒有靜質量,就不會受到引力的作用,那麼如果光彎曲了,就必定是其路徑彎曲了——也就是時空彎曲了。

事實上,光在通過強引力場附近時會發生彎曲,這就是廣義相對論的重要預言之一。其原理就是,引力質量讓時空彎曲,從而讓光的路徑彎曲。

那麼最終,光路徑的「彎曲效應」早已經被實驗所證實——比如,遙遠恆星的光線,經過太陽時會產生偏折。

場與以太

曾經人們認為宇宙空間中,充滿了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空間介質,稱之為以太。後來,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中否定的了以太的存在,當然科學實驗也一直未能找到以太存在的證據。

再後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不斷地被驗證正確,可以解釋越來越多的實驗現象,此時愛因斯坦坦言:廣義相對論更像是一種場論

而與此同時,量子場論在微觀,已經逐漸構建出了自己的各種場,並試圖兼容引力場,形成一個可以解釋萬物的——大統一理論(Grand Unified Theories,GUTs),但目前量子場論兼容引力場仍未有結果。

可在此,我們發現場與以太,兩者模型中所描述的——都是空間中充滿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只不過以太受制於時代的局限性——認為這種不可見物質是實粒子,而在場中——這種不可見的物質被證明是虛粒子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認為,物質所形成的空間模型,必然是充滿了「物質」的,而場就是一種虛以太所形成的「濃湯」

推薦閱讀:

TAG:時間 | 空間 | 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