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春期的娃撞上更年期的媽

現代人的生育年齡越來越長,如今乃至以後,十六七歲的娃和五十來歲的媽,這種組合在很多家庭都會擺到眼前,原本不太會碰上的青春期和更年期有了交集。叛逆與焦躁的碰撞,讓這些家庭深感煎熬。如何面對和處理這種問題,讓家庭的火山回歸平靜?齊家講壇的家庭教育專家如是說:

1.家長要有青春期意識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青春期變化感到突然,沒有思想準備,更不必說有預先干預的理念和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了。這些家長由於沒有青春期意識,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後知後覺,看到孩子不同以往的表現,只是一味強調孩子「不乖了」、「逆反了」等,情緒就會煩躁不安,進而直接影響對孩子無端干涉的頻率、範圍和方式,引起進入人生第二加速發展期孩子的強烈不滿。 

2.實現好過渡

青春期是人生旅途中一個非常美妙、奇異、燦爛的時期,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正欣喜地體驗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性意識的覺醒,體驗著自己的長大,他們「變得有主意了」,就是因為他們自覺長大了,成人心態在他們內心正迅速膨脹。

面對他們,父母必須逐漸實現從父母心態向成人心態的過渡。但不少父母仍然以對待孩子小時那種「父母心態」與孩子溝通,總是居高臨下的態勢,期望孩子還能像「以前那樣乖」;一開口總是「教育」的口氣,那麼,孩子是不會向你敞開心房的。

實現好過渡,就是對孩子的教育,從權威的影響到客觀的分析引導過渡。對自己覺得已經長大的青少年,父母的權威在漸漸失落,家長常常一開口就採用指令式、批評式的「教育」,道理都懂的初中生當然不會買賬。他們在遇到困難、問題、挫折之後,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客觀分析和引導,而且,這種分析和引導還應該是朋友式的、設身處地的。

3.交流不應只談學習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要有技巧,乾巴巴的道理不必嘮嘮叨叨個沒完沒了;講話的語氣不要咄咄逼人;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話。這類技巧會傳遞給孩子:爸爸媽媽知道你已經長大了,我們當然要尊重你。

還有的家長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照顧孩子身上,不管颳風下雨都接送他上下學,帶他去各種輔導班。這種「愛」,因為付出太多,對孩子的要求自然拔高,不滿情緒往往比較持續和厲害;因為「全方位的照顧」,孩子的心理成熟會被這種「照顧」拖後腿,加劇他與父母的關係負性化;自我下移的父母會在孩子的眼裡失去許多光彩。

還有的家長過度重視學習。在與孩子溝通的問題上,多數家長都在指導孩子怎樣學習,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孩子的成才應該是全方位的,只抓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全面發展是極易產生負面影響的。交流只談學習,是對任何年齡階段的孩子實施家庭教育過程中都應該避免的。

4.包容理解共同成長

1、對於作為母親的家長,首先要意識到自身的更年期的狀態,同時也要了解青春期階段孩子的身心成長特點。青春期少年的最大的心聲就是渴望獲得他人和社會的尊重與認可,以及自身的獨立和選擇的自由,希望父母能夠把他們當成大人來平等相待。

這就要求作為父母的家長們要轉變角色和教育觀念,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中的命令式的單向教育為平等互動式的雙向溝通。從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起居轉變到引導孩子心理發展和成長。努力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儘力幫助他們去解決他們心中的困惑。

對於孩子的一些不理性的衝動行為,父母要儘力以寬容的胸懷、尊重的態度、柔和的言語給予智慧的引導,避免發生衝突。如果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心理成長問題,作為家長應該積極的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或者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幫助,學會用科學的教子方法和專業的教育知識給予孩子幫助。

2、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適當的進行身體的調理。

父母作為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成長,更應該以身作則的重視自我的心理成長。那麼作為自我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對自我情緒的管理。要管理自己的情緒,首先就要學會覺察情緒。如何覺察呢?那就是學會放慢生活的節奏,把注意力關注到當下的每一個行為當中,身心合一。

其實,情緒只是身體能量的一種波動現象,只要我們能夠敞開內心,讓它在身體中自然流動,而不要投射到任何一個抱怨責怪的對象中,情緒就會自然的消散,那就像是天邊飄過的雲彩,不論是白雲還是烏雲,都是一種暫時的緣起聚合現象,關鍵就是我們要對情緒保持一種純粹的關照和不認同。

我們慢慢會認識到:我不是我的思想,我不是我的情緒,我也不是我的身體,我是超越這一切的見證者。如此我們就能學會欣賞情緒的舞蹈而不陷入其中。另外,父母們可以根據養生科學來進行一些營養的補充和身體的調理。總之,家長只有正念當下,維持良好的情緒心理狀態,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並傳遞正能量。


推薦閱讀:

TAG:青春期教育 | 家庭教育 | 更年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