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得抑鬱症?得抑鬱症人得心理是怎樣想的?對抑鬱症的發病機理非常好奇?
rt
抑鬱症的發病機理非常複雜。
原創:人為什麼會得抑鬱症——抑鬱症的發病機理及治療
這是我在網上義務接受無償公益心理諮詢給出的答覆,裡面的心理醫學的知識不忍棄置湮沒,冒昧無理群發給大家分享,可能是對健康朋友的騷擾與不尊重,希望大家包涵:抑鬱症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單相抑鬱症,另外一種是雙相抑鬱症,也稱為躁鬱症,兩種疾病的患者各占抑鬱症患者的一半左右,這兩種病性質與治療方法完全不同,但是表現卻非常相似,一般經驗不足的醫師很難區分,很容易造成誤診,必須要專業醫院專業醫師才能準確判斷,所以建議一定要去較為正規的醫院去找經驗比較豐富的專業醫生進行診斷、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台灣精神病學泰斗陸汝斌教授在北大六院的培訓講座中指出:男性30歲以前、女性35歲以前首次發作的抑鬱症一般最終發現其實都是躁鬱症(註:將陸汝斌教授的言論摘錄於此,僅代表陸汝斌教授他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人觀點)。
人為什麼會患抑鬱症?
五羥色胺讓人情緒安詳穩定,如果分泌不足就會產生抑鬱情緒,表現為情緒低落痛苦、自卑自責,感覺前途沒有希望,產生自罪心理,覺得對不起別人,還有人表現為失眠多夢,思維變得非常緩慢遲滯,記憶力與工作能力降低等等,而且容易產生攻擊性,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讓人感覺精力旺盛、情緒飽滿、感覺振奮,如果缺乏則表現為快感缺失,心情不愉快,沒有精力,沒有精神與動力,思考遲緩,學習能力變低,反之,如果過剩則表現為情緒過盛、脾氣大、攻擊性強。單相抑鬱症患者五羥色胺分泌不足,同時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分泌不足,表現為疲憊無力,情緒低落,沒有動力、精力不濟,自卑、自責、自罪,悲觀失望,而雙相障礙患者大腦五羥色胺等神經遞質分泌不足,但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卻分泌過剩,導致大腦神經傳導迴路發生紊亂失調,表現為攻擊性強且精力旺盛,這些都是患者先天的基因問題造成的。更通俗一點說:馬牛鹿羊這些草食動物五羥色胺分泌充足,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不足,所以安詳平靜、溫柔善良,而虎狼鷹豹這些肉食猛獸五羥色胺分泌較少,大腦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旺盛,所以導致它們情緒不穩,有著兇狠暴戾的攻擊性,這樣解釋應該比較簡單通俗了。
抗抑鬱劑能夠治療抑鬱症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抗抑鬱劑能夠調節人腦的上述神經遞質的濃度,從而改善人的情緒與感受。
有很多抑鬱症患者以為自己之所以會出現不開心、自卑自責等等心理癥狀是因為以往的經歷特別是挫折、傷害等造成的,其實不然,這些都是患者天生的掌管大腦神經生化活動的基因造成的,好比艷陽天下的一塊窪地上的一灘水浸潤了下面的砂土,從表面上看來,砂土被濕潤是因為這一灘水,但是為何其他地方的砂土卻是乾燥的?你會說:那是因為其他地方沒有積水。沒錯!但是之所以窪地上會有積水,那是因為窪地天然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它比較容易積聚水流,換而言之,遭受同等強度的雨水(挫折),平坦的地面(正常的健康人的大腦)比較容易能夠排瀉雨水(抵禦平復傷害與痛苦),而低洼的地面(有著天生抑鬱質基因的大腦)比較難以排瀉雨水(抵禦平復傷害與痛苦),反而比較容易積聚雨水(傷害與痛苦),所以從表面上看,嚴重的抑鬱(窪地濕潤)來源於事件(雨水),而從最深層的根源來分析,嚴重的抑鬱(窪地濕潤)根源於導致影響情緒的若干種神經遞質缺乏或不平衡的基因(窪地天然的物理特徵——天然容易聚積雨水),而抗抑鬱劑能夠改善這種基因缺陷造成的神經遞質的缺乏或不平衡,從而改善患者的抑鬱癥狀。
心理諮詢對抑鬱症或躁鬱症效果不太好,抑鬱症治療應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助,心理治療方法中效果較被公認的方法為認知行為療法,但只適用於中輕度抑鬱症,程度較重的抑鬱症還是要請專門的精神科醫生開具處方葯進行有效治療,否則抑鬱症反覆發作或病情遷延會導致大腦神經細胞受到難以逆轉的廣泛性損傷。很多行業外的患者擔心抗抑鬱葯有副作用、成癮性、依賴性,甚至外行地以為抗抑鬱葯會對大腦造成傷害,這完全是杞人憂天,其實不僅不用擔心抗抑鬱葯會對大腦造成傷害,而且恰恰相反,抗抑鬱葯會有效保護滋養大腦神經細胞,修復抑鬱症對大腦神經細胞造成的廣泛性損傷,會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與思維效率,而且既不會成癮也不會有依賴性,至於副作用而言,新一代的抗抑鬱葯的副作用是很小的,而且可以通過醫師調配或搭配用藥加以解決。有少部分患者經過多次更換藥物,治療效果也不理想,這種稱為「難治性抑鬱症」,這種患者比例大約為20%,但是即便是這小部分患者,其中相當一部分並不是因為藥物不適用,而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藥物配伍(需要聯用多種藥物,往往需要醫術非常高明的權威醫生才能準確把握),所以絕大多數抑鬱症藥物治療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總而言之一句話:抑鬱症,建議吃藥效果最好!
抑鬱症是非常複雜的疾病,「難治性抑鬱症」需要多管齊下,針對病根精準靶向治療,很多情況下,必須要著名的精神科大夫才能治好,如果孩子被確診為「難治性抑鬱症」,建議在「好大夫網」上找著名精神衛生醫院的著名精神科醫師進行治療,說難聽點,讓水平不高的醫師治療「難治性抑鬱症」,這是誤了孩子一生、毀了孩子一生!抑鬱症與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特別是單純型精神分裂症)癥狀表現非常相像,以至於一些經驗缺乏、水平不高的精神醫生把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精神分裂症誤診為抑鬱症,導致病人病情延誤、越治越糟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不用多言。
對於有著強烈自殺衝動的重度抑鬱症患者,無抽搐電休克療法(MECT)是遏制自殺意念與衝動的殺手鐧,無抽搐電休克療法(MECT)又稱為改良電痙攣治療、無痙攣電痙攣治療,是在通電治療前,先注射適量的肌肉鬆弛劑,然後利用一定量的電流刺激大腦,引起患者意識喪失,造成患者大腦神經遞質活動與神經連接通路的快速(有益)變化,從而達到無抽搐、無痛苦而治療精神疾患的一種方法。
網上外行電影往往因為外行無知,過度渲染了電休克療法的可怕,極大地誤導了觀眾,其實現在科學技術非常發達,在無抽搐電休克療法情況下,患者根本就沒有什麼感覺,根本不會產生痛苦,基本上跟睡一覺差不多,無抽搐電休克療法雖對有強烈自殺意念的重度抑鬱症患者效果顯著,但也不應單獨使用,應與抗抑鬱藥物配合使用。本人只是得過抑鬱症,並不是學醫的,講不出大道理,簡單給你概括下。
抑鬱症的癥狀剛開始就是抑鬱,比如自我評價變低,經常沮喪,偶爾睡不著。
但是一天兩天這樣的癥狀,並不能構成抑鬱症。我聽說過一個理論,就是當一個習慣持續了一個月後或者60天之後,就會成為一種習性。
沒錯,如果有一件解決不了的煩惱經常騷擾你,你就會長期抑鬱,形成我們說的抑鬱症,這時候,任何開心的事情都與自己無關,天空似乎被烏雲籠罩,自我評價出奇的低下,自己也覺得自己是個廢物。而最普遍的癥狀,就是睡不著和早醒。長期睡不著之後,大腦的一些激素已經失衡,遇到睡眠你就會緊張,晚上的時候抑鬱值是最高的,不僅是因為夜空讓人懷舊,還因為夜空使你對失眠的恐懼增加。不過根據數據顯示,抑鬱症患者在中午到傍晚的時候,情緒會穩定一些,這時候精神不會太差,而夜晚還沒來臨。現代科學已經證實,抑鬱症和大腦激素有關,所以抑鬱症是必須要吃藥的。
失眠是抑鬱症的最典型表現,以導致到最後你會忘掉怎樣才能入睡,很多嚴重的抑鬱症,表面上看上去都跟正常人一樣,其實你可能不知道,他有幾年幾十年的失眠史,這部分人,很多可能一輩子都在跟失眠抗衡。
我認為抑鬱症除了吃藥,還應該找一找煩惱的根源,必要的時候需要情商高的親人朋友引導。多說一句,萬一得了抑鬱症,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首先睡不著不會死人,然後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經歷一次會讓你更懂人生。人為什麼會得抑鬱症?得抑鬱症的人心理是怎樣想的?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其實他們沒想什麼,他們就是被困在一種極度不舒服的感覺里,出不來了。
然後回答第一個問題,人為什麼會得抑鬱症。
一般來說,主要是源於心靈創傷,這點已是共識,不過有的心靈創傷,患者本身很清楚,有的心靈創傷,患者並不清楚,很隱蔽,很難發現,或者患者自以為清楚,其實卻不清楚。
最後說一下,對於那些心靈創傷,最重要是清理傷口,將不安徹底釋放出來,而不是吃一輩子鎮靜劑,頻繁地複發。
患者內心中有很多不安的能量,它們與一些記憶有關係,與一些痛苦情緒有關係,必須找到源頭,徹底徹底將它們釋放出來,這樣抑鬱焦慮才會緩解,患者才會不那樣敏感,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好狀態,不用一直吃藥,也不擔心複發。
心理療法建議參考這本書《從心理問題到心理優勢:一個抑鬱症患者的家庭治療筆記》,很多網路書店有,就是講述怎樣引導,釋放內心深處記憶深處的不安能量,回到源頭徹底釋放,可以參考,這也是我們目前主要採用的心理療法。
從十歲開始失眠,積壓過多想法。後來開始從事挫敗感陷入自閉。暴飲暴食胖了50斤更得不到認可,隨有了抑鬱症,成了慣性思維。不管生活和工作各項活動中有個點,失敗、沒被渴求認可、意料外挫折。只要觸碰到就會進入情緒低沉的不自控中。呈現為暴躁,沉浸憂傷,不知所措(這個已經解決)。
一、抑鬱症的形成有兩個因素:
①由生活壓力或其他因素導致的絕望情緒(抑鬱也是由絕望造成的)
②對抑鬱症及其後果的恐懼情緒。
絕望情緒:①抑鬱症的大部分癥狀是絕望情緒引起的生理反應造成的。②絕望情緒是人的一種基本情緒,但並不是一種常見情緒。因為大多數人不會處於絕望狀態,即使偶爾處於這種狀態,也會及時的生成有效情緒進行酶解,而不會使之持續產生,引起嚴重的生理反應。③即使產生了嚴重的生理反應,如無恐懼情緒的參與,也會漸漸消退。
恐懼情緒:主要是由人們對抑鬱症的錯誤認知(絕症、不治之症、跳樓、自殺、自殘等等)造成的。當一個人接收到這些信息時,就可能會形成對抑鬱症的恐懼情緒。
二、抑鬱症的分類:
與其他神經症的發病機制類似,按兩種情緒出現的順序可分為兩類:①先有恐懼情緒,後出現絕望情緒;②先出現絕望情緒,後出現恐懼情緒。
三、第①種類型的發病機制:
1、人們先通過媒體、網路或與他人的交流,接收到抑鬱症及其嚴重後果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經過思維的加工,形成關於抑鬱症的一系列認知情緒。這種情緒有強有弱,因人而異,潛伏起來。
2、如果此人後來未產生絕望情緒,則不會有癥狀,就不會有信息與潛伏的恐懼連接起來。如果此人後來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嚴重且苦苦看不到出路的問題而導致產生了絕望情緒,並且又未及時通過他人疏導或自我疏導產生有效情緒進行酶解,則這種絕望情緒就會在負面信息(生活壓力)的刺激下,持續分泌,並引發強烈的生理反應。這種痛苦的生理反應被思維接收到,就會與之前的恐懼情緒連接起來。這種連接會促使人形成一個認知:我患上了可怕的抑鬱症,這是不治之症。並同時產生強烈的恐懼情緒,極度排斥,無法接受。此後的過程為:
巨大的生活壓力 + 「我患上了抑鬱症」的認知——→
更加絕望→更嚴重的生理反應→對抑鬱症及癥狀的強烈排斥和恐懼→操控思維刻意接收此方面的信息:各種不適、癥狀→恐懼情緒與各種不適同時出現,使得生理反應更痛苦,絕望情緒的後果被大大增強→強烈排斥:尋找快感,強迫自己高興→排斥無效:①絕望情緒引起的反應不會在短時間消退(除非生成足量的有效情緒)②強烈的負面情緒會抑制思維對其它信息(快樂)的接受及其與認知情緒的連接,導致快樂情緒無法分泌→更加絕望、恐懼、排斥,進一步強化了「抑鬱症是不治之症」的認知→更加絕望→……
由此陷入一個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