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岐遇》記

粉絲角度的回答已經足夠多了,作為中國第一代微博和公眾號編輯,也可以說是曾經的新媒體業內人士,我想談一下這份電子刊物的一些特別之處。

隨著技術進步,雜誌的電子化已經從最早期的單純PDF圖文,進化到了今日豐富的內容交互性,而要觀察國內大眾媒體最前沿的內容編輯理念和傳播-受眾模式,時尚COSMO的這期《岐遇》,無疑是一個極好的標本,無論選題、銷量還是傳播方式,再到載體和內容的創新,都體現出一種標杆性的意義。

這一次嘗試還有另外一種角度的可借鑒之處,即全媒體業態下,微信公眾號如何自我升級與小程序生態結合、擁抱支付和閱讀方式的變化,以及傳播路徑的多維化、交叉化,其中體現出的種種挑戰,也值得業內外人士普遍思考。

從早期粗糙的郵件列表,到大而全的門戶網站體系,再到Newsfeeds和Blog/SNS形態的WEB 2.0體系,再到手持平板設備和泛在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流媒體時代,直至今日Vlog/直播交互和UP主再創造的多層次信息再生長再創新,這份15分鐘便可以閱讀完成的,區區幾位數字閱讀碼所濃縮的,正是大眾傳播媒介和受眾需求融合創新的階段性成果。

正如一位微博網友所言,

作為《時尚cosmo》推出的第一個女星專刊,第二本明星個人電子刊,cosmo針對孟美岐做了巴黎的專題策劃,而無論是拍攝選址,還是目前的幾個封面預告,已經可以明顯看出來這個電子刊項目的先鋒、實驗、概念和標杆性質——不同於一般的時尚大片,cosmo的全部策劃圍繞挖掘人性、講述故事、構造藝術。借著孟美岐身上可挖掘的「時代最渴求的品性」,cosmo在塑造自己鮮明的電子刊風格。 而孟美岐粉絲這一上來的300多萬,也會成為一個新的標杆。是的,這是一個新的時代,一流媒體永遠在創造,在開路。一本電子刊,需要像一本小說,一場展覽,一部電影,具備非常強的概念感,是一個共同創作的「作品」。 期待《岐遇》的正式亮相。時尚cosmo、孟美岐、讀者,從創作的模式到購買、欣賞的方式,都是開路人。


從「展現」到「挖掘」,多視角與多維的富媒體交互內容構建

Magazine這個單詞源自法文Magasin,本意是知識之倉庫,你可以在其中分門別類找到對應的興趣內容,而這「本」(或許不應該使用這個量詞,這是一個二維概念,而電子雜誌可以說是四維的)《岐遇》,便是時間尺度上巴黎四日,空間尺度上屏幕內外、塞納左右,人物尺度上粉絲與偶像的互相觀察互相體認、精神的跨距離交互相結合的一座倉庫。

畫:從圖、文,再到視頻中的報紙內置視頻、視頻中的電視內置視頻、同一畫面中三重空間疊加的三個角度的孟美岐主體,同一空間中疊加的孟美岐自身三重角色的同時互動,以及通過攝影作品中道具、布景、著裝、色彩、妝容和光線所體現出的豐富信息,都使得其有著近似無窮盡的解讀和挖掘的可能性,對此本問題下有大量的解讀答案,在此也不重複了,而從傳播和信息的角度來說,這種時空載體交錯疊加的方式,便使得要體現的主體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成為可能,也使得讀者代入與跟隨成為可能。

音:貫穿全局的《巴黎13日游》反覆點題,類似電影的主題配樂;《一瞬間》和《I will follow Him》結合的是相遇相知追隨與體認的多層次環節,《Koop Island Blues》則是放在文本的《差不多吧》之後,伴隨一個跟隨視角的視頻,接著引出了採訪與對粉絲的表達,與「Looking For You」或是「終於等到你」的意境完美呼應。

文:作為中國造星工業在2018的最大作品,粉絲前所未有地深度介入了孟美岐的成名之路,甚至變成了她的工作團隊,所以在這份深度粉絲「定製化」的出品中,行文中上反而提供了一個疏離的視角,帶著一種惋惜、不平甚至是略帶憤懣的情緒,這在媒體出品中是非常少見的。無論是與巴黎的交還,還是不同以往的「但她沒有」和「差不多吧」,以及走向奇遇的結語,都是一種進行時態的表述,更像是旁白。

無論你將這份電子刊物中所呈現的音光畫影文視作《盜夢空間》也好,《穆赫蘭道》也好,甚或是《兩生花》與《天使愛美麗》也好,在虛擬空間中所呈現的多面真實,甚或是「樸實」的孟美岐本我,與你隔著安卓和iOS的如此豐富互動與情感共鳴,從一年前你開始為她點贊時,其實便已經開始了。


內容主體孟美岐本人的還原與參與,建構與解構

偶像的形象是不是被設定與雕塑的?如果沒有作為「人」本身的自然情緒流出,而是沉浸於楚門世界的角色扮演中,與操控者合謀而迷失,其本我、自我、超我的關係便會處於緊張甚至紊亂之中。

作為千萬人之寄望現象級出道的超級明星,或者用今日的話語所表述的「頂級流量」,不斷刷新各種記錄的20歲女孩,她自然會陷入「找自己」的循環之中,遭遇這種緊張性的內在張力撕扯,再疊加三個月間谷底至浪潮巔峰,再三個月回歸深潛,又三個月重回光明之中的反覆起落,其心理境況又豈止是一句「差……不多吧」就能釋然的。

正如那張色調「大紅大紫」的預告圖所傳達的豐富信息,束縛與掙扎,嘲諷與坦然,傷痛與淡漠,並行於中,烈日下仰望晴空萬里,黑暗中舞動肢體表達,「腳踏實地,天真無鞋」。

回到《岐遇》本身,我個人認為這份電子刊是孟美岐具備里程碑意義的一份作品,它可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影視、綜藝、唱片或者舞台,但卻是一個20歲女孩真正通過觀察和表述自己所呈現的一種格局上的進化,特別是「FAN QIQI」的角色,讓她的共情能力躍然而出:人們要如何建構一個自己喜歡的偶像形象?作為一個偶像又如何建構一個能為人們長久喜愛的形象?她在追索這個問題的答案。她並不滿足於展示或是扮演,抑或僅僅完成一份「工作」,她還在嘗試著從客體的角度來觀察自己,正如孟美岐「三體」同時出現在畫面中那樣,看著屏幕的真實孟美岐便可以從中找到自己人生「三體」問題的答案,同樣隔著屏幕的讀者,也會體驗到這種奧秘。

建構花海少女,鴿群軍裝的意象,建構影院、唱片店和手持相機的場景,實則體現的是她的多重身份:演員、歌手和時尚寵兒,也體現的是她「少女心」和「單箭頭」的並存。就傳統經驗而言,作為被呈現者與被表述者,她或許只需要美美地完成視頻劇本,擺幾個POSE,說些按部就班的答案就好了,但她並沒有,以致遭遇了「甜言蜜語之下打傘」的官方吐槽,反而那些細緻心思都用一種近似「粗糙」的樸實文本表述,而直接代入了受眾角色去扮演「你」的存在,彷彿在說,I Know You,I Know What You NEED.

她在尋找,尋找自己被愛的理由,這樣才能還原自身的參與。

在文本的最後一幕,左右並列的兩張照片,兩種神態,正是木偶奇遇記寓言結尾的隱喻,經歷了勇氣、忠心以及誠實的考驗之後,被人操控的木偶成為了一個能夠真實活著的人。

她活了,這是對偶像工業的解構。


作為傳播目標客體的粉絲群體在「定製模式」下的表現

粉絲是不是被割了300多萬的創紀錄「韭菜」?這見仁見智。但如果你把這種消費看成是成千上萬人對一項事業的投資,答案就會截然不同。

從600多個超話粉絲到上千萬次播放量的舞台,從沒有手幅的小透明到時尚大刊的定製出品明星,這一切不過一年而已,就連敲著鍵盤寫著答案的我,一個年近不惑的大叔,甚至願意花好幾個小時寫這些東西來解讀一個「6元」售價,10多分鐘就能全部看完的無實體媒介,你說這種愛是盲目的還是一種不為人知的跨時空投射?

科幻作品中經常有人類通過精神鏈接傳遞信息交流的設定,而人類學、社會學、信息學、傳播學乃至控制論,都在探尋群體精神世界的組織結構。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本身,其自我組織形態千差萬別,粉絲群體只是其中一種罷了。

當下時代,粉絲早已不是被動接受人設營銷,洗腦刷屏便能心甘情願持續貢獻香火的盲信徒,要知道「山支大哥」、「奶岐」、「萌妹岐」和「密碼器」,本質上都是這些一贊一贊、一刊一刊,一包包高潔絲和中華牙膏的消費者們所共同創造的,越於賽博空間之上的全息投影中不同的切面,而《岐遇》只是這個投影的一個上佳具象。

與其他投影者與被投影者不同的是,孟美岐的投影者或許已經超脫了某種被稱為「粉圈」的束縛,而更像是一種信念的結合體,這種信念具備著強烈的「二階美德」屬性,忠實於複雜性、多樣性和個人自由的秩序,忠實於規則、正義和樸實向上的奮鬥觀,這種信念在經歷挫敗與不平之後,由被投影者自身的獻祭所引,於2019年的第一季度全面爆發,才具備了一種超脫「客體」角色的驚人能量。

所謂紀錄,不過是「創造101」中為她而來的數萬眾籌者,對公司治理狀況嚴重不滿,行使著自己手中的股東權利罷了。


共同創造與多維傳播:素材與投射,共鳴與衍生

從時裝周看秀的全過程直播,到製作花絮、預告物料的持續釋出與傳播,再到最終成品的上線銷售,《岐遇》的製作過程在贊助方復星、LANVIN、CHLOE和出品方時尚COSMO的微博、微信上不斷被只鱗片爪地隱現,最終成品如何始終引人好奇,而每一次新的信息都會引起更多解讀、粉絲再創作與反向傳播。

互動式娛樂體驗的最高境界是創造和定製然後再傳播的認同感,這個意義上來說當代偶像其實只是粉絲的素材,娛樂明星變成娛樂素材,然後粉絲可以自由組合自我創作出合自己口味的娛樂內容,當作為客體的偶像本人再代入粉絲角色來揣摩摸索之時,其化學反應會強烈到超乎想像。

正如這個問題出現在知乎一樣,本身我們的這些答案,便是對《岐遇》這一素材的衍生傳播與創造,同樣,若不是這一作品引發的共鳴,我們也不會對其施以如此細緻入微的解讀。人民早已不滿足於簡單的感官歡愉,他們同樣需要智力的愉悅。

這種拆解與互動的過程,多階魔方式的意圖還原,比簡單的比心與討好維繫了更為深一層次的溝通紐帶,帶來更豐富充實的情感體驗。

所以,這麼精彩的一部短片,有了三百多萬的票房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新模式與新介質:記錄與紀錄的啟示錄

據說Cosmo與孟美岐的這次合作由於各種因素頗多曲折,而最終得以成行之後所呈現出的效果,卻遠遠超過一個簡單的《巴黎紀行》。這種豐富的背後,恰恰是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狂飆突進式發展成果的呈現。

如若沒有微信公眾平台和微信支付,如此便捷而迅疾地響應五十萬份請求近乎不可能,若不是雲伺服器的便捷,在三倍擴容依然癱瘓之後,短短一個多小時便能重啟銷售進程也近乎不可能,同樣,若不是泛在移動互聯網帶來的高度自組織和同步性,這種分發與傳播的效率同樣不可能。

小程序生態使得在平面展示之外的更多種內容呈現形式成為現實,音畫影文相糅合,採集、製作與成品討論都得以不斷延展,15分鐘延伸為15天還多的全面交互傳播,簡單記錄的四天時間創造了新的紀錄,這些啟示提醒我們的是,熱愛能激發創造的最大力量。

另一個方面而言,所謂流量明星的作品意義,或許並非是針對大眾市場的,她們可能更多面向特定人群的定製與喜好,屬於典型的「亞文化」範疇,但這種亞文化是否一定會與主流市場互斥?我想未必,它可以是前衛的、先鋒的、實驗性的,甚至可以是開創性的,因為一切都是全新開始,無論是孟美岐本人、COSMO還是粉絲們,都在切身參與時代潮流最前沿的一場激蕩。

真實的小孩,真實的購買力,真心實意的粉絲和製作方,才有真實的紀錄。記錄這一過程的意義,遠比那幾行數字所代表的紀錄要大許多許多,這是全新的粉絲經濟模式,也是重新定義「流量」的過程。

這才是這一全媒體傳播案例最值得討論的啟示。


從2018年5月到現在,我一直在知乎寫一個關於如何評價孟美岐的答案,不知什麼時候我會不再更新,我想是她真的能夠不再需要我們來解讀的那天吧,於是我想從那個答案中挑選一些內容作為這個答案的結尾。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憨厚而笨拙,這是一種養精蓄銳的方式。 到了我這個年紀,你就會見到很多人,他們在日常甚至是各種論壇之類的場合,都是一副平淡無奇,甚至有些笨拙的姿態,隨遇而安,雲淡風輕,他們在自己講的話寡寡淡淡,沒有什麼太過慷慨激昂的言語,甚至連表情有時候也是神遊物外。 但你在他們的專業領域裡,會看到一把神兵利器出鞘之後鋒芒畢露,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藏拙而收斂精氣,是武林高手的標準特徵。譬如有「石佛」之稱的李昌鎬,又比如有同樣綽號的球星鄧肯。 一個身上沒有驚雷,眼裡沒有怒火的人,兩手卻總是緊握,一手乾坤,一手平凡。 孟美岐也有這種特質。 舞台之下,她喜歡安靜滋養自我的內心世界,這種「Inner Peace」,正暗合了傳統中國哲學的道理,舞台上雷霆萬鈞的力度,正是通過這種看起來枯燥甚至無趣的不斷蓄能而儲備的。 超級偶像的誕生無一例外都是愛慕者自身命運的投影,攝人心魄,故而銘記。這個觸點可能是一碗魚湯,一次哭腔,也可能是一塊紗布,一條傷口,偶像工業俗套至極,但媚俗者永遠站不到巔峰,因為荊棘王冠刺傷的血與肋下的傷口才是榮耀歸於受崇拜著的理由,值得信,看到希望實現,然後才有持久的愛,這無關權欲金錢,而是關於當下對超我的追尋,所以飯圈是泥潭沼澤,名利場污穢殘忍,人格稍弱便經不起如此試煉,精神投影如佛家術語所言之業力,千萬人之關注便如千萬朵紅蓮焚身,泥胎木塑怎經得起考驗成金身? 度人者稱義罷了。 度人者的特質是非自覺的,她是光明,是出口,是彼岸,是引你共鳴的里拉琴,而你信她,她便切下血肉來,飼育你的喜悅與淚水。 有時疑惑,我們是被選的還是選她的?又想起,去年今日是命運輪盤開轉的那一刻吧,這日子也是選過的。 FAN QIQI,你是被選中的。 ????

奇遇剛剛開始。


推薦閱讀:

TAG:孟美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