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普惠」二八分成,中低端幼兒園轉型或倒閉已成必然?

來源 | 藍鯨教育

作者 | 周繼鳳

編輯 | 劉彬

2016年11月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決定》,民辦教育產業的教育資產被劃歸為經營性資產,從而為民辦教育資本市場證券化掃除了法律障礙。不少幼教資產看到了資本化的前景,紛紛跑馬圈地,收購、併購熱情空前高漲。

然而去年五月份,教育部公布了《關於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意見》,意見中提出,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數佔在園幼兒總數的比例)達到80%左右。這意味著將有 12 萬民辦幼兒園被定性成普惠園。

如今普惠園政策已經公布近一年,幼教行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幼教從業人士如何看待普惠園政策?藍鯨教育為您帶來解析。

普惠園政策將加速幼教分層

所謂普惠,即普遍惠及、人人享有。普惠園分為公辦園和民辦園。為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的難題,政府試圖通過購買服務、綜合獎補、減免租金、派駐公辦教師、培訓教師、教研指導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辦園發展。但普惠園的辦學結餘需全部用於辦學,收費由政府限定。

一位北京幼兒園園長向藍鯨教育表示:「得到有關普惠園的消息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老師留不住了。原本每個孩子每月收費5000元,如今只允許收費一千多,即使再補貼2000元,我依舊處於虧損狀態。」

一位幼教投資者向藍鯨教育表示:「現如今,整個行業都處於焦慮中,大集團在思考如何可持續發展,如何變革基因擁抱互聯網。中小機構面臨著選擇登記成普惠園還是營利性幼兒園的難題。小型幼兒園更是一個小柵板,在變革中求生存。」

政府文件中已經明確指出,未來普惠園的覆蓋率將達到 80%。因而,幼教行業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共識——未來的幼教市場將逐漸形成「高端+普惠」二八分成格局。九鼎投資幼教產業整合基金總經理謝萬彬贊同這樣的觀點,認為從中短期範圍內來看,確實是會存在「二八分成」的格局。和君諮詢合伙人丁寧表示,整個行業即將進入一場由大資本和大監管雙重力量交錯下的行業洗牌,而二八分成背後,其實是幼教行業在加速分層

何為分層?「其實就是該營利的營利,該普惠的普惠,做內容的就做內容,做市場的就做市場,做平台的就做平台,專業人干專業的事兒。」丁寧指出。

在此背景下,轉型成為普惠園?還是提高價格搶佔20%的營利性民辦園市場?這成為了擺在諸多幼教從業者面前的一道選擇題。面對幼教從業者的憂慮,丁寧表示,要想在這場大洗牌中存活下來,幼兒園一定要根據自身的情況找好定位

選擇普惠還是非普惠關鍵看定位

目前幼教市場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往往根據收費高低簡單地劃分出高端、中高端、中低端、低端幼兒園等不同層次的幼教機構。

一種市場觀點認為,在普惠園和高端園的夾擊下,規模小、硬體設備條件簡陋的中低端幼兒園的生存空間將逐漸被擠壓。丁寧坦言:「因為中低端幼兒園在硬體上拼不過公辦園,在軟體上又無法與高端園相抗衡,關停或者轉型成為必然的選擇。」

而在所有中低端幼兒園中,獨立單體園又成為了首輪被洗牌的對象。根據教育發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為了幼兒身心健康和便於管理,幼兒園規模一般不超過360人。在招生人數有限的情況下,單體園沒有集團化的規模效應和品牌影響力,無法通過統一教學、規模化管理運營節省成本,虧本也就成了必然。

對於這種園所,丁寧有兩個提議:轉型成為普惠園是最好的選擇,依靠政府的補貼不僅能夠維持正常的運營,還能夠保證穩定的生源;如果不轉成普惠園,集團化和品牌化辦學也是一條出路。

萬嬰教育集團董事長黃平也認同這樣的觀念,他表示:「抱團發展肯定會比單體發展好做。從幼兒園經營的角度來看,流程、制度等都有共性,將這些共性的東西明確化、標準化,可以幫助幼兒園節約運營成本。時間節約了,老師們才有更多的精力提升專業技能、照顧教育孩子。運營成本節約了,投資人也可以獲得更加合理的經營效益。」

相比於中低端幼兒園,中高端幼兒園則多處於尷尬境地。這些幼兒園具有一定規模,師資相對優質,定價在3000—5000元之間。但如果轉型成普惠園,即使有政府補貼,也很難實現收支平等,向上走,內容和課程又達不到高端園的標準。

面對這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幼兒園,丁寧建議將產業鏈延展,打通創新性業務。「既然這些機構有優秀的師資,相對較好的創新課程,那麼可以將業務拓展到0-3歲的早托市場,以及5-6歲的幼升小銜接市場。如果把這些領域做好,其實是個很大的盈利點。但前提是,你的內容足夠強。」丁寧表示。

普惠園在成本和師資等方面有政府扶持,但有定價約束,那麼利潤點就落在佔比20%的營利性民辦園上。營利性幼兒園允許營利,但錢卻沒有那麼好賺。在民辦園轉向營利園的過程中,需要財產清算,並且補繳相關稅費。除此之外,在稅收政策方面,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享有同等待遇。而營利民辦幼兒園作為企業法人,可能會按照稅率繳納15%的所得稅、6%的增值稅、以及房產稅、土地稅等,成本大幅度提高。

營利性幼兒園的收費也不是隨心所欲,據相關規定,營利性民辦學校按學期或者學年收費,收費項目及標準應當向社會公示30天後執行。不得在公示的項目和標準外收取其他費用,不得以任何名義向學生攤派費用或者強行集資。

除了需要擔心成本、收費之外,這20%的營利性幼兒園必須有不依靠政府的底氣,比如在課程質量、軟硬體上形成差異化優勢,從而獲取高額溢價。對此,丁寧強調:「選擇普惠還是選擇營利,關鍵在於機構是否有辦學實力,是否有內容體系,是否有師資力量。」

而要想在這 20%的市場中拔得頭籌甚至成為獨角獸,在丁寧看來,這些機構需要著眼於幼兒園產業發展規律,並且教育理念、教學內容、經營管理、人才培育、科技創新、渠道(社群)、資本(市值)等經營上都不要有明顯的短板。

普惠園需要走出這幾點誤區

一直以來,政府的補貼以及稅費優惠是吸引民辦幼兒園申報普惠園的最大動力。目前大部分省市有關普惠園管理的具體細則還沒有出台,業內人士皆處於觀望狀態。但政府對於民辦普惠園的態度卻已經明確下來,不少從業者直言,普惠園有普惠園的使命,要符合國家的戰略,所以營利也就無從談起。

但非營利性普惠園就真的賺不到錢么?民辦幼兒園登記成為普惠園後,是否就淪為了低端幼兒園?是否只要登記成為非營利性普惠園,就無需擔心生存問題?業內人士表示,對於普惠園的理解,需要走出幾點誤區。

首先就盈利來說,由於普惠園自帶非營利屬性,學費溢價空間存在上限。而政府的補貼相對有限,這讓不少幼教從業者在轉戰普惠園的道路上,猶豫不前。但九鼎投資幼教產業整合基金總經理謝萬彬指出,非營利性普惠園依舊可以賺到錢,但需要「算好賬」。他表示:「80%的非營利幼兒園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非營利幼兒園有政府補貼,但利潤薄,這個時候十分需要教師培訓、軟硬體設施等託管服務。藉此,幼兒園可以以精細化管理及規模取勝。」

萬嬰教育集團董事長黃平也認同這樣的觀點:如果幼教集團具備了優質的管理團隊和體系,政府可以向其購買服務,這也就成為了一種讓幼教企業獲得合理收入的方式。並且在未來,這種模式的比例也將越來越大

而對於普惠園等於低端園的觀點,丁寧認為,當前市場上,區分高端園與低端園的標準在於收費。收費高者被歸為高端園,收費低者被歸為低端園。但教育其實沒有絕對的高端和低端,擁有符合幼兒成長規律的好內容、良好的內在管理體系和優質的師資隊伍的園所其實就是高端。

萬嬰教育集團董事長黃平進一步指出,每一個消費者都希望獲得好的產品和服務,幼教行業也是如此,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先進的教育,享受更優質的服務,這點不會因為擴大普惠園的比例而喪失,相反會更加強烈。因此,做普惠園不等於低端園,相反,即使擁有政府的財政補貼與支持,普惠型園仍舊需要創新和優化教育理念和內容、升級教育管理與技術。

包括普惠園在內,

幼兒園的生意變得不好做

以上這些變化同時意味著,包括普惠園在內,幼兒園的生意變得不好做。不少參與幼教投資併購的投資人士向藍鯨教育表示,幼教行業之前的發展模式是比較粗放、比較散漫的,但隨著民促法、普惠園政策的出台,幼教行業開始真正有了競爭、秩序、行業標準,未來幼教行業將走向專業化。

在走向專業化的道路上,丁寧指出,如今3-6 歲的教育機構大體分三類,第一類做直營幼兒園,也就是做內容;第二類機構提供服務;第三類機構,利用大資本的槓桿廣泛收購兼并幼兒園。三類機構背後的競爭邏輯和競爭力是不一樣的。第一類做直營幼兒園的幼教人士,必須都有超強的教育理念,但不需要有太強的市場推廣能力;第二類機構需要有超強的市場能力,招商運營的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第三類則需要強勢的資本運作能力。能力結構不一樣,戰略選擇不一樣。

「未來幼教行業依舊會沿著加速分層、加速整合、加速標準產生三大方向發展。隨著政策、資本、技術創新以及大量優秀人才向這個行業湧入,這個行業的生命力才剛剛被喚起。」丁寧如此預測。

推薦閱讀:

TAG:幼兒教育 | 幼兒園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