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18世紀的巴黎人擠在北京早高峰的地鐵上,那場面估計比香奈兒5號與韭菜餡兒包子混合在一起的味道,更為不堪入「鼻」。
當時的醫學常識認為,體臭越強烈說明身體越健康。
不論是巴黎上流社會的紳士、貴婦,還是下層的窮苦百姓,絕不會輕!易!洗!澡!
太陽王路易十四,也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沐浴。
在他的御用醫生留下的記錄中,路易十四從1647年到1711年的64年間,只洗過一次澡。。。。
他的曾孫路易十五則相對多一點,洗過三次澡:一次是過生日、一次是結婚日、還有一次入殮時。
全民不洗澡畢竟難聞,而且歐美人體味又「大」,不得不用香氛來掩蓋身上的異味。
當時最受歡迎的是動物性香料,如龍涎香、麝香、麝貓香一類。
這種氣味過於嗆人,18世紀中葉以後巴黎人就把興趣轉向低調、剋制、優雅的植物性香料,檸檬、橘子、玫瑰花一類的氣味開始流行。
TAG:香水 | 調香 | 調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