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權力有多大?
看《琅琊榜》,皇帝由於赤焰案殺了那麼多人,朱棣滅人十族,古代的皇帝權力有這麼大么?想殺人就能殺人,但是為什麼萬曆想立個太子就那麼難,皇帝權力的界限在哪裡?
我覺得題主的重點在於同樣都是皇帝為什麼萬曆這麼慘上吧,樓下那些冷嘲熱諷的先審題呀!!
我覺得題主會有困惑的原因是在於萬曆並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來說的那種沒什麼權利的亡國之君,雖然他處於明帝國在下坡路上一路小跑不復返的時期,但他還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啊,為什麼萬曆會這麼慘呢?讓我這個史學的二半吊子來分析一下。
首先從萬曆說起,萬曆一直想立的太子是朱常洵,但是重點是朱常洵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叫朱常洛。我們都知道儒家文化在明朝基本上可以說到達了一個頂峰,上至皇帝下到山野村夫,沒有人可以跳出這個圈子,立嫡立長也是祖制。萬曆想要跳出這個圈子立小兒子,但是朝臣是肯定不答應的。明朝這個朝代可以說是很神奇,為了防止大臣做大幹政所以取消了丞相制搞出了一個內閣(朱棣),結果到後來內閣反倒比丞相干政還厲害,這大概就是老朱沒想到了。皇帝在明一朝可以說是極度受限,幹啥都被懟,啥都不幹還有言官對著你噴口水,這可以說是相當的悲劇了。
琅琊榜呢是架空我們姑且先放下不提,朱棣他老人家可是刀山火海里滾出來的,這個時候屬於明前期,國家剛剛安定,之前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這波武臣基本還是有影響力的(雖然他老人家也殺了不少),這個時候,文官還做不到左右朝政。朱棣他老人家想殺人?那肯定有人攔,但攔得住么?明顯不能,沒有這麼一個權利團體能夠用什麼仁義道德約束朱棣,你攔我?好的,那送你去見老天爺。到了明後期,就是我們現在討論的萬曆這個時候,朝廷已經定了型,這波文臣又是什麼師生關係又是什麼同年同鄉的那基本上拔出蘿蔔就帶著根,再加上他們要的皇帝最好就是老老實實坐在龍椅上就成,別亂搞,具體的事士大夫來干,這其實早就算是半架空了,文臣被忠孝禮義約束著當然還是對皇帝畢恭畢敬,但你說像朱棣那樣的生殺之權?沒有的事,如果不觸及到文官團體的利益那當然您皇帝老子說了算,一旦觸及到了,對不起我們不同意您也別干這事了,而廢長立幼明顯就是這樣一件觸及根本利益的事情。
明朝的根基就在於儒家文化上,現在要廢長立幼絕對會動搖這個根基,所以萬曆自始至終都沒能把他的小兒子推上皇位,殺了這波大臣也行,但整個朝廷就是這個風氣,像割韭菜一樣割一茬長一茬,沒用的。
綜上所述,古代皇帝的權利有多大其實取決於與他所對抗的那股勢力究竟有多大,皇朝前期中央集權肯定權利大一些,到了後期某一股勢力逐漸變大相應的皇帝的權利就會小一些。感謝邀請!作為一名高中歷史老師,更多強調製度對皇權的制約問題,但是歷史上多數情況下制度是很難制約皇權的。因為制度的實行也要基於兩點:官員的負責和皇帝的自律。否則再好的制度都是不可能發揮作用的。比如唐朝有三省六部制,李世民在堅守,鼓勵手下對自己提出不同意見,但是李顯就總想突破制度性制約,濫封「斜封官」,雖然這些越過中書門下而封的官員不被人所看好,但是他們畢竟還進去了國家公務體系。這就是皇帝自律與否的例子。當然,即使這麼說皇權也還是又大有小,有自由有束縛的,時代不同也會導致皇權的真實權力不同。通常情況下,是一個王朝初創時期皇權最為強大,隨著時代變遷,權臣興起,皇權也遭遇到了挑戰,然後就是造反和篡權;而縱觀中國古代,和每一個王朝的微觀政治還是相反的,從秦漢到明清,總體是皇權加大的。這其中也有不少波動,在此時,制約皇權的因素更多不是制度,而是其他的政治勢力,比如東漢的豪強地主,隋唐的關隴貴族,有他們在,明智的皇帝一定清楚,能不能做和該不該做一定是兩碼事。在這樣的現實之下,皇帝必須趨於理性,否則就是隋煬帝。隋煬帝的權力問題不好描述,多少有政治影響力的老臣在隋煬帝這裡結束了自己的雙重生命。可是隋煬帝的結局是和關隴貴族徹底鬧翻,無奈之下跑到南方,企圖和北方關隴貴族冷對抗,其實他明白,當他跑到了南方的時候,他剩下的日子就已經不多了。明清時期的皇權相對而言是巨大的,主要是這個時期,可以和皇帝抗衡的政治勢力消亡殆盡,可是道家的辯證法告訴我們一件事:當你沒有敵人的時候,那麼所有人都是你的敵人。皇帝要面對的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整個官僚群體。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有這樣一個闡述,他說他知道內務府腐敗,可是換了一茬官員之後結果還是一樣的,當皇帝知道撤職殺頭都已經沒有用的時候,事實上,皇權就已經被打敗了。
這不僅僅存在於清朝,看過《萬曆十五年》的朋友們肯定也明白,萬曆皇帝不上朝,不是他只是氣憤於某一個官員,而是整個的官僚體系。萬曆曾經對張居正極度憎恨,可是當他真正走向前台的時候,才知道張居正有的魄力他沒有,這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精神能和張居正媲美的恐怕只有他的爺爺嘉靖了。
說跑偏了,把話題拉回來,我們要知道一點,不能單純的以皇帝個人的權力為皇權,皇權的體現有很多,比如太后的權力(慈禧),外戚的權力,甚至太監的權力也可以算,不過比較牽強,因為這些人的權力本質上都是來源於皇帝,這些人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改朝換代。當然,不排除那些敢於廢皇帝的外戚太監,可是也脫離不了這個圈,這就相當於我把家裡的錢全給我們家孩子他舅舅了,孩子他舅舅拿著我的錢買把刀回來把我弄死,這也不是沒有可能,可是他畢竟還是拿著我的錢。歷史上這樣的皇帝也不在少數。享受集權的同時也在承擔極大的風險,不是說我是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方孝儒被誅十族是因為他站在了整個靖難團體的對立面,他的言行是對整個靖難團隊的否定。沒人願意當亂臣賊子,所以方孝儒就是自尋死路。不殺他無以對天下,不殺他朱棣政權的合法性就要受質疑。
而萬曆的問題剛好反過來,廢立太子之事他站在了文官集團的對立面。最終皇權還是只能屈服,這是明智之舉。因為廢長立幼從來都是取亂之舉,政權動蕩不符合大部分官僚的利益。
類似的像隋煬帝和唐太宗之比也很能說明問題,其實楊廣做過的事李世民大多做過,一個殺兄弒父,一個伏兵玄武門殺個痛快。如果不是李淵識相,我不覺得李世民有什麼下不了手的。兩人也都同樣征高麗,都同樣無功而返。為什麼一個遺臭萬年,而一個作為有道明君典範名垂千古呢?就在於李世民始終能爭取到官僚集團對自己的擁護,典型例子就是魏徵,其實這二人根本就不是君臣相知的模範,只不過是互取所求的互相利用而已,李世民需要魏徵來籠絡當時尚具實力的門閥人心。門閥也需要魏徵這個代言人保證他們的利益,李世民征高麗為了不走楊廣老路就必須得到門閥的支持,而李世民自己又對門閥深惡痛絕。矛盾心理交織下魏徵死後李世民態度的來回變化就很好理解,而楊廣和李世民本質區別就在於楊廣不得既得利益集團人心。高層人心思變他的所作所為自然就是取死之道。
所以集權政府統治者在保證的了既得利益集團,也就是文武勛貴集團利益的時候做什麼都是對的,皇權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一但皇權和勛貴集團發生利益衝突。那就看皇帝手腕和能力了,搞不好就是身死政息的下場。
朱棣滅人十族是假的,滿清明史案滅庄龍廷十族才是真的,《琅琊榜》是電視劇.
看各人的悟性和實際的操作,不光理論知識要紮實,微操手法要風騷,還要經常練習和演習,把這種變數發揮的比較全面的,例如李隆基,先和姑姑發動政變先幫老爸幹活獲得太子位,再發動政變幹掉姑姑踢開老爸,登位後立刻用姚寵為相打壓剛幫助他政變的功臣系,幾年後馬上用宋景代替姚寵,如此幾番得意忘形了,疏忽了練習,愛上了搞兒媳,用李林甫去張九齡之後對內就甩手,認安祿山當了兒子對外也撂了挑子,其實本來問題也不大,可出現了他的最大剋星楊國忠,真的是拼了命把玄宗從千古一帝硬拽了下來,權力要丟又馬上拿身邊的女人交換,他承認肅宗主要是因為老了不想折騰而且更不想收爛攤子,他和漢武帝以及趙光義對權力的參透和操作是帝王中水平非常高的幾位
推薦閱讀:
TAG: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