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後的人生里,結婚不是必選項

前段時間,世界首富貝索斯離婚。這場最貴的離婚,讓我身邊的人再次開啟了對婚姻制度的批判。

作為95後,我發現身邊標榜不婚的同齡人越來越多,我也是其中之一。雖然,他們連戀愛都還沒談過的,卻已經對步入婚姻嗤之以鼻。

極光精準調研的一個調查顯示,不婚族在85前、85後和95後受訪者的佔比逐漸增加,從不足到10%,到13%、18%,95後不婚女性更是佔到22.5%。

和那些情場失意的前輩們不一樣,我把95後不婚族叫做「20歲不婚主義者」,專指20來歲的單身青年,戀愛經驗為0或沒經歷什麼感情挫傷,卻已看透婚姻真相,下定決心此生不婚。

快過年了,我媽那點小心思也藏不住了。

最近打電話,萬年不變的一個嘮叨就是:誰家有個男孩子,長得倍兒帥,在北京拿高薪balabala……

總結來說就是一句話:麻溜回家,相親見人。

我本來很想跟她說一句「是手機不好玩還是零食不好吃,為什麼一定要找對象」之類的流行語,但是怕老人家理解不來,我就沒吭聲。

說實話,在以前,我也幻想過那麼一個意中人,像花粥在歌里寫的:「我從前相信,這世上有一個溫暖的人,只為我悲喜,為我阻擋著人間的鋒利。為了找到你,從未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後來我開始正視自己:外貌長相不夠漂亮,知識水平不夠驚艷,家底一般,學歷平平,興趣無幾,人生的綜合分數算下來,只能勉強及格。

「而事到如今,終於明白我命里沒你。」

對,20多歲的我,戀愛和結婚這種事情,開始慢慢淡出我的人生規劃里。

出軌、家暴、打架、婆媳關係、夫妻不和諧……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這些跟婚姻有關的新聞,時間長了,對婚姻開始產生畏懼。

不想談戀愛,不想結婚,只想掙夠自己的錢,照顧好爸媽的身體,平平淡淡過一輩子。

這就是20多歲的我的人生理想。

後來跟身邊的人聊起,我才發現不想結婚的90後,身邊一大堆。

社會學家李銀河曾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不婚漸成常態」是一個重大變化。

「婚姻從一種普世的價值已經變成了純粹個體的選擇,我們習慣了以『家』的概念來面對社會,而以後可能要徹底作為單個人面對周遭,家族主義在下降,而與現代化隨之而來的個人主義迅速上升。」

李銀河曾分析說:

「一是因為女性自身經濟越來越獨立,不需要男人或者是婚姻一樣能夠生存,這是把她們「拉」出婚姻的因素;

二是現在的男性都內外兼修,自己會做家務會洗衣做飯,不需要依靠女性來做飯洗衣,這是造成男性不婚族數量龐大的原因;

其實,不婚不等於沒愛或沒性,不婚女性也應有自己的生育權。

在沒有給婚姻制度找到更好辦法的時候,似乎越來越多人選擇同居來規避婚姻的「麻煩」,盡量享受簡單生活,彼此經濟獨立,你情我願,沒有法令約束,卻更代表自己忠於感情的選擇。」

民政部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結婚人數301.7萬對,同比下降5.7%,經濟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較低。

而中國青年報做了更為直觀的對比報道:如果與5年前同期結婚人數高位428.2萬對相比,2018年一季度下降了29.54%。

連戀愛都沒談過的年輕人,為什麼都不想結婚了?我採訪了身邊的朋友,不外乎五個原因:

第一,結婚成本高。

不說其它,中國傳統的婚姻儀式就能把一對在大城市的90後折騰得夠嗆,我身邊幾乎沒有朋友不吐槽婚禮準備期間的辛苦。

買房、買車、彩禮、婚紗照、婚宴,還有頻頻爆出的惡俗婚鬧,結婚的成本越來越高,誰願意花錢買不開心呢?

這麼不酷的事,當然不是90後願意做的。

第二,放蕩不羈愛自由。

婚姻,意味著責任和約束。可現實是,婚姻里卻總是存在著背叛和欺騙。

互聯網原住民的90後,和他們的前輩80後、70後不一樣,觸網更早的他們,見了太多的離婚和出軌新聞,雖然年紀輕輕,卻彷彿已看透了一切。

很多90後的成長環境也伴隨著父母的爭吵打架,父母的婚姻給他們樹立了一個壞榜樣。等到長大,面對親密關係,他們總會下意識地想到父母,時間越長,他們對結婚的恐懼感就越強。

還有千古難解的婆媳關係,越來越開放的性觀念,讓生來張揚的年輕人對「婚姻」這座圍城避而遠之。

套用李誕的那句:開心點吧朋友們,人間不值得——自由值得,婚姻不值得。

第三,想對人生更負責。

90後一直被認為是自私的一個群體,但事實上,他們只是比前幾代人更負責一些而已。

他們見過了太多「將就的婚姻」是如何的慘:夫妻不和諧,孩子也過得不好,雙方父母整天陷在「和事佬」的事情里疲憊不堪,人生好好的一副牌,到最後打得亂七八糟。

90後面對自己的人生,顯得認真而負責:沒有物質基礎和精神支持,他們不願意耽誤對方。

他們想要一個可以活到老年時還能彼此攙扶、相濡以沫的一個對象,這個想法可能看起來很天真,但卻是他們真真切切期待的。為此,他們可以選擇不結婚,一直等下去。

面對結婚這種人生大事,90後不像60-80後願意將就人生,甚至傳宗接代都已經不是必選項,過得開心遠比「半路找個人結婚」更重要。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Andrew J. Cherlin曾提出,在歷史上,人們的婚姻經歷了三個階段。

  • 1850年以前:滿足人們最基礎的生活與生殖需求(制度婚姻);
  • 1850年-1965年:婚姻的重心逐漸轉向親密和性的需求,注重愛與陪伴(友伴婚姻);

  • 1965年至今:人們越來越需要在婚姻中自我表現、感受到尊重和自身的成長,將婚姻看作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手段,人格的自由度與選擇的可能性更強(自我表現婚姻);

而目前的我們,正處於第三階段:追求自由和自我價值。

有的人意識得晚,結了婚才發現找錯了人,礙於情面又不離婚,胡打胡鬧渾渾噩噩過了一輩子,雙方都沒得到開心。

有的人覺醒得早,不必擔心對方是否出軌、染病、玩曖昧,不必過慮孩子會輸在起跑線,早早為自己的人生做了個漂亮的決定。

「90後不婚族」表面上是不想結婚,實際上卻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表現。

不過,儘管90後們面對婚姻顯得理智聰慧,但他們無法否認,選擇「不結婚」,確實是條不歸路。

我們都知道,不結婚會面臨著什麼——剩男剩女們被社會歧視,往後餘生,沒人陪伴。

在日本,人們發明了一個詞,叫「孤獨死」:一個人孤獨終老,沒有對象陪伴,沒有孩子養老,甚至沒有人幫自己辦後事。最可怕的是,生了病、出了事,可能都不會被人發現。

怎麼看,選擇不結婚好像都「划不來」。

選擇不婚,面臨的問題只有一個:晚年如何安排。而結婚,面臨的問題數不勝數:你要承諾自己和對方不出軌,你要和另一個人一起養大孩子,你要時時刻刻為家庭著想。

但即便這樣,很多年輕人還是選擇不婚。願意很簡單,那些步入婚姻的老人,晚年孤獨無依的還少嗎?

網友說得好,「生活不易,沒有哪條路可以打包票百分百通向幸福,也沒有哪條路一定會帶你走向深淵。」

只要自己是開心幸福的狀態,結不結婚,其實沒有區別。

不婚主義的趨勢幾乎蔓延到了世界各地。

在歐洲,不結婚已經被稱為「軟革命」。法國社會對於「只要愛情不要婚姻」大多持寬容態度,因為他們認為「結婚不會帶來任何東西,也不會拿走任何東西。」

而日本則顯得比較著急:結婚率的迅速下降嚴重影響到了人口增長。焦急的日本社會學家們奔走相告,呼籲年輕人的父母「壓迫」子女去尋找另一半。甚至在前陣子,有新聞說,日本向單身人群擬徵收「單身稅」。

很多國家手忙腳亂地應對著「不婚主義」的人口危機,但這依舊擋不住「不婚族」的步伐。

某種程度上來說,與其所現在的年輕人不想結婚,倒不如說是他們不願意選擇「結婚制度」這道圍牆堵住人生路。

對90後來說,他們不婚,是因為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有趣、有價值的事情值得去做。

「一旦你將結婚(生子)從人生規劃中刪除之後,會發現,年齡根本無法對你形成任何束縛和恐懼。人生也不用那麼緊趕慢趕,一生都可以用來逐夢,以及體驗各種未知。」

人生就像星辰大海,最重要的不是像所有人一樣成功抵達彼岸,而是在途徑這片海域的時候,你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樂趣。

所以啊,無論結婚還是不婚,只要你自己開心就好。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查看更多文章。


推薦閱讀:

TAG:情感 | 婚姻生活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