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總是忍不住吼孩子?真正的原因找到了!(附解決方法)

前幾天,我帶橙子上課外班。

課前老師點名,點到橙子時,老師的發音有點不太准,橙子沒反應過來是在叫自己。老師又叫了一遍,橙子猶猶豫豫的,答應的聲音很小。老師沒聽見,以為這個學生沒來。

我正好做在橙子後面,拍拍他,讓他趕緊舉手告訴老師他來了。

直到老師點完名開始上課,橙子的手都沒舉起來

我心裡有些急,有些氣,想:「這孩子怎麼這麼慫?連舉個手大聲說句話都不敢!」

越想越生氣,又戳戳橙子:「你趕緊告訴老師。出勤情況要錄入系統的!」話語中已經帶了情緒。

直到老師讓同學們做課前小練習,橙子才舉起手。老師走過來問什麼事。橙子小聲和老師說了。老師說,好的,我知道了。

這孩子,太慫!

看著前排橙子小小的背影,我心裡有些煩躁。氣橙子的膽小,也氣自己沉不住氣,一點小事就急成這樣。

02

為什麼會這樣?

我細細察覺自己的內心,想看清楚這急這氣是從哪裡來。

不用太費勁,我看到了一個小女孩。

幼兒園的中午,大家都在午睡。小女孩想尿尿,又不敢大聲喊老師,就使勁憋著。

膽怯緊緊地掐住了小女孩的喉嚨,直到尿了褲子,她就是喊不出一句:「老師,我要尿尿。」

那個小女孩就是我。

後來,小女孩上了學,變成小女生。

她很少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最怕的事就是被老師點名,每一次站起來當眾發言,都緊張得如臨大敵,臉紅心跳。

再後來,小女生變成了大女生,走出校門開始工作。

表面上,當眾說話已經不是問題,很多場合也能侃侃而談,但只有她知道,那份膽怯還壓在心底,只不過學會了掩飾,不輕易讓別人發現而已。

這麼多年,她一直不喜歡那個膽怯到尿了褲子的小女孩,一想起那件事就有種羞愧感。

或者說,她一直接受不了性格中膽怯、內向的那一面——它不好,我不應該這樣。

三十多年後,當她看到自己的孩子也不敢舉手大聲說話時,就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心底那份對自己的氣和急,還有羞愧感一下子涌了上來,所以才表現得不那麼淡定。

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幾年前,我可能會很無辜、很理直氣壯地說:「我就是擔心孩子太膽怯,所以才著急發火啊。還不是為了孩子好。」

當我學習了心理學,明白了客體關係理論,明白了什麼是「投射」,我才察覺出:

我對孩子的急和氣,是因為我把不喜歡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類似的情景觸發了曾經的感受,就如壓抑已久的岩漿找到了裂縫,噴涌而出。

在那一刻,我沒有如實地看到孩子,而是我「以為」的孩子。

表面上是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我的問題。

表面上是對孩子發火,其實是對自己的不接納。

03

04

再講一個我的故事。

從小到大,媽媽忙裡忙外做家務的時候,我就變得小心翼翼。

如果她在忙,我閑著,媽媽的臉色就會越來越不好看,就會開始嘮叨,家裡的氣氛會莫名變得很壓抑,媽媽的情緒一觸即發。

為了避免媽媽的嘮叨和發火,每當媽媽忙的時候,我要麼去搭把手,要麼也找點事情做——反正不能閑著。

後來,結了婚,我發現,自己也變成了媽媽那樣。

我在忙家務,老公要是閑著,我心裡就來氣,憋了一肚子火總想找個機會發泄出來,為此兩個人鬧過不少摩擦。

當然,他做家務時,我也會找點事做,因為會隱隱地擔心被嘮叨,給臉色看。

結果,我漸漸發現,老公幹活我閑著的時候,他的反應卻和我不一樣——即使我什麼也不幹,老公也沒什麼情緒,臉色照常,居然可以一邊做飯一邊唱歌,很享受的樣子。

05

這件事讓我很有感觸。

不僅是教育孩子,很多時候,你看別人不順眼,是因為你把自己的某一部分投射到了對方身上。

這一部分,可能是你不喜歡的,可能是你想要而不可得的,也可能是你認為不好、不應該的。

你把這些不喜歡、不可得、不應該深深地壓抑到內心深處,以為否定掉它們,它們就消失了。

其實不然,壓抑得越深越久,它們就越在潛意識層面紮根越深。

更重要的是,它們會無時不刻影響著你的生活。

你會把它們投射到外界的人和事中。

那些人和事就像一把把鉤子,鉤出這些被壓抑的情緒。

06

回到教育孩子的問題上。

並不是說孩子不該被教育,而是在發脾氣的時候,問問自己:

為什麼在這件事上會發這麼大火?

它帶出了怎樣的情緒?

是否在無意中把不喜歡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當你察覺到了自己的投射,自己被壓抑的情緒,就會從情緒中跳脫出來,意識到有多少是自己的問題,有多少是孩子的問題。

看到這些,會幫助你就事論事地教育孩子,而不是毫無覺察地帶著情緒大吼大叫。

是的,就事論事,而不是「推己及人」。

沒有人是完美的,萬事萬物,包括人性,就像太極圖裡的陰陽魚,有陰有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這是自然之道。

每個人身上,都有好有壞,有善有惡,這就是人。

成長,就是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開始。

育兒先育己。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自我成長的過程。

看到自己被壓抑的一面,承認它,接納它,讓自我變得圓滿融洽,這就是成長。

自我成長了,就會看到孩子本身,而不是你頭腦中的孩子。

內心圓融了,目光也會變得平和,不再輕易被激起情緒的巨浪。

所以,下一次再忍不住沖孩子發脾氣時,記得默念張德芬的一句話:

「親愛的,外面沒別人,只有你自己。」

* 轉自 凌想親子心理


推薦閱讀: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