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曌豐文化講述商代早期青銅紋飾特徵

上海曌豐文化講述為你講述:獸面紋即傳統上所謂的饕餮紋,其特徵是一個正面的獸頭,有對稱的雙角、雙眉、雙耳以及鼻、口、頜等,有的還在兩側有長條狀的軀幹、肢、爪和尾等。最早注意到這類獸面紋的是北宋時期的金石圖錄,如《宣和博古圖》指出,這種獸面紋就是《呂氏春秋》等書中所謂的饕餮,從此,這個名稱在銅器研究中一直沿用到現在。但青銅器中的許多此類圖像紋飾,不僅有首,而且有身,這顯然與古史中記載的所謂「有首無身」的饕餮不符。所以,現通稱為獸面紋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獸面紋大概是在二里岡時期。二里岡時期青銅器上的獸面紋有三種型式,即獨立獸面紋、歧尾獸面紋和連體獸面紋,其中以歧尾獸面紋最為普遍。殷墟第一期青銅器上的獸面紋中連體獸面紋數量增加,而且出現了分解獸面紋等新的紋樣。殷墟第二期獸面紋有了很大的發展,開始普遍採用雷紋作為獸面紋的地紋。獸面紋的式樣也極富於變化,演變出多種新的型式。但歧尾獸面紋這時卻已基本消失了。西周時期的獸面紋有它自身的特點,在早期的青銅器中出現一種茼朴式的風格,反映在獸面紋上,大都將獨立獸面紋和連體獸面紋作為一條紋飾帶置F銅器的口沿下,獸面紋的線條簡潔洗鍊,地紋也往往被省略。這種風格的獸面紋多見於成康時期的銅器上。然而昭王時期的銅器上又出現極華麗的獸面紋飾,如器身通體飾雷紋襯底的連體獸面紋,屈軀舞爪,雙角及軀幹都附加花邊,表現出這個時期的鳳尚。西周中期獸面紋又呈現出向竊曲紋演化的傾向,隨著這種創新,在商周青銅器裝飾紋樣中佔據最重要地位的獸面紋也就最終消失了饕簧紋為突出代表的,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各種動物紋,此時被普遍應用,這顯然與商人尚鬼的宗教意識有關。獸面形的所謂饕餮紋,是當時巫術宗教儀典中的主要標誌,對該部族具有極為重要的神聖意義和保護功能。《呂氏春秋·先識覽》說:「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

商代晚期獸面紋鼎咽,害及其身。」神話失傳,意已難解。但「吃人」的含義,卻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護的神衹。它異族、部落是威懼恐嚇的象徵,對本族落則又具有保護的神力。所以說,饕餮紋是代表和體現了這個時代精神的青銅

(2)

是商代和西周前期青銅器上的重要裝飾紋樣之一。表現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整身側面像,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說文·文部》:「夔,神也,如龍,一足。」《山海經·大荒東經》:「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

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正是受古籍中「夔一足載的影響,自宋代以來的著作中,將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動物紋飾,稱之為夔。因此夔紋就有了更多的變化,有的夔紋已發展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見的有身作兩歧,或身作對角線,兩端各有一夔首。夔紋多飾於銅器的口沿下和部,但一些變形夔紋,它往往作為其他紋樣的輔助紋,或用於填空補白,為了了通空餘面積,形象上常出現變形和誇張,造型帶有偶然性

(3)

是一種以自中心逐漸外展的螺旋線為紋樣構成基礎,紋線有單雙之分,間腳勻,故它的效果給人以動感。有人把呈圓形的稱作雲紋,方形的稱作雷紋,但其別不是都很明顯,故又合稱雲雷紋。這種紋樣變化較多,它可以呈單向的螺旋,也可以在紋線兩端呈同向螺旋,或呈對稱的反向螺旋。因此演化成「C形雲雷紋「T」形雲雷紋和「S」形雲雷紋。斜角雲雷紋,結構較複雜,為上下兩條平行線,被數條平行斜線所截,斜線兩側填以雲雷紋。雲雷紋是最常見的紋飾,多作為青銅器上的底紋,用以烘托主題紋飾;也有單獨出現在器物的頸部和足部。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沿用至春秋戰國。

(4)弦紋

紋形為突起的橫線,一般一道至三道。有時單獨出現,有時作為其他複雜花紋的襯托,另有作人字形的弦紋,多飾在分襠斝上。盛行於商周時期,漢代仍在沿用

(5)圈帶紋

紋樣為排列成帶的圓圈,圓圈中有的有一小點,有的沒有點。多飾在器物的府上或器蓋的邊緣等部位,或作為獸面紋等花紋的邊飾。在二里頭文化青銅爵腹部已飾有實體的圈帶紋,西周青銅器上這類紋飾已很少見了

(6)目雷紋

中間為目形,兩邊有延長的2尾,空隙之處填以雷紋。從而形成了雷紋與目紋相間的圖案,故稱目雷紋。盛行於商代,周初已經很少見了。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商朝 | 上海 |